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
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对中德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 形式及学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进行比 较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中德学前教育差异的原因,结合德 国学前教育的优点,对我国学前教育提出四条建议,以期为 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关键词:学前教育;
比较;
原因;
建议 德国是学前教育的发源地,具有先进的自身特色的学前 教育体系。因此,比较研究中国与德国的学前教育,借鉴德 国学前教育的优点,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对当前中国学前 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德学前教育机构设置、 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学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这四个方面对中德两国学前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造成两 国学前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与我 国国情,对我国学前教育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中德学前教育比较 (一)学前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主要有幼儿园、学校 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托儿所、“白天的母亲”、 林间幼儿园等。具体而言,德国幼儿园分全日制和半日制两 种,大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往半日制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 幼儿自愿交费入学;
德国学校附设幼儿园主要为已到入学年 龄但心理发展还不适合上小学的孩子而设置的公立预备教育机构,儿童入园完全免费;
德国的学前班是针对不到入学 年龄但心理发展已经适合上小学的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
特 殊幼儿园主要是为残疾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
托儿所是为 0-3岁双职工子女设置的保育机构;
名称为“白天的母亲” 教育机构是一种教育形式,一些不外出工作、在家照看子女 的妇女在接受一定的培训后,帮助邻近职业妇女照看儿童, 当儿童“白天的妈妈”;
所谓德国林间幼儿园,是指以大自 然为教育资源库的幼儿园,在这样的林间幼儿园里,儿童可 以从事各种游戏和运动,从而既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 又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并且不会使儿童因过多的管束而 产生心理压抑。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托儿所、幼儿园 和学前班组成。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前的儿童,贯彻以保为 主、保教结合的方针;
幼儿园主要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 儿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也为父母参加工作提 供了方便;
学前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存在于幼儿园里的学 前班,另外一种是存在于小学里的学前班,学前班的主要目 标是为了帮助要进入小学的儿童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综 上所述,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种类多,能照顾到不同年龄阶 段、不同身心发展状态的儿童,能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中 发挥其潜力;
而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种类偏少,不能很好照 顾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需求的儿童。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或大纲,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体验课程。这些课程以 游戏为主,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儿童的独立性、合作能力 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中国,2001年颁发 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 艺术五大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体验课程涉及领域广 泛,让幼儿大开眼界,课程以游戏为主,能够激发儿童的兴 趣,在玩的过程中掌握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我国的学前儿 童所学课程涉及面也广,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儿童多面发展, 只是侧重点稍微有所不同。德国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意 识以及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帮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中发 展个性。而中国则是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出发,全 面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德国学前教育机构最明显的特征是混龄编班,班级规模 较小,每班不超过20人。这种混龄教育体现了“自由发展” 与“自我教育”的特点,日常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个别教学、 小组活动,基本不组织全班性的集体活动。然而,我国学前 教育机构的编班是按年龄编班,班级规模较大,每班基本都 超过30人,主要是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德国的混 龄编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促进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相 互沟通,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大量采用小组和个别教 学的形式也能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而中国的学前教育则主要按年龄分成大班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无法对每个学 生因材施教,也阻断了不同年龄儿童相互学习的机会。
(四)学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比较 德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学前学校教育辅助家庭教 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换言之,家庭教育始终是教 育的第一位。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各项活动, 并在每学期开学初和家长讨论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也欢迎家 长到幼儿园做“义工”,充分体现了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重 要地位。在中国,家庭教育是学前学校教育的辅助。每学期 学前机构也开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活动中教师告诉 家长幼儿园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或者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 各项活动,家长在学前教育阶段显得比较被动。由此可见, 德国学前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完善,而中国学前教 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殊不知家庭教育理 应在学前儿童健康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不能包办 学前教育。
二、中德学前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中德两国学前教育的比较不难看出,两国学前教育在 教育机构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学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关系上差异明显。以下主要从政治背景、价值观念两方面来 分析两国学前教育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经济背景 就政治背景而言,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各联邦州有很大的自主权。各联邦州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标准与教学 计划的基础上可以自行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所 在联邦儿童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等。在中国,教 育部会颁发政策,各地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微 观调整。就经济而言,德国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雄厚 的经济实力为德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 础。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 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 展不平衡,这也直接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由此, 两国政治经济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国学前教育在机构设置、 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二)价值观念 德国人认为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把孩子培养成一 个完整的人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
要将孩子努力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就要不仅发展孩子的社 会属性,而且要发展孩子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换句话说, 学前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的个性、独立性、合作能力及社会 交际能力。中国的教育实情是: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识掌握的 多少而不是掌握的途径和过程。因此,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中,学前教育更多地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孩 子的个性、独立性、合作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一味地向孩 子灌输知识,对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强调还不够,孩子与 自然、社会互动也不够。三、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建议 (一)学前教育机构应多样化 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而且每种类型的学前教 育机构都是为特定儿童发展而服务的。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类 型相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学前教育机构都是整齐划一的, 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就送去好的幼儿园,而针对残疾儿童的 特殊幼儿园较少。鉴于此,我国应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 多样化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把学前儿童培养成为一 个“完整的人” 注重把学前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德国学前 教育目标的鲜明特色。我国制定的学前教育目标侧重于对儿 童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过早地摄入了小 学才该学习的知识内容,而较少关注对儿童的独立意识、动 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我国应该适当 借鉴德国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实际,顺应儿童天性,培养 儿童独立的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三)学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 因具有混龄编班与较小班级规模这两个特色,德国学前 教育机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多以个人和小组活动为主,有利于 学前儿童主体性、合作性、个性的发展。而我国幼儿园班级 规模较大,且按年龄分班,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教师很 难照顾到所有儿童,往往较多地关注表现比较优秀的和活泼的儿童,不利于因材施教,同时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社 会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我国学前教育要考虑我 国实际,在采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可多采用小组或个别活动, 使每位儿童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四)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前阶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在我国,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儿童在幼儿园表现的 优劣主要取决于幼儿园老师教的好坏。家长很少参与学前教 育机构的活动,只是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在家也很少与孩子 沟通交流,不重视家庭教育。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 展,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家长也慢慢地转变了 “学校教育是主体”的错误观念,开始更多地重视孩子的家 庭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也要逐步让家长主动参与儿童活动, 共同商议教学计划。家长不再是活动的观众,也是活动的参 与者。
四、结论 分析比较中德两国学前教育,借鉴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能为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提供非常有 益的借鉴。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多、针对不同身心发展的 学前儿童有针对性地办有不同类型的学前机构;
根据儿童的 特点设置课程;
实行混龄编班、且班级规模小,并重视学前 儿童的家庭教育。德国与中国学前教育在政治经济背景、价 值观念上有不同,因此造成了两国学前教育具有明显差异。据此,学前教育机构应多样化;
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把 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学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应 多样化;
切实处理好学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改革发展当前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