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P的蒙古族大学生三语认知关系的研究:蒙古族语

基于ERP的蒙古族大学生三语认知关系的研究

基于ERP的蒙古族大学生三语认知关系的研究 摘 要 随着三语现象的兴起,针对三语人的语言认知问 题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少数民族众 多,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涌现了越来越多能够使用本民族 语言、汉语普通话以及英语的少数民族三语人。其中,蒙古 族三语人就是十分有特色的代表人群。该三语人的不同之处 在于掌握了三种不同源语言,这些语言在语音、文字书写方 式、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差距。本文从视觉和听觉 的角度设计了四组认知心理实验,研究蒙古族三语者的第三 语言学习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三种语言在认 知过程中的互相影响。研究使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同步记 录生理和心理信息,分析大脑加工进程。重点想要探讨蒙汉 英词汇的语义信息激活的时间进程,母语及第二语言对第三 语言的影响,蒙古族三语者的认知机制。

具体的结论包括:
1)蒙古族大学生的语义加工集中在430毫秒时间段附近,而 且文字材料的加工难度比语音材料大,说明第三语言受到母 语的思维习惯影响,因此在语义通达时必须要经过语音加工 的过程;

2)虽然英文或英语作为启动词增加了蒙古族被试 语言理解的难度,可是在以第三语言为启动词时,出现了跨 语言启动效应,说明语言的概念层是共有的;

3)在三种语 言的相互作用方面,蒙古族大学生对英-汉的判断任务完成 程度优于英-蒙的判断,说明L3-L1的加工比L3-L2的加工难 度大,从而推断其第三语言(英语)的习得主要依靠第二语言(汉语)而非母语(蒙古语)。

本项研究不但充实了认 知语言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 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蒙古族三语者,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词汇通达 第一章 绪论 1 语言认知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是人类 所特有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 明保存与传承的载体。因此,对于人类大脑语言功能的研究 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点。最早的关于人脑中语言功能的研究 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旬,Paul Broca在对8个失语症患者 的尸体解剖后发现大脑损伤分布于左半球,由此发现大脑语 言的表达区域位于大脑左半球额叶前侧,后称“布洛卡区” (Broca, 1861)[1]。此后不久,Wernicke也在研究中发现 了语言理解区,位于大脑颞叶后侧(Wernicke, 1874)[2]。

至此之后,由于有效研究技术的缺乏,对大脑语言功能的研 究出现停滞,直到Ellis与Young在总结语言功能障碍病患的 基础上提出的语言认知心理学模型(Ellis et al., 1988) [3]。

图1 语言认知心理学模型 图1中将语言认知中的语言呈 现分为听觉系统呈现和视觉系统呈现两种方式,即听到的字 词与看到的字词。字词按其呈现方式分别被收入听觉或视觉 分析系统,进行输入比对。如果字词是已存在于输入系统中 的,即可直接理解出该字词的语义。如果字词并不存在于已 知的输入词库中,那么只能根据其音位层或字形层读出或写出该字词,但并不能明白其语义。模型中可以看出,视觉与 听觉通路的输入和输出交换可以不经由语义系统,说明我们 读出看到的字词而无需加工理解其含义,即语义未得到激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认知模型是建立在拼音文字系统的基础 上,适用于英、法、德、意等表音文字,而对于汉字等表意 文字,在其适用性方面仍需验证与补充。

近现代以来,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可对大脑进行测量 而不产生人体伤害的技术手段,主要的脑成像技术包括 MEG(译作“脑磁图”技术),FMRI(译作“功能性磁共振呈 像”技术),ERP(译作“事件相关电位”技术),PET(译 作“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NIRS(译作“近红外光 谱呈像”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各有优势,在实际试验中, 研究者利用这些技术互为补充,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大量优 秀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大脑认知研究工作。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本文总结 跨语言启动范式的基本 思路是,用一种语言作为启动词(如本文中使用的为英语), 在相对快速的呈现之后,给出另一种语言的目标词(如本研 究中的蒙古语或汉语);
如果启动词包含的信息(语音、字 形、语义等)能够促进任务更高速更准确的完成,则可以说 明产生了跨语言启动效应,反映在行为上反应时长减少和错 误率下降等方面。而且,启动的促进效应与信息的丰富程度 和刺激的相似度成正比例关系。此外,加工的整合程度也是 影响启动效应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跨语言启动效应是语义共同表征的语言间会出现的现象,如果语言间语义表征是 单独的则前一种语言信息不大会对后一种产生激活。本文的 研究发现,英语-蒙古语、英语-汉语之间都存在着启动效应, 说明了其拥有共同的语义层和不同的概念层。这个结论对蒙 古族大学生的三语教习的启示在于,合理利用母语、第二语 言的信息,利用语言间字形、语音等信息的联系,能够有效 促进第三语言-英语的习得。

历史上对三语人的研究表明,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都对第三语言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其知识背景都在L3习得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活。其中, 母语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多处于L3习得初期,从影响范围上看 多为语音和语用方面。第一外语对第二外语的影响是逐渐产 生增强的。伴随第三语言使用熟练程度的提升,母语与第二 语言的影响力会减弱[26]。前人的研究有的显示出语言之间 的相似关联性对语言有重要影响,例如英法语等同源语言在 习得方面会有所借鉴。然而,在本文的研究中,蒙古语与英 语虽然都是表音文字,之间相似度大于汉语这种非拼音语言, 可是蒙古族被试却更多的借助了汉语。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一是语言环境。蒙古族学生虽然出生时接受的是母语-蒙古 语的浇灌,然而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经过长期的校园生活 之后,老师与同学交流多通过普通话(mandarin),因此习 惯性依靠第二语言-汉语的模式,导致其第三语言-英语的习 得也深受影响。二是被试的语言熟悉程度的影响。被试选取 的是蒙-英翻译专业的学生,英语的使用较熟练,属于高程度的学习者。因此,母语的正负迁移都偏少,倾向第二语言 的趋势较为明显。三是与刺激材料的呈现时间有关,呈现时 长达到被试加工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促进了翻译启动 效应。

在本文的研究中,利用对译与非对译词对以及事件 相关电位技术(ERP),对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加工机制进 行了研究。其中重点是探索母语为拼音文字蒙古语的情况下, 第三种语言-英语的学习使用是受母语的习惯影响还是借助 第一外语-汉语的习得方式,以及呈现方式的不同(视觉、 听觉)对语义通达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蒙古族大学生 在执行不同语言语义判断任务时,无论文字呈现还是语音呈 现都会发现英至汉的判断比英至蒙的判断用时短且准确度 高。因此推断其L3的学习更倾向于借助L2而不是L1。尽管启 动词是较不熟悉的第三语言,被试对对译词的加工要更快更 正确,说明存在翻译启动效应,这与被试的语言熟练程度与 刺激呈现时长相关。蒙古族三语人对语音材料的判断要优于 文字材料,说明母语的语言系统会影响认知的加工模式,其 语义通达要经字形到语音后才会通达词义。本研究结论扩大 了对少数民族三语人语言认知的研究,也将对蒙古族三语人 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不能不承认的是,任何研究都会还 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三语问题 这一方兴未艾事物的研究仅仅处于起步发展过程中,很多理 论及模型只能借鉴双语(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层次)的基础, 三语现象(trilingualism)其自身的理论建设不够完善,因此分析的深度还有待提高。其次,由于蒙古族大学生被试 的个人差异,如语言熟练程度、个人学习方式差异等,会对 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再次,对翻译启动效应的考察没有 包含蒙古语-英语或汉语-英语的方向,在以后更深入的考察 时可以把L1-L3/L2-L3这一部分纳入考察范围。希望后来的 研究者能有自己的思考,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