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生字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低年级生字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 果。”《标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写字”在语文课堂教学 的重要地位:写堂堂正正的方块字是每个小学生的基本素质, 教师要在操作层面予以指导。现状 一、铁打的教学模式,流水的生字 不知何时,语文课堂生字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 模式:(1)指导读音;
(2)比较字形;
(3)记住生字;
(4)生字 组词;
(5)指导书写。这套生字教学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教师安排教学小环节顺序的不同,其他大同小异。学生 对这一套路也了然于心,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整个教学 流程环环相扣,无懈可击。但是,这样的课堂总觉得缺失了 点什么,缺少了灵动与自然生成。
二、牵强的生字儿歌,厚重的教学 公开课上,为了出彩,有的教师别出心裁地编制了关于 生字字形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对于字形复杂的生字,教 师精心编制的儿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字结构的了解和对 字形的记忆。但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能让儿童记住生 字,将低俗当做童趣,草率解字,用所谓的儿童特点、儿童 本位来抵消、曲解汉字本身的美感。这样的生字教学已经远离了语文本真的初衷,失去了语文味。
三、烦琐的书写指导,浅薄的感悟 传统的写字教学大都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机械反 复地练习,课上教师常常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解,生字的某 一笔从田字格的某一处起笔,到某一处落笔,某笔要压在田 字格的横中线或者竖中线上,美其名日“写字指导”,实则 是一种事无巨细的烦琐。这样的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动 性和能动性,没有给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尝试 一、学会观察精讲趣练 首先,我打破了传统生字教学的固定模式,把观察的权 利交还给学生。在出示生字后,我不急着讲授,而是引导学 生观察汉字的结构、笔画间的前后呼应、部件间的均匀摆放, 欣赏汉字的间架结构美;
或者去挖掘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变 化过程,探寻汉字背后的文化源头,让学生懂得汉字有很大 一部分是“按事物的形状造字”,感受汉字的象形美;
或者 出示一组关键笔画相同的生字,让学生体会汉字中的笔画之 美。将审美的情趣渗透到语文生字教学之中。
例如,教学含有“木”的字。出示“根、杏、柳、林、 桑、床”这几个字。(1)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说说 “木”在左、在右、在上、在下有什么不同?写的时候要注 意什么?(3)重点指导。如“根”字:写右边,比左边,横折 窄窄,竖背挺直,交叉处写捺,捺脚伸出去,脚下像踩了个小球,不着地。这样的指导童趣盎然,学生易于接受,乐于 模仿。如,观察“柳”字,走势上像什么?像楼梯,一级一 级地低下来。左边最高,中间稍低,右边垂下来。这种结构 的字,每一部分都要写得紧凑,挨得紧紧的。最后一笔像针 尖,是悬针竖。
在本案例中,我指导学生观察了木字旁在不同位置时的 不同形状以及不同的写法,指导了两个重点字。学生不仅弄 清了不同结构汉字的书写特点,也掌握了一些书写的技巧。
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去对每一个汉字进行指导。
二、引导联想触摸历史 在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教学“示字旁”和“衣字旁”时, 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两者的字形仅有一笔之差,但是意 思却千差万别。为了让学生进行区分,我从这两个偏旁的本 源出发,以绘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示字旁”是如何从远 古演变而来的。
先画上两条横线,注意上短下长,再厕一根竖线垂下来, 左边一只眼,右边一只眼,再给它画个圆圈儿。瞧,一张人 脸!你觉得像谁的脸呢?这是佛像,想想他和“示字旁”有 什么关系呢?学生找出佛像和“示字旁”的相似之处。“示” 字一开始是祖先崇拜的、用石头砌起的“地神”,所以,“示 字旁”大都和神仙、祖宗有关。
同样的方法教学“衣字旁”。一目了然的简笔画帮助学 生认识到了我们祖先造字的过程,多数基本汉字具有象形特质。只要研究明白,就能还原它的历史,就能触摸到汉字的 历史,我们的写字课堂教学就更有趣味。
汉字因其独有的构造特点,在创造之初就带着各种生活 场景、风俗习惯的烙印,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教学中, 要关注汉字表意的特点,根据字形拆分理解,引导合理想象, 进行识记。如:“家”,上边的“宝盖头”表示屋子,下面 的“豕”指的是猪,屋子下面有猪就是家。在我国古代,猪 是财富的象征,“家”字后来引申为人居住的地方,“刀” 字加一点,表示刀口锋利,这个字就是“刃”。“手”字也 有很多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记忆:手放在眼睛上面向远处张望, 就是“看”;
把手合起来,握住东西,就是“拿”;
双手合 拢,见面行礼,就是“拜”;
两只手把东西分开,就是“掰” ……如此种种,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无痕渗透,使识字教 学生动有趣,更能传承民族文化。汉字,不止于字,它是故 事,是文化,是传统,我们要善于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 丰富汉字的积累与运用。经过一系列的触摸、感悟,写字教 学就被烙上了汉字特有的语文味儿,这样的生字教学就不再 是孤零零的,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三、多元评价注重感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 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写字教学也一样,指导写 字时,教师应通过多元评价来提高学生写好字的热情。
1.出示生字,指导字形之后教师问:你们觉得哪两个字比较难写一些,让老师来挑战一下。(示范写,学生说说 哪些地方难以把握,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 导) 2.现在你来评价一下老师写的字,好在哪里,还有哪 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3.你也来挑战一下,试试看,看谁写得好。
4.你愿意把写的字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大家都来评评 看。
5.同桌互评。写得好的字可以给他打上红圈圈。
我的教学评价中,既有学生对我的写字评价,也有学生 之间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也是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感悟的过程。当然,除了评价的 方式,评价符号的使用也不可或缺,如单圈、双圈等符号, 所表示的评价程度各不相同。多元评价的使用,提升了学生 自评、互评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书写水平的提升,也激活了 学生的自信与感悟。
反思 写字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们要摒弃繁琐的 讲析,力求教得简约,学得扎实。张庆先生主张把写字教学 “请”进课堂。他说:“不是要让写字挤进来,而是要把她 请进来,给她安排座位,放上一个席位,让她堂堂正正地坐 在那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生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写字教学的课堂上如果我们肯花时间,更深一层走进汉 字,就会发现很多汉字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底蕴,课 堂上我们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兴趣,渗透文化 熏陶。让一个个汉字变成了有温度的承载,打开了学生了解 祖国语言文字的一扇窗。
总之,汉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 生学写汉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 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 肩负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将祖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