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体系, 具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 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 有的特征。民族各异,其文化各异,对跨文化交际就会产生 很大影响。只有认识到差异及原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才能成为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者。摘 要: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文化障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我们与西方的交往 日益频繁,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水平,跨文化交际 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已 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有时会出现信息的误解从而伤害对方。因此, 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 可忽视的问题,这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 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取得最佳的交 际效果。
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概述 美国学者David Brown认为,“文化是特定地理区域的 人们共同所有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博士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笼统地说,文 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其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表层器物文化(如书,食物,艺术 作品等)、中层制度文化(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礼仪习 俗等)和深层观念文化(如价值观,心态,思想等)。狭义 的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 种制度等。
对文化之间的交流行为和研究最初始于美国。早在1950 年末,美国就是一个“melting pot”,它是由许多来自世 界各地的移民组成的。不同的种族和移民等引起了文化冲突 和矛盾,因此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美国开始了。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由于交际双方价值观、世 界观、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不同,文化取向、时间取向、生 活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交际中必然存在着文化 差异。在有些情况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的并不十 分明显,但在有些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异,因此 在思维模式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中西方文化在这方面 的差异更明显。(1) 由地理位置引起的思维差异 中国自古就处于一个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沿 海地区相对较少,而且其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所以以前中 国人很少与外界有联系。一般中国人有安静、求稳、保守的 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这样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就有依赖心理,没有探索创新的精神。而 西方很多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海洋贸易和运输 发展很快,是典型的商品经济,而非中国的小农经济。商品 经济具有开放和外向的特征,所以西方人一般具有敢想敢做 的思想,且富于冒险。如冒险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 是西方人敢于探索创新,外向思维的表现。
(2)由传统哲学引起的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方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基本类 型。在古代中国,哲学家们就提出“顿悟”“诚明之知”等 表达直觉思维的观点。庄子认为穷竭思虑是获得“小知”, 而神秘直觉可达到“大知”。还有如老子的“道”、玄学家 的“无”等都是靠灵感、顿悟、直觉来领会,而不是逻辑推 理去论证,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 理性、重分析、重实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 式逻辑,使得逻辑思维成为西方思维的一大特征。哲学家苏 格拉底将逻辑思维精神贯注到社会领域。西方逻辑思维的发 展又导致思维的公理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并产生了与之有 关的逻辑系统。所以西方人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重分析,都与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密切相关。
2、价值取向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 在该社会的人们的交际原则。只有通过中西方基本的价值取 向来看待文化碰撞,才能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表现。
但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 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能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 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中国人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主张控 制私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是中国人崇尚的美德。在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方 面,要求与集体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例如, 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媒体等舆论界都对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 牲的个人大加赞扬,号召人们向英雄学习。所以中国人有无 私奉献的精神。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与中国文化正好 相反。西方人认为个人利益应放在首位。他们强调自我意识, 追求自由发展,追求自我实现。这些在词汇上也有所体现。
例如,在英语句子中,不在句子开头的单词一般要小写,但 “I”(我)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要大写,表现了西方人强调 自我。还有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在英语词典中有很 多,如self-complacency (自我陶醉)等。西方人崇尚独立 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这些长期形成的母 文化传统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相抵触,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行为上的偏差。
3、社会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 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在问候、称谓、道谢和告别等方 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
(1)问候语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碰到熟人和朋友时,见面打招呼习惯问“你去 哪?” “忙什么呢?”等问题。实际上,这样的问话并不 真的想知道对方去哪或干什么去。仅仅是一种问候语。而西 方人见面,熟人之间通常会说“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然后会以天气、、交通、健 康状况、体育等为话题。此时如果以汉语的问法“Where are you going?”提问西方人,他们会很反感。因为在西方人看 来,问人家去哪里、干什么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西方人的 隐私观念很强,像年龄、地址、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 仰等话题是他们的禁忌,是属于个人隐私,很少告诉别人。
(2)称谓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可以用职业称呼对方,如“王老师”“张 经理” “马书记”等表示礼貌。西方人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连用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他们不用职业作称呼。还有 在社交中,中国的小孩子称呼和自己父母年龄相近且没有血 缘关系的人也为“叔叔”“阿姨”,年龄再大些的称为“爷 爷”“奶奶”。这些称呼在西方人看来很奇怪,因为他们只对与自己家庭关系密切且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叫uncle、aunt、 grandpa、grandma。可见西方人的辈分观念没有中国人强。
(3)道谢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说“谢谢”。如 果使用,对方听起来会很奇怪,感觉见外。依照中国的传统 观念,晚辈为长辈办事是应尽的义务,长辈不需要说“谢谢”。
当然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变。西方国家“Thank you”用于 一切场合。只要别人帮助了你,在任何场合,任何人之间, 即使父母与子女还是兄妹之间都要说“Thank you”,这是 最基本的礼貌。在回答“Thank you”时,中国人会说“这 是我应该做的”,若直译成英语就是“It’s my duty”, 会让西方人产生误解,以为你本来不想帮忙,但这是你的职 责,不得不做。让人觉得你帮助别人很勉强。应该改为“It’ s my pleasure”,这是礼貌的回答。
(4)告别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告别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主人会主动把 客人送到门口或大马路上,甚至更远的地方,客人对主人说 “请留步”,主人最后还会说“慢走”“再来”等。这些话 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Walk slowly”“Come again”, 西方人听起来很不顺耳,不符合西方人的说话习惯。对西方 人,只需微笑一下,然后说“Goodbye”“See you later” 就可以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礼貌准则,如果判断哪个正确或更好都是不恰当的。因为 每一种方式都反映了它所代表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习俗不仅 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含着该民族的人 生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4、非言语行为的差异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言语交际。
其包括眼神、手势、交往距离、时间观念、面部表情、讲话 音量等方面。它们可用来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
(1)眼神的交流方面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不应该长时间直视对方的眼睛, 这样才显得礼貌、谦卑。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去看西方人,他 们会理解为不在乎对方。西方人要求双方在进行语言交流时, 目光要频繁接触,要直视对方的眼睛,以表示诚实和礼貌。
(2)交往距离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年轻的同性朋友交往时,女性可以手拉 手散步,男性手臂可搭在朋友肩上。这种行为在西方人看来 不可理解。一项研究表明,在西方夫妻之间的身体距离一般 保持在45cm之内;
亲朋好友一般保持在45cm—80cm之间;
社 交场合中,人们保持在1.3m—3m的距离;
公共场合的距离就 更远了。
(3)时间观念方面 中国人在使用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不会严格按照计 划进行。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特别强。在他们看来,时间和金钱是紧密相连的,迟到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在生活中, 西方人都精心安排和计划时间,并按约定办事。如去拜访朋 友时,一般都是提前就约好了,然后到时间了去赴约。一般 以准时或晚到10分钟为宜。而中国人会为了给朋友一个惊喜, 经常突然拜访。这在西方人看来不能接受。
从上述方面可看出,世界上不存在普遍正确的非言语行 为,所谓正确的行为只是与具体的文化、场合、情景等环境 相适应的行为。
5、文化词汇的差异 词汇中的民族文化表现在一种语言中某些词汇意义在 另一种语言中是非等价词义,甚至完全相反。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如“西风”与“west wind”,是汉英两种语言的对应 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不一样。在汉语里“西风”指“秋 风”,也比喻破坏者。王安石的《残菊》中有“昨夜西风过 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西风”在此喻破坏者。可见, 在中国“西风”是不受欢迎的。而在英语中“west wind” 是温暖的春风,孕育万物的使者。西方有“西风报春”一说。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Shelly也有诗《Ode to West Wind》称赞 “西风”,诗的结尾“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表达了诗人对有美好未来的信心。还有词 汇“chicken”在汉英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旧中国,除了 有“鸡肉”之意,还指“妓女”。而在英语俚语中“chicken”指“胆小鬼”。在西方,描述年轻的女孩子胆小,可以说 “You are a chicken”。但在中国,用此来形容一个女孩 会引起很大的误会。类似的一些词汇还有“dog”“dragon” “peacock”“goat”“yellow”“old”等,在使用时要了 解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注意其使用场合。
三、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观察世界、看待 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 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如果不了 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 导致信息误解,以致伤害对方,引起文化冲突。有时自己善 意的言谈会令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粗俗。
这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习惯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 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 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这样肯定会造成误解。如果在平时的 生活工作学习中,能主动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多 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就能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 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与人交流,就会较少出现交际失误, 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在 实际交际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刘润清教授曾说过“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 没有优劣……容忍另一种文化不是低三下四,而是豁达、通 脱、有教养的结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才能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意 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Searle,J,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 比[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 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89. [5]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J]. 语言教 学与研究, 199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