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文本阅读中的学生情感融合的方式
谈小学语文文本阅读中的学生情感融合的方式 任何有效的阅读,必定是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笔 者的思考与做法。
一、喜:光辉灿烂的莫高文化 毫无疑问,莫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飞天、卧佛、天王、力士、菩萨,已经成为许多人心目 中莫高文化的典型符号,想到这些符号时,内心便洋溢着一 种自豪与欢喜。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学生在阅读本文之后 也能有这样的惊叹。或者说,要让学生读则喜,还需要教师 更多地努力。
读课文后可以发现,本文描写莫高文化的句子很多,也 很传神。要让学生有所感悟,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细的品 味。如课文开头第一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性的思考:何为明珠?什么样的对象 可以被描述为明珠?为什么说敦煌莫高窟是颗明珠?第一 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理解,只有知道了明珠的价 值才能知道以明珠来形容某个事物是多么的确切;第二个问 题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联想,事实上当有学生 说出“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时,说者与听者 其实都已经感受到了明珠所代表的含义;第三个问题是让学 生去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猜想,猜想的依据或者 说标准,便是明珠。二、怒:野蛮粗暴的西方掠夺 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都不应当是孤立的,《莫高窟》一 文也不例外。在本文中有一个细节着墨相对不是很多,应当 引发学生的高度关注。那就是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所描述的 “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小学语文教学固 然不能播种仇恨,但让学生了解更为丰富、更为真实的历史, 却也是语文人文性的应有使命。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说,这 一句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学生是难以产生真实的感受的, 因为学生一般不知道何为帝国主义,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 以公然掠走本属于我们的财富。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结合本段的描写,并且将学生的 视野进行适度拓展,笔者将余秋雨的《道士塔》、斯坦因的 《发现藏经洞》等文本向学生呈现,让学生去了解这一简单 描述背后更为丰富的历史现实,让学生知道现在我们所能看 到的敦煌莫高窟其实只是劫后余生的文化残留,其很美,却 是一种凄惨的美。其给我们留下的绝对不应当只是一种喜的 感受,列强对我国的强取豪夺,应当激发起学生应有的怒。
此怒乃士之怒,非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乃为收复河山之冲 冠之怒,是国人勇气的一种体现。
三、哀: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甚至是课后的交 流中,笔者常常听到学生甚至是同行,都对某种社会现实有 一种哀的情绪。且这种哀中常常有一种绝望的态度,笔者恰恰以为是不可取的,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予以适当关注 的。事实上,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也读到了哀的 情绪,只是做了一些引导而已。
四、乐:面向人类的中华文明 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只能通过文明的手段取回,即使暂 时由于种种原因取不回,那也不影响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 响,只是,其可以同时提醒今天的国人:使命未竞,尚需努 力。同时,只有面向人类发展去通过自身发展以为文明的延 伸作出努力,那才是真正的文明的力量。
对《莫高窟》的阅读,应当引导学生在感受千年文明的 基础上,将阅读者个体(学生)置于人类文明的框架中,这 样才能真正读出这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