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教育事业的诗词 [歌颂教育事业的散文]

歌颂教育事业的散文

歌颂教育事业的散文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下面是有歌颂教育事业的散文,欢迎参阅。

歌颂教育事业的散文: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用爱心铸就师德 7月13日,浙江海洋学院以“弘扬雷锋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主题 的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舟山市聋哑启智学校,对学校徐斌老师进行了采访,聆听 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徐斌教师的付出与收获,学习老师“无私奉献、敬岗爱业、热 爱学生”的精神。

早上,实践团准时来到舟山市聋哑启智学校,对徐斌老师进行采访。

徐老师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欣然接受了采访。在采访中,实践团了解到:
徐斌老师从198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聋哑特殊教育事业。在24年从教生涯中,徐 老师热爱特教事业,热爱残疾学生,敬业爱岗,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任劳任怨, 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由于工作出色,师德高尚,获得“舟山市优秀青年教师”、 “浙江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舟山市第二届师德标兵”、“市属第七届海岛园丁”、 “市属第四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徐老师24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有许多的机会可以转到更好的岗位, 徐老师却没有“珍惜”。谈及原因时,徐老师表示是因为自己放不下身边的孩子们, 他们非常需要关心,需要教育。同时老师表示这么多年来,我已习惯和这些孩子 们相处,和他们已经建立不可分割的感情。老师还说:我为能给孩子们在将来的 生活与工作带来希望,我为这份工作而感到骄傲、荣幸。在谈到聋哑学生的教育 时,徐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点点滴滴的小事上。聋哑学生的教育要求老师有四心——“爱心、耐心、细心、 恒心”。最后,徐老师谈到了交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徐老师说:所有的教育工 作都要从交流开始,没有交流,一切都无从谈起。学生愿意和你交流,那就说明 他已经信任你,他就会听你的建议,教学工作也就会比较容易进行。

通过今天的采访,队员们对特殊教育教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无私 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爱,帮助聋哑学生,为他们带来希望与温暖。实践 团所有成员纷纷表示与徐老师相比,自己在学习雷锋的路上,自己还只是个小兵, 今后还得再接再励,努力践行雷锋精神,奏响青春的乐章。歌颂教育事业的散文:教育感想 做教师接近二十年了,由以前的懵懵懂懂的、有一股冲劲、一心想当 个好老师的新手,变成了现在的冷静看待孩子、理性看教育的老手。最近看了许 多有关教育的书籍,拿中国的教育方式和美日英法等国的教育相比较,感觉愈来 愈觉着看不透中国的教育了。我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说他们的教育方式比我们 先进,比我们好的多;但是从人的发展来说,确实他们的教育模式比我们更体现 出对人的尊敬,特别是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处理问题的方式。更能体现出更好的 人文价值。举几个例子: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从孩子3岁开始自己穿衣, 自己吃饭,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对于孩子做必要的惩罚,决不手软,直到孩子认 识到自己错误为止。孩子不吃饭说明不饿,饿上半天让他尝试挨饿的滋味;和其 他孩子冲突时,自己去处理自己做的事。从这点上中国的家人应向美国的父母学 习,溺爱孩子,娇惯孩子的后果就是孩子长大后对于父母的冷漠和无情。

本人教小学,亲眼目睹了小学生的压力、无奈和可怜,且不说那每周 都必须上排的满满的课,单单就每天多得数不清的课后作业,就能抹杀孩子们的 天真童趣和对于生活的感悟,每天埋头于题海中,只是为了那点可怜的分数。缺 乏对生活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际间的情感体验,这样长大的孩子有独 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吗反观美日的教育和我们正好相反,在五年级之前,没有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家长会质问教师:布置这么多作业,我们的孩子没有 玩的时间。直接让教师哑口无言。即使以后有了作业,他们的作业和我们的作业 也不一样:我们重视的是知识的温习;他们强调的是收集资料,自己总结的能力, 在不好收集的情况下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们给我们的孩子洗衣服、帮孩子做一 切事情,目的是让孩子能有给多点时间去学习;外国的孩子不光自己处理自己的 事情,还每个学期都抽出时间去做义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个对比的 话,让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和美国的毕业生同时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生活,谁能够 活下去谁能活的更好结果不言而喻。

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看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端,倡导教育的改革, 只可惜中国的教育却逃避不了历史的延续,高考就是延续的八股文的一种变形。

不改革高考,中国的教育就逃脱不了围绕分数来衡量人的尺度;教育的改革只能 是空谈。

歌颂教育事业的散文:教育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 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 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 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 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 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 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 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 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 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 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 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 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 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 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 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 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 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 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 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 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