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集故事
三国演义全集故事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 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全集故事。三国演义全集故事1:官渡之战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 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 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 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 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 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 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 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 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 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 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 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 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 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 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 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 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2]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 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 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 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 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 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 渡。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 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 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 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 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 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 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 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8]。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 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 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
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 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 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 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9]。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 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 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10]。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 坚守[11]。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 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 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 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 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 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 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 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 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 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 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 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13]。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 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14]。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15]。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 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 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 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 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 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
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 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16]。袁绍仓 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17]。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 抗衡。
3战争结果编辑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 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 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 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 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三国演义全集故事2:十八路诸侯为何会败于董卓之手 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 说此等声威,足以撼动老贼,剿戮群凶。但不曾想到的是,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 合国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 偃 旗息鼓,各奔东西。如此的结局,让人始料不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 致了这样尴尬的局面,我想这绝不单是一个“出师不利”就能解释得了的。
想当年,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仓皇逃出洛阳,从此再无立身之所。
无奈之下返回家乡,遣散家资,招募义兵,意欲讨伐董卓。但考虑到自己身单力 孤,难以成事, 就以个人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出了矫诏,号召大家共同起兵,共 诛国贼。矫诏发出去之后,天下英雄纷纷为之响应。最后,连同曹操在内的共十 八路诸侯齐聚洛阳,整 装待发。
既然是共同举兵,势必要选出一个盟主来,以便发号施令,统一指挥。
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盟主 的归属上。按道理说,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组 织者,理应做各路诸侯的盟主。但曹操可能觉得自己羽翼未丰,没有影响力,就 提议推举“大汉名将之后”的袁 绍为盟主。袁绍初时不肯,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 劝,最后也就应允了。
盟主不是好当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袁绍显然都不是 一个理想的人选,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说,关键是不具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智 慧。这也还好 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袁绍终究不是孤军作战。但袁绍的另一个 弱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用人特讲究出身门第,缺少用人的气度。如此心态,于 乱世之中,自然是曲 高和寡,众叛亲离,不能长久。这次的“讨董”行动,更是 表现出了极大地矜持和傲慢。当华雄连斩数将,盟军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关羽挺 身而出,请求出战。而身 为盟主的袁绍,仅仅因为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就 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理由很弱智,也很好笑,那就是怕“被华雄耻笑”。在其眼中,自己的 面子竟然比将士的鲜血还重要,哪里还有一点盟主的气度和胸怀。加之他的那个 同父异母的弟 弟袁术,总是不失时机的在一边冷嘲热讽,添油加醋,更让袁绍 不知如何是好。亏得曹操英雄气魄,慧眼识人,才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战 场传奇。尽管此战 暂时解除了危机,但如此的用人态度却不免让将士心寒。一 把手不明白,再费力也白搭。
要说初期,十八路诸侯的声势还是相当浩大的。人多是好事,也是坏 事,它足以让很多人有恃无恐,骄傲轻敌。或许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面对董 卓兵马,人人都 想建功立业,展示才能。如果单纯如此倒也值得嘉许,奋勇争先,杀敌报国。但这些人的建功立业显然不是为了国家前途,更不是为了百姓利 益,而是为了达到个人 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关大局,最怕私心。一旦有了这个 心思,就很难捏合到一块了。这种私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争权夺利,互相猜 忌,推诿扯皮。
当然,根子还是出在袁绍的身上。想袁绍既然成为盟主,就应该不负 众望,任人唯贤,广纳英雄。但袁绍自己做了盟主,却让弟弟袁术总督盟军粮草, 兄弟两人,一 个管人,一个管物,把各路诸侯置于其掌控之下。虽说革命工作, 分工不同,问题是袁术从来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把偌大的财政大权交于其手中, 还能不出事么。果 不其然,当孙坚攻打头阵取得胜利的时候,袁术却不肯补给 粮草。
最终导致孙坚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手下大将祖茂也死于华雄之手。
更为可怕的是,十八路诸侯 各怀鬼胎,各行其是。起初,本来是孙坚打头阵, 不料济北相鲍信却动起了歪脑子,“孙坚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显我等”, 揣着这样的私心杂念,鲍信就安 排弟弟鲍忠抄近路赶到孙坚之前出战。结果鲍 忠没有那个本事,反被华雄斩于马下。为了抢头功,不惜违抗军令,擅自出战, 其心智与小儿无异。
要说董卓有吕布之勇,才使得十八路诸侯难以进军还可以原谅。但事 实却是,吕布并非不可战胜,“三英战吕布”就曾让盟军大展威风。更何况,将在 谋而不在勇,不 能力战,可以智取。导致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畏缩不前, 贻误战机,军心涣散。想董卓迁都长安,正是大军掩杀的好时机,但当曹操提出 乘势追袭的时候,袁 绍却以“诸兵疲困,进则无益”为由不予理睬。对此,曹操 据理力争,不想其他诸侯也“皆言不可轻动”,最后惹得曹操大怒而起,骂人的话 都出来了——“竖子不足与谋”。还好,袁绍好脾气,并没有发作。
三国演义全集故事3:曹操建铜雀台的目的是什么 铜雀台不仅作为政治地标,在中国战争史里占有一席之地,还作为文 化符号,给中国文学史树立一座空前绝后的里程碑。铜雀台堪称史上第一个贵族 诗歌沙龙,以曹操为核心,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等文臣墨客, 众星捧月,周期性地宴集于画栋雕梁的高台,谈天说地,写诗作文,谋划时政, 引领风骚。佳篇迭出,引起洛阳纸贵。妙语连珠,不胫而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 月,掀起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开一 代风气的“建安文学”即由此得名。曹操喜欢收编武将,譬如对关羽一往情深,连红脸关公都难免心软。
估计《水浒》里会搞统战工作的山大王宋江,就是跟曹操学的。其实曹操同样善 于团结文人,礼贤下士,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作家和艺术家,受邀成为铜雀台的座 上宾,自然卖力地成为吹鼓手,或不遗余力地为这一代伟人登峰造极而出谋划策。
曹操拢络人心,把枪杆子与笔杆子全拉进自己的阵营,两手都很硬。
“略输文采”的刘备,“稍逊风骚”的孙权,再也不是他的对手。铜雀台上的笔会, 名为雅集,实则在润物细无声地做政治思想工作。有儒将之风的曹操,坐在文艺 座谈会的主席台上,不知作过哪些讲话曹操为诸子设置的官署中专门有"五官中 郎将文学"一职,曹丕、曹植以这一名义将建安七子等众多文人“收归国有”,形成 集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环绕在文坛领袖周围的文艺工作者,被称作“邺下文 人集团”,既是曹操挂帅的创作团队,又是国家机器里的宣传部门。
彼此对峙而立的三国,表面上在搞军备竞赛,暗地里是比试经济实力, 看谁扛得住。只有曹操,还额外想到了火拼之余再拼一拼软实力,所以他这一边 最先赢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魏蜀吴,武装力量旗鼓相当,可在话语权上,在收 买人心方面,曹操却略占上风。
目光长远的战略上:以文人为喉舌,以文化为工具,同样能出奇制胜, 在冷热兵器的死角取得非同凡响的效果。他还真比孙权刘备好文化这一口:留取 丹心照汗青之余,还想留取丹青照汗青。他果然做到了。他浓墨重彩涂抹在纸上 的诗篇,千古流芳。字里行间,丹心如炬,江山如画。
铜雀台的落成大典,“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后形成规距:
同一题目,诸位入席者同时写作,交卷后比较高低。这也是最早的同题诗大赛。
曹植才思依马可待,写《登台赋》时交卷最快:“从明后以嬉游兮, 登层台以娱情。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新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阕乎太 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 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丽兮, 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 鸣。
云天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获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差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尊贵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皇。御龙旂以遨 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思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 古而未央。” 曹操捧读,爱不释手。当场给打了个满分。
曹丕《登台赋》也有名句传出宫外:“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 铜雀台的宾客中,还有过一位著名的美女诗人。曹操念好友蔡邕之交 情,把身陷匈奴处的其女蔡文姬以重金赎回,并率领众诗人在铜雀台为她接风洗 尘。
百感交集的蔡文姬自弹自唱《胡笳十八拍》,把大家都弄哭了:“我 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 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 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戎羯逼我兮为 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她本人也 就一举成为建安文学中的女明星。
甚至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文豪郭沫若专门为这千年前的 名媛量身订制话剧《蔡文姬》。郭沫若为何要为蔡文姬树碑立传我估计,是因为 他知道毛泽东偏爱曹操吧毛泽东以曹操为法家的形象代言人。毕竟,会写诗的曹 操,比只会烧书的秦始皇,显得更有亲和力,更容易被知识分子接受。
那个承前启后的大时代,文化的天空,先后两次闪耀过北斗七星:在 出了消极遁世的竹林七贤之前,其实是以积极入世的建安七子为先声的,有大起 方有大落,有巅峰方有幽谷。同样是在乱世,建安风骨象征着志士的激近,魏晋 风度则意味着文人的疲软,精神上的这种强烈反差,是大气候的演变而造成的两 种美感,青春的蓬勃向上,与暮秋的穷途而哭,中间只是弹指一挥间。
我最早知道铜雀台,还是少小时读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 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火烧连营的赤壁 之战,浓缩在这二十八个字里。江山,美人,英雄,古典史诗的三要素,也占全 了。三国鼎立于历史深处,给古今诗人提供了写不完的素材。
《铜雀台》号称史诗电影,无疑也想从那一大堆老古董里挖掘出新的 诗意。它绕过了三国交战的前线赤壁,落脚在魏国后方的铜雀台,又把时间定位 于恰逢天象“四星合一”的庚子年,暗喻改朝换代之征兆。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铜雀台倒是固若金汤,可在曹家的屡屡逼宫之下,汉朝皇室笈笈可危,傀儡般的 汉献帝形同虚设。
铜雀台在邺城,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西。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大兴土木,修造王宫,铜雀台平地而起,高十丈, 台上加盖五层楼,离地共二十七丈。既可比武阅兵,又可大宴宾客,战时还可作 瞭望哨。堪称象征魏国政治与军事巅峰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