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过程的素质教育实践问题探讨]素质教育实践

教师教学过程的素质教育实践问题探讨

教师教学过程的素质教育实践问题探讨 【摘要】因为主客观原因,很多一线教师反映素质教育 难实践,这也是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教育本身的规律来 说,素质教育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我们理解的素质教育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的状况是德智体美劳做不 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全面的 提高,现在依旧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素质教育是国家教 育精神要求,教师如何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和新科技下,把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拿捏好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 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实践;
互联网;

新媒体 有的老师会说,国家教育形势是这样的,不实施素质教 育不是教师的过错。无论国家,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家 长都在“忙活”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身不由己,自然被卷 到这股洪流之中。不是不教,是没法教。看似是一个正当的 理由,实则站不住脚。先不说国家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及各方面的趋势来看,素质教育也 是势不可挡,教师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很多教师认为素质 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栽花花不开,上面没要求 下面就没作为,素质教育流于一纸空文。难道真的那么难实践吗?其实,只要转变一下观念,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还是 大有作为的。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很多老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荒废学业,到最 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甚至哪样都没得到全面发展。素 质教育不是我们所说的尽情“娱乐”,它是一种理念,一种 方式,更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协调发展。现在大家强调德智 体美劳,最多的就是,练习“智”(考试),而忽略其他四 个。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几个结合起来。如果说要绝 对的让每位教师一定要实现素质教育,可能对于任何一个教 师以及教师本身的专业来看,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呢, 这也是每位教师响应时代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也是 一种机遇。比如德的培养,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知识,本身 就有教育的目的,每个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养成自身品质的 好机会,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是单纯的讲课文灌输还是把学 生引向大自然亲身实践,是通过干巴巴的文字还是通过调动 听说读写的各器官,这都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果创新得当 实践得好,在“智育”的课堂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德。再比如 体美劳这三者,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影响实现。在培 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时,一定要采取“有意义的劳动”,而不 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一种“刻骨铭 心”。通过角色换位角度,通过社会调查,通过名人访谈, 讲座,学生本人实践参与,真正让学生了解劳的意义,从而自发的自愿的热爱劳动。

二、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力量,重视新事物新观念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深深改变了生活等各个方面, 互联网几乎涉及到了每个领域,教育这块也不例外。当前阶 段,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十三五规划也涉 及到,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 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互联 网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 功能。当前,微博、微信、空间,是社交媒体的主流,充分 发挥主流社交媒体的作用。要理解并学会接受新兴事物与观 念。“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它的影响下,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程,共同学习共同进 步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素质教育就不见得有好效果。

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私人号,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制订“任 务式”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有关“学习正能量”的 一些东西,并分享心得。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 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一起达到共识、共享。

对教学和老师而言,通过社交软件,意味着师生之间距离缩 短,是对话和参与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 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精神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交往意味 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彰显,自由的解放。教师进行了角色 的转换,达到了专业的成长。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理解时下的新兴观念,素质教育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联系网上的最新消息,避免传统式空洞的说教,要 用活动、案例、动画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出 来。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操作技 术,减少与学生之间的“科技鸿沟”。我们说要重视互联网 的作用,但不要过度的倚重,互联网分为好多方面,虚拟世 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和分寸要把握好,不排斥,但也不能一 味的沉浸其中。

三、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个性”的协调发展 这里所说的心理个性,指的是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一无 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个特点是学生本身 的符号,是其他学生不具备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心 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心理上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业 问题,中学生现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 理的逐步发展,社会阅历增加,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网络 多面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等方面,都会 遇到各式各样的心理上的困惑。针对学生的“心理个性”, 教师可进行针对性的疏导,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也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让青少年了解成功的实质, 而不是把虚拟世界的“成功”认为是人生的“成功”。另外 教师要重新树立新的“教师威信观”,从科技掌握上,从传 统的说教上,内外兼修,从而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教师 应明白,与其成为学生的教师,不如成为学生的益友。

教师不仅需要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也要了解群体的心理状况。要建立双方反馈机制,评价机制,尤其是在互联网 时代,学生们比较崇尚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学生们更愿意与教育主体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他们不喜 欢传统的灌输式培养,而希望接受一种互动式培养,“润物 细无声”的接受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和接受知识。但是需要 注意一点的是,教育的对象虽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教育者 的权威在被逐渐淡化,虽倡导“平等对话”,但是教育者不 要误入“教育顺从”的怪圈,这不仅不合理,也不现实,反 而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不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 价值判断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或摒弃教育者的主导性 而放任自流。相反,在多元信息和多元的世界观人生观下, 更应该引导学生心理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主导”寓 于“引导”之中,让素质教育真正的发挥作用。当然,我们 所说的素质教育一般是指在基础教育完成之前,通俗易懂的 理解就是上大学之前,也就是从接受教育开始到高中毕业这 个时期(本文以这个为标准)。大学是一种自主的,是一种 更加专业的学习与思考。在高中阶段或高中阶段以前,虽说 要发展学生的素质,但不是就不需要“智育”(学习)的培 养,而是合理分配比例。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 教师在素质教育这块还是大有作为的,无论学习成绩好坏的 学生,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属于他自己独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