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团体个人课题试论校本教研四个要素的建设】 校本教研课题

制度团体个人课题试论校本教研四个要素的建设

制度团体个人课题试论校本教研四个要素的建设 如果我们把学校的校本教研比做是正在建设中的一座 大厦,那么,构筑成这座大厦的要素就应是“制度”“团体” “个人”“课题”。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校本教研大厦建设的 地基;
协同共进的团体是校本教研大厦建设的支柱;
主动实 践的个人是校本教研大厦建设的砖石;
引领发展的课题是校 本教研大厦建设的脚手架。

“用心思考,精心安排,留心 归整”令四要素关系更加和谐,教学研究大厦的建设也会越 来越茁壮坚实。

摘 要:
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 教研四要素 教研即教学研究,它是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 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活动。教研组则是老师进 行教学与研究的基本组织。教研组活动的质效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老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建设一个优秀教研 组,充分发挥组内资深优质老师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对于促 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人格成长、社会性 情感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1] 如果我们把学校的校本教研比做是正在建设中的一座 大厦,那么,构筑成这座大厦的要素就应是“制度”“团体” “个人”“课题”。

一、科学的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大厦的地基。合理、有效的制度能将理论转化实践,能扎实日常工作, 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质量。

从学校管理需要上说,一个定位准确、要求明确的学校 对校本教研组工作的规范文件,是每个教研组开展常态教育 教学研究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只有基于明确、细腻的规范准 则的约束,教研组的活动才会有保障,才能实现基本的三定 三有:定人员、定时间、定场地、有计划、有主题、有辩论。

同时,科学配套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监管与激励政策,更 是有力的规范补充。比如,为了更好的监督教研组活动的有 效开展,学校教研室可以在每个规定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里, 到各教研组所在办公室进行检查,学校领导也可以对各教研 组活动进行不定时随机蹲点参与;
又如,每个学期结束时, 学校可以对照学校对校本教研组工作的规范文件,对每个教 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和教研组成员的学期 成果成绩进行综合考评,给予优秀教研组一定的奖励金,此 外还可以邀请优秀教研组的教研组长在新学期的教研组工 作会议上进行工作经验介绍;
再如,为了进一步引导教师自 觉进行教科研活动,学校可以调整了对教科研管理与成果奖 励的力度。教研活动不仅纳入每个月的绩效考评,而且视参 与情况为年度考核评优的依据之一,把于论文发表或参加省 市区级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比的成绩与奖金、 奖励、表彰挂钩等;
另外,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联系专科 院校,举办教师校内论文答辩之类的科研机制,即增强教师论文写作的意识,又促进论文撰写水平的提升。

二、协同共进的团体——校本教研大厦的支柱。

教研组是由多位教师基于教育教学研究需要组织起来 的一个共同体,通过群体合作,形成“学习——实践——研 究”的良性活动循环,以改善共同体成员的教育行为,推进 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于教研组所承载的活动任务,在教研组活动的开展中 一般以研讨形式为主。根据活动目的指向,我认为可以将活 动归纳为“学习”“交流”“研讨”三类。

1、学习。

包括有理论学习、讲座、教育分享。

所谓“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教研组的每一 位成员充分利用指定的教研活动专用时间,以《课程标准》 及各种有专业针对性的资料为载体,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在学习中共同提高认识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 知识结构。

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过网站、论坛等平台把 关注的眼光投到了学校以外、市以外、省以外,甚至国家以 外,通过收集收听如韦钰教授、郝京华教授等课程专家的讲 座视频等,及时了解学科教育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同时,应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并做到准时、高参与 度、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学习交流活动。鼓励走出去的教师不 仅要学习,还要学好学习;
不仅在学习培训的集体中争当好学员,还要在学成回校当好好“教员”,把学习的心得与在 家的同仁共享,力争做到“一人培训,众人受益”。

2、交流。

包括有校际交流、沙龙论坛。

校本教研是开放与合作的教研,教师间需要同伴互助, 学校间也需要同伴互学。

对外,我们可以主动请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做媒”, 与各个不同层级的学校建立交流联系,主动获得不同层次的 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开发。通过校间合作,既可以拓广教育资 源,也可以有优秀教育经验的相互交流借鉴。

对内,我们应充分挖掘提升教研组的聚合力的活动方式 平台。例如,组织主题沙龙活动。每过一段时间,同教研组 成语找一个适合交流的私密性较好的场所,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下,就每阶段里教研活动实践的新问题与思考进行交流, 相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就前一个阶段工作进行小 结性议论,或对下一阶段的教研工作安排进行商讨等等。各 种活动既为效解决教研组一般或带有倾向性问题提供机会 平台,也似一条无形的纽带,能不断增进教研组成员之间的 交流和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与感情。

3、研讨。

包括有赛课、课例研究等。其中课例研究是整个教科研 活动最主要的抓手。

常有老师说:一次公开教学就是一次蜕化。透过这句朴实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推进课例开发与研究对于帮助教 师的成长作用的巨大。

学校或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公开课教学比武,就是 组织全组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课例开发与课例研究活动的好 机会。

具体的研课过程中,可以采用粗促细推双阶段的工作方 式。研课的初期,一般采用个人自定课题、初备说课、邀请 听课、互动评课的方式着力于个人的主动研究;
经教研组的 评议推选出将推优课例与执教教师后,课例研究就进入了细 推阶段,这阶段应结合微格教学研究的方法,将课堂教学分 成若干小的研究单元,围绕“十性”对课例的每一个环节进 行细致的推磨,也就是磨课。磨课考虑的“十性”包括有:
教学理念的正确性,课堂结构的流畅性,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媒体运用的可行性,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板书设计的规范性,学法指导的针对性, 教学机制的灵活性。

一节优秀课例总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的是一个教研团 体的教育智慧。而它又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教研团体的进步, 同课题的课例会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我们开发过的《认识 花》的课例,在2009年省优秀课例评选中获三等奖,而经再 次开发,在2010年的省优秀课例评选中获一等奖,这样的变 化只因为教研组在多一年的成长中更进一步读懂了学科教 学的真正意义。三、主动实践的个人——校本教研大厦的砖石。

在《我该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2]一书中有这样一句 话:“教育是科学,教学是艺术”,也就是说:教育是有共 同规律的,是可以被了解和掌握的科学;
而教学是生成的, 课堂将发生的一切是由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在与 每一个鲜活的有独特思维品质的儿童进行交流时的每一个 富有艺术特征的创造性活动瞬间累积完成的。

所以透过教研活动要推进课堂结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 优化,建构“有思想灵魂”的优质课堂,关键还在于教育者 个人的主动实践。

多年来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我所带领的教研组成 员都能坚持做到:
(1)课前“先自学、后教学” 由于科学课是以活动以实验为载体的教学,如果教师自 己都无法正确做好实验,那教学是无从谈起的。所以,我们 小组每位教师在课前不仅要熟悉科学教材,对教材中新的内 容以及旧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 广度;
更要熟悉教学中的各个活动,特别对每一个实验,都 要先下水实践,了解每个环节的重难点,明确课堂教学指导 的轻重促发点。

例如:四年级上册《探究暗盒里的电路》,当暗盒里所 连接的是电池电路时,我们知道利用断开的简单电路做成的 导体检测器两端分别去连接暗盒外露的两端时,会出现简单电路上的小灯泡更亮与交换检测接点时小灯泡不亮两种现 象,这如果不是亲身实践过,很多人都会忽略了交互检测灯 不亮的现象。而且,如果只是发现这个现象,那么,我们的 下水研究也并没有到位。因为,在实际检测中,如果所检测 的电池的电压如果与用来检测的简单电路的电压差距过大 时,电流会出现击穿低电压电池而使小灯泡在内外两组电池 正负极同极相连时仍能发光的特殊现象。这道理虽然简单, 但若不是在备课时就已了然的话,实际的课堂教学必会免不 了的出现一些干扰因素。

(2)课中“循学情、保质效” 课堂上我们要坚持遵循学习规律、探索和改进教法,注 意学法的取用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创造 和谐的学习课堂,重视对学生思维拓展品质的引导,从学会 提问题开始,通过不断的辅导促进学生学会科学面对问题。

学习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猜想、预测,进而学会设 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通过实验检测自己的猜想与预测, 肯定或修正自己的元认知。通过不断的课堂学习强化引导, 达到促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探究这个了解事物本质规律 的方法。

正是居于课堂教育质效的保障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年6 月由我们学校科学老师组织推荐学生金点子作品,经全国首 届小学生“百佳金点子奖” 的大赛组委会严格认真的评选, 共有39件作品获奖。本次大赛共评出一等奖20名、二等奖41名、三等奖140名,而我校获奖的作品中有一等奖4项、二等 奖六项和三等奖29项,成绩证明了我们教育的质效。

(3)课后“重反思、倡行文” 进行个人教学反思、撰写教学随笔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 成长,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对于这点,我 们小组的每个教师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我们对于教学反思 有这样一句话——不思不得浑过日,思而得之进一层。就是 这样“每天的三两句,纸上留下,每学期三五篇,下笔有据”, 所以我们小组的教学研究内容能在及时的反思调节中扎实 践行,更能在阶段小结中人人有话说,人人有收获,课题研 究的资料就这样得到不断丰富、不断的累积。

2006年开始,我们教研组承担着省、市两级同题课题研 究的任务以来,我们组所积累并经学校汇编的案例、论文、 教育教学随笔与反思的专辑共有3本,平均每位教师每学期 开发的教学案例有3-4篇,论文1-2篇,教学随笔与反思3-4 篇。

(4)期末“科学评价、综合考查” 科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基于此,我们对学生的科学学习 质量的评测与监控就不能是单纯的卷面概念知识,更应注重 的与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实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所以, 2003年以来,我们都自觉的将学生学业科学评测方案的研究 与实践纳入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领域,每学期我们都 会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内容认真制订科学学科考核方案,统一学科的评价标准。一般我们对学生的评测包括有口 答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每个期末,学校统一组织评测人员进 行随机抽样评测,并对抽测情况进行分析反馈。

对课堂负责,我们全组教师都明白一个问题:教师与学 生的课堂活动不论出现任何状况,都会产生质效,只不过, 有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正向帮助与促进的质效,而有的却是 对学生发展有干扰或是有错误导向的质效。所以,提高课堂 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活动的正质效一定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的追求。

四、引领发展的课题——校本教研大厦的脚手架。

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这是我在课题研究刚 刚进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时,最常问的问题。相信这也是很 多刚接触课题的老师心中的困惑。

其实,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现在的教育 科研走进教师,走进课堂,以课题驱动教师行动研究,这是 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它能帮助教师专业成 长,也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并有助于教师养成严谨的 工作作风。

那么,具体的课题研究推进中,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 为要围绕“三心”展开——用心思考、精心安排、留心归整。

(1)用心思考——换个角度解读课题,出新意,出 特色。

作为一个好的课题,一般应符合“新颖”、“针对”、“实用”、“可行”这四个原则。其中,刻意求新,不落俗 套更是研究者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所以在确定好课题后, 对于课题的解读,也就是定位最终研究目标时,能否读出新 意、读出特色,对于这个课题研究后可能形成的课题价值是 有很大的影响的。

例如:“拓展性学习”研究,通常我们都会认为这 是一个引向课外活动的,对课堂学习任务进行延展的具体的 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发建设的研究活动,可是我们换个角度, 从学生的思维的拓展性来考虑,那么这个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不是就不同了吗? 再如:“课堂有序化”研究,见到这组词眼,我们 是不是更多地认定了它是关于课堂中教与学之间互动的一 种形式,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建构课堂纪律形式的探索而已。

那,让我们从学生问题思维有序化,表达有序化,操作有序 化等这些角度去看时,这个课题的教育价值是不是也改变了 呢? 所以,做好课题从解读开始,这是我的认为。

(2)精心安排——科学计划研究方案,进课堂,成 常态。

做到将课题思想渗入每个参与者心田,让课题成为 每个人自觉在课堂中实践的主要内容。并在公开课的活动中, 有意识地将课题内涵,融入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让课题 收获生命,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小组进行课题研究活动时,所倡导的“有课题,无负担”的最有效的做法。

(3)留心归整——平日加注意,积成绩,累硕果。

①注重对个体学生的指导,收集学生的各类相关的 成长成绩。

如:创新大赛的各种参赛作品;
市科技运动会的参 赛成绩;
学校各种科技比赛活动成果;
各级各类学业水平测 试的成绩反馈等信息。

②加强对相关材料的及时收集。

如:学校每年要求教师撰写的优秀案例、教学设计 与经验总结、家校联系记录等各类材料。

③把握本学科相关的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性比赛。

如:各级教育部门的论文评选、课例比赛、实验方 案、设计评比等。

倡议、动员小组成员及时将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基于 课题研究的点滴和在教育活动中被触动的各种思考所得,及 时转化为各种文字性材料,并鼓励积极参与各类比赛,明确 参赛既是主动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获得自身成果被 认可的途径,同时还是丰富、提高课题成果库质量的一种有 效方式。

“用心思考,精心安排,留心归整”,有了这“三 心” 保障的课题研究就容易出成果,也才能反过来更好的 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令教研的“制度”“团体”“个人”“课 题”四个要素间关系更加和谐,教学研究大厦的建设也才会越来越茁壮坚实。

参考文献:
[1]柳夕浪《教研组如何得以优秀》《人民教育》2010 年第18期;

[2]作/译者:柳夕浪 丛书 成尚荣《我该成为什么样的 研究者》,江苏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43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