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对衰老机理有其独特见解。中医学说 衰老机理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一是脏腑虚衰学说,二是气血失常衰老学说,三是 精气神衰老学说,四是津液不足衰老学说。其中,脏腑虚衰学说又分别从肾脏虚 衰、脾虚、肺脏衰弱、心脏虚衰、肝脏虚衰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一、中医脏腑虚衰学说 人体作为有机整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来维持生 命活动。随着年龄增长,体质状况发生变化,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抗病力和自 我调节力衰退。《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中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 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 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谈。九十岁,肾气焦, 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脏腑虚衰是导 致人衰老、死亡的原因。
(一)肾脏虚衰与衰老 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从发育到衰老的全过程,也关系到人的生殖能 力。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正是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 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认为精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肾虚衰导致衰老在《黄 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阐述得很清楚:女子49岁时,任脉空虚,冲脉衰微 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故形体衰老不能生育了;
而男子64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 肾脏衰退,齿发脱落,形体精神都感到病苦。肾是人体中主管水的脏器,能贮藏 五脏六腑的精气,所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到了一定年纪,五脏 衰退,筋骨懈怠无力,天癸枯竭,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不再有 生育能力,进入衰老状态。
(二)脾虚与衰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人体脏腑器官、营卫经络、形体形 官窍,无不仰仗脾胃,元气之滋养全在脾胃,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脾胃健旺水 谷精微化源充足,精气充盛,脏腑功能强盛,则形健神旺。中医学认为脾虚化源 不足、升降失常,则人易衰。脾主升清,胃丰降浊,脾胃是人体气运动的枢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一旦停止,人也就死亡。五 脏六腑功能正常,赖于脾升胃降,升清降浊,津液通调,精微得布,气机调畅, 五脏通和,气血相顺,营卫不悖,规律不变,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生命旺盛,则益寿延年。升降相脖或升降不足,脏腑气化失常,五脏精气升降无 序,六腑浊气滞留不传,必然导致机体活动失常,从而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摄入、 转化、输布和糟粕废物的排出,久而久之脏腑失养功能减退,甚至形成痰浊、瘀 血等病理产物堆积,而致早衰甚至死亡。
(三)肺脏衰弱与衰老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拿皮毛。中 医认为人的衰老最初表现在面部和毛发方面,这与肺虚衰有着直接关系。《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面皆焦, 发始白”,又指出“(男子)五八……发堕齿槁,六八……面焦,发鬓斑白”, 面 部皱纹和毛发的改变,主要是肺气虚衰的表现。因肺主气,主皮毛。气是生命运 动的动力,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人身诸气(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的生成、 运动及功能活动,都与肺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只有肺的功能正常,人体才能维 持旺盛生机不致衰退。若肺气衰虚,则诸气的化生、运行、功能活动均受影响, 而肺所敷布的卫气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肺气虚衰,卫气不足, 皮肤、腠理失养,便有上述改变。另外,肺气虚衰,呼吸吐纳减弱,水液代谢失 常,皮肤失充,腠理不固,则生机衰退,清气纳入不足,易病而减寿。容易出现 气短声低、不耐劳作、常易感冒、咳喘无力、自汗畏寒、皮肤弹性减退等衰老现 象。
(四)心脏虚衰与衰老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 君主之本,主神明,主血脉,心能化生血液,与脉管息息相通,是生命活动的主 宰。在心的统领下,各脏腑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老年人由于心脏虚衰而出现 衰老表现,《千金翼方·养老大例》指出,50岁以上“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 怠惰,计授皆不称心”。《灵枢·天年》指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怠,故好卧。“说明人60岁以后心气不足, 表现为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出现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 虚无力、心血瘀阻、血运无力、心血亏虚等情况。
(五)肝脏虚衰与衰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人,为天地 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 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 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 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素问·上古天 真论》认为,“丈夫八岁肾气实……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说明人体衰老表 现为活动障碍。《灵枢·天年篇》认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 减,目始不明”,视物昏花是较早反映衰老变化的依据之一。《素问·五脏生成篇》 认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虚无以营养爪甲,指甲变脆、变厚。肝气衰, 肝阴肝气不足,肝脏功能减退,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情志、消化、血液循环功 能都不能维持正常,还会出现许多相关的衰老表现:多疑善虑、少欢寡言、急躁 易怒、情绪不稳、多梦多寐、纳减食少、腹胀暖气、胸闷心痛、筋骨软弱、动作 迟缓、头晕目眩、眼目干涩、视力减退等。可见肝衰与衰老密切相关。
二、中医其他衰老学说 (一)气血失常与衰老 在中医学中气血不足是指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 引起早衰的病变。《黄帝内经》之《素问·调经论》中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 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气属于阳,血 属于阴,阴阳相随,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推 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
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 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气夺则虚”, 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 而凝滞。同样,血在虚衰和运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若血虚,则气亦随之而 衰少;
若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中老年人气血虚衰,精血不断衰耗,以至气 血相互作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骨、肌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 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行动不便、肢体麻木、肌肤干燥、疲乏无力等衰老表现。
(二)精气神虚衰与衰老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 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古代讲究养生的人,把“精、气、神”称为人的三宝。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 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人已步人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若三者虚衰,则意味着 衰老。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太平经》中提出“精、气、神”是支配人体生命的三 大元素。历代医家又对此进行不断充实。《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神气血 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可见历 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标志,精亏、 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表现,从精、气、神三方面,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 程度。
(三)津液不足与衰老 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的功能。津液不 足是一种病理状态,老年期津液不足则属衰老所致的生理改变。津液不足,不仅 会使血液在总容量上有所减少,而且会使血液黏度增大,凝聚力提高,血液浓缩, 血液淤滞,导致诸多老年性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年四十,而阴 气自半,起居衰矣”,这说明体内津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阴气”是指人 体的津液、阴精及血液。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气不足对人体生理可 产生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脏腑功能、气血运行、阴阳平衡诸方面。同时津液不 足与老年病也具有密切关系。所以老年养生保健必须重视津液的培护。
三、结语 中医学对衰老机理有其独特的见解,强调人体自身因素是衰老的原因 之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延缓衰老、祛病益寿的妙诀也重在内因即自身的保 养。因此,中医学对衰老原因探讨的重点放在人自身因素上,而关于引起人体衰 老的机理,《黄帝内经》则以“脏腑虚衰”和“阴阳失调”立论。其中尤重肾气、脾 气(脾胃功能和阴精虚衰)。中医衰老学说的内容包括脏腑虚衰、气血失常、精 气神衰老、津液不足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