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
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 一、缘起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心理老师,笔者最近收到一起特殊 的“求救”:学校一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A证培训的同事要 交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不知从何 下手。后来与这位老师反复地交流讨论,最终她完成了一篇 关于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自信的文章,为培训划上了 一个圆满的句号。此事引发了笔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 学科渗透的困惑与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学科 渗透?两者的分界点和融合点在哪里?为什么老师们觉得 “跨科如跨山”?怎样才能突破这一瓶颈? 二、几个概念 要找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的分界点和融合 点,就先要对这两个名词作准确的解读。早在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的叶一舵教授就提出,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 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 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学生 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
肖思敏认为,所谓学科渗透,结合教学实际,是指在一 定条件下,以学科为基础,破除学科壁垒,知识的交叉综合 涉及两门和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动。顾琳则提出, 学科渗透教学是指在某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自觉、有序、有 机地联系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关知识点,编织综合知识能 力网络,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学科课堂教学。
因此,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各学科 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心理辅导的技 术,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技能及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 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维护和增进学 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 素质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学科渗透只是实现心理健康教 育目标的一个途径,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只是学科教学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是在实现“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的更高追求,不能相互替代, 但两者的科学依据都是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 技术,都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目的都是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两者的融合点所在,因此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现状与分析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科教师的着力点都放在了学科渗透的 方法上,如挖掘学科中有关意志、自信、乐观等心理健康教 育主题,采用激励赏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教育、创 设和谐课堂氛围等教育教学方式,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 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而对所涉及的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的 理论和技术的研读则很少,往往是从学科渗透的重要性、可 行性和方法来进行论证和实践,所以多篇文献读下来,一个 明显的感觉就是渗得多、透得少,就像种花一样,都知道水 对花儿很重要,都知道要给花儿淋水,所以很多人都在研究 淋水的方式方法,结果则是会淋水的多,会种花的少。因为 要学会种花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植物的一般生长原理,了解 花的特点和种植条件,了解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要种出 新品种还需要融合创新。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渗得多透得少”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学科教师对基本的 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重视不足,理解不透,甚至进入了认 识误区,始终停留在从方法到方法,从经验到经验上,因此要么本末倒置,学科教学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要么隔靴 搔痒,无法深入到重点部位;
要么盲人摸象,始终只见局部 不识整体。
四、实践探索与启发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笔者又与一些学科教师针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访谈,主要是了解教师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的认识、做法和相关理论储备。结果发现,教师们一 致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学科教学中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做法主要是在学科内容中挖掘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赏识、合作探究、 情境创设等方式,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而再问及背后所涉及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则知之不多或 存在认识误区,认识还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建立在一系列教育 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而学习作为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 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的重要载体。因此,笔者认为,学科渗透不仅仅是教师单一 地通过主题和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是教师在 学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提升教学效果,让 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即通过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相关的理论研读和提升, 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实现从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再 从有效课堂到人文课堂的转变。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题外话对学生的听课效果 有促进作用,通过与心理老师的交流与探讨,发现题外话能 提升听课效果的原理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由此进一步研 读关于注意力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测量等知识, 明白了注意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机制,不但把“题外话”这一 做法进行了科学的完善,还从“题外话”这一做法扩展出去, 找到了更多提升学生注意力的做法,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从“渗”到“透”,在教学中提 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五、重新解读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心理健康教 育的目标则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哲 学家怀海德早在1929年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 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是为了人的发展。可以说,不管是 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是心理健康教 育中的“为了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目标,都是教育目标“为了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提升学科教 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促 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 力和素质,从而实现“人的发展”。
因此,学科渗透的途径既可以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通过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 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提升教学 效果,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笔者认为,第二种路径 更能体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和渗透目标,也更 能突破目前研究实践的瓶颈,拓宽研究思路,提升渗透效果。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在于 它背后严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 学科素养;
教育的艺术性在于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要 让他“如他所是,成他所长”。条条大路通罗马,每条大路 景不同,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它 们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正如英国作家培根所说,“读 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