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动分析
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动分析 论文关键词:医改政策 需求 医疗专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社会需求是医疗保险专业办学与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在2009 年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专业建 设者必须顺应新医改政策,依据社会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从数量、类 型与层次上适应社会需求,防止专业建设中社会需求认定的主观性与人才培养的 盲目性。1新医改下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 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 医疗保险三位一体式的建设初步确立,但是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人才的专业设置滞 后,导致与人才培养、供给的严重不足,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1. 1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持续高涨社会需求态势 专业兴办源于社会需求,我国第一批医疗保险专业产生于党的十四届三中 全会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后[2],是为了满足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的建设与管理的需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 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政策推动下,医 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 设与改革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 需要更加迫切。
新医改政策下,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数量会不断增多,质量也不断提 高,在类型和结构方面要求保险人才多样化(包括精算、核保、理赔;保险业务人 才、保险管理人才、保险研究人才)。
1. 1. 1多种单位需要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我国的医疗保险这一改革至少涉及四方面的当事人:医方,即医疗服务提 供者,主要是医院、卫生院、妇幼院;患方,即医疗服务的消费者;保方,即医疗 保险的提供者,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与商业医疗保险单位;管方,即政府的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无论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还是医疗保险业务机构,以及政府医疗保险的管理部门都需要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医疗 保险人才。
我国医疗保险类型的多样化与层次的多级化必然要求类型多样与层次分 级的医疗保险人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低到高构成“1+3+1”医疗保障结构, 最低层次是医疗救助制度,中间层次是王人保险,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层次的补充性医疗保险,主要是指 商业医疗保险。三个层次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专业建设必然需要专业专职的医疗 保险人才。与此同时,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自然会催生出保险中介 类职业,主要包括代理人、公估人等职业,以及保险科研、教学等职业,主要包 括大学教师、杂志编辑、保险记者等,由于这些职业具有非常大的专业性导致其 他专业难以替代,自然也就形成了大量的医疗保险人才。
[1] 1. 1. 3执业的专业性需要高层次应用性的医疗专业人刁’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疗保险人才要依据职业路径从事三类不同类型的工作, 一是保险业务,包括保险精算、理赔、核保等;_二是保险,包括保险资源、保险 管理;三砚是保险管理,主要从事保险谋划、决策工作。山于这些工作专业性高、 技术性强,相关专业如保险专业、管理专业、专业人才由于知识结构残缺与专业 技能的缺失,均难以胜任。
1. 1. 4医疗保险改革的深入需要立体式的医疗保险人才 随着中国“新医改”的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从建设阶段走向发展阶段,改革 内容从单化走向立体式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性、技术性的问题突显出来。为了 解决异地就医问题,需要多方位的制度改革,包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提高、 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复杂性就客观卜导致了一专业人才一的需求。
1. 1. 5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在医疗保险建设初期,山于医疗保险体制与制度的残缺,医疗保险专业需 要的数量较少、层次较低,其他专业的可替代性较高,导致医疗保险人刁’的“有 需无求”。随着医疗保险体制健全、制度完善以及改革的深入,医疗保险专业人 刁’需求的数量、质量与类型就会快速大幅度提高,否则难以履行医疗保险的业 务与管理职能。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在两类专业两类大学培养。我国培养医疗保险类 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 (医疗保险方向)、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与卫生事业 管理(医疗保险方向)等3类专业。这3类专业分别分布在几类院校中:一类是含盖医 学院的综合类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一二类是医学院校,如江西学院, 右江医"钧}}c o 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出现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 不是其他非医学类的大学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医疗保险人才一的知识结构由医 学、保险、管理三大知识结构构成,其中第一大索质是医知识与技能,而医学知 识与技能非医类高等院校无法完成。所以,国内其他专业、大学中办、承办医疗 保险专业就会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医学院校具备承办医疗保险专业 的天然优势,但是由于医学院校在管理类师资与保险类师资的限制,难以从数量 上扩大与质量上提升。所以,医疗保险专业在培养主体七医学院校的难以替代性 与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给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带来契机,也 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
医疗保险岗位需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 一[3]r其中保险的技能与管理的能力在医学类或非医学类的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 院校都能培养,但是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只有在医学院校或含盖医学院的综合性院 校才能培养,所以在培养医疗保险类人才,医学院校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前,我们在缺乏医疗保险人才一的情况下往往使用医学类人才或保险类 人才一或管理类人才一来替代医疗保险类人才一从事医疗保险的、核保、理赔、 管理能工作,结果是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工作必然导致了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 滞后以及医疗保险行业的多纠纷与低效率。原因是这些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技能 结构残缺,具体表现就管理人才缺乏医学理论,医学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与保险 技能,保险人才一缺乏医学知识。这种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工作必然导致决策 难以保证合理性,执行难以保证有效性,监督难以保证公正性。新医改后,中国 将逐步步入“全民医保”是时代,政府承担着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障的重任。这个 日标能否按时、按量、高效完成,取决于领导科学决策与专业人员的高效执行。
而当前,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必然影响到全民医保的实现。
[2] 2新医改政策下专业人才培养原则:依据需要培养人才2. 1社会对医疗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需求 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一培 养方案的调整。《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政策根本_!几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的类 型、数量、质量和结构。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医疗保险专业的培养学校在医疗 保险人才‘培养上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现将社会对医疗 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质结构分析如下: “全民医保”的新医改的政策将改变医疗保险的社会需求格局:一是基本医 疗保险对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量,特别是随着保险部门保险 与保险业务两大职能的“政事分开”,保险部门的医疗保险人才需求量将巨大释放 出来;二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越来越要求“高层次”与“实用型”,三是医疗保险人才 社会需求规格的多样化,保险部「〕、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不仅需要从事精 算、核保、理赔的保险业务人才,也需要从事保险部门从事、人事的保险行政人 才,更需要保险管理人才。四是保险中介职业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代 理、公估等保险中介行业的配套发展,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必然引发医疗保险专 业人才的需求量。
2. 2职业类型的变动:一业务~行政一管理 在对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中,也发现有类似商业保险公司的“四步走”是职 业路径:办公室业务一保险业务一保险行政一保险管理。唯一不同的就是医疗服 务机构的职业路径:多数医疗保险人才主要集中在医保部门从事保险业务,难以 向“横向走”从事保险行政,也难以“纵向走”从事管理工作。四个阶段中,知识与 技能都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医学、保险、管理应该成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 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个部门在能力要求上是有差异的,“起来,商业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医学知识与保险专业技能,而劳动与社 会保障局需要的往往是管理能力”[4];各个阶段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是不同的,这启 示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依据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避 免课程设置的目标导向与社会需要脱节。医疗保险人才一职业路径的掌握,有助 于在培养医疗保险人才时应该重点培养什么能力与素质。
3结论 医疗保险专业的建立与发展符合了医科院校以医学为中心的综合性大学 的办学定位,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依据社会需要设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完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管理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的建设》的卫生政策彻底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类型(私变公)、 数量(少变多)、层次(低到高)、结构(单一变化立体),这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人才 一培养方案的优化设置,并进行机构改革、师资力量、教材选择、实践基地的配 套建设,保证数量跟上、结构吻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