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化打造和乐教育的有效载体
农文化打造和乐教育的有效载体 王志良,周建芬(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213033) 摘要:以“为了生命的和谐成长”为办学理念,结合当 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吸取中国农 文化的精髓,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自主开发、实施基 于农文化的多样课程,力求师生“和乐共进”。通过依托学 科渗透、整合“课程群”、开发“套餐式”活动、开设“快 乐活动日”、构建多元平台等,使农文化课程实施校本化、 系列化、自主化、专业化、基地化。我校所在区域是典型的江南农村,鱼米之乡,但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农民正渐渐淡出新一代农村 学生的视线。2007年以来,我校确立“为了生命的和谐成长” 的办学理念,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社会生活 等内容,吸取中国农文化的精髓,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 自主开发、实施基于农文化的多样课程,力求师生“和乐共 进”。将农村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有赖于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我们通过依托学科渗透、整合 “课程群”、开发“套餐式”活动、开设“快乐活动日”、 构建多元平台等方式,使农文化课程内容校本化、系列化、 自主化、专业化、基地化。
一、依托学科渗透,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从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出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农文化”资源,并有意识地打破学科之 间的界限,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农文化”,逐步推进国家课 程的校本化。
如语文学科中的种植观察日记、农谚儿童诗创作等,数 学学科中的丈量土地、成活率计算、农作物生长期计算等, 音乐学科中的地方戏曲——锡剧进校园活动等,都是渗透农 文化的有效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把农村传统民间游 戏与体育学科整合,让民间游戏发挥更大的价值。如低年级 学生合作玩“抬花轿”,中高年级玩“炒蚕豆”、踏圈、滚 铁环等。同时,我们还结合本地的材料资源和地方民俗文化, 自制了沙包、铁环、草龙等民间游戏器械,让学生在活动中 再现快乐的民间游戏,体味成长的快乐。在“体育文化节” 中,我们也会开展“抛秧苗”“捉泥鳅”“赶鸭子”等有趣 的项目,让体育活动“农”味浓郁,体现农民的各项技艺, “趣”味多多,体现农民活动的趣味。
二、整合“课程群”,主题课程系列化 以农文化为主题,学校将有逻辑关系的课程整合成“课 程群”,并围绕认识实践、感悟发展、传承文化三个维度进 行系列开发,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文化特色的课程组织结构图 (见图1)以及较为详尽的农文化课程内容(见表1)。
三、开发“套餐式”活动,让主题探究自主化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基于农文化预设的大主题,学校 还分四个年段(3~6年级)开发出丰富“套餐”(见表2)。比如三年级根据本学段“花草树木”的主题进行观察活 动,有学生在校内基地“天趣园”里发现无患子树又被称为 “肥皂树”,可以结出 “洗手果”,决定验证它的“洗手” 功效。这一想法是个很好的研究资源。以此为契机,教师带 领全班开始了“绿色洗涤剂”的主题探索之旅。因为是自己 发现的探究资源,学生的参与兴致极高。他们认真查阅资料, 向大人咨询了解相关问题,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并通过开水 泡制和水煮方式提取无患子果液。提取果液成功后,又在木 头、布料、水泥磨石子、玻璃、塑料和金属表面等物品上试 验去污效果;
还将提取的无患子果液放入植物盆中、金鱼缸 里测试绿色度;
也借助洗手、洗衣的实践测试它的使用量度 以及相对于其他洗涤剂的清洗效果、节约度。学生在研究过 程中遇到问题就主动咨询,获取帮助,采取各种途径寻求解 决问题的突破点,最终将研究成果形成报告,在全校、社区 推广。无患子果虽然很小且不起眼,但适时引导学生利用这 一资源开展深度研究,意义很大。
四、开设“快乐活动日”,让课程内容专业化 在实施农文化主题综合性活动的过程中,学校精心开设 了“快乐活动日”项目,成立由校内教师、基地人员、家长 等组成的“导师团”,专门指导活动开展,有效提升了课程 统整规划、教育资源统筹安排的能力。
学校每周安排一个下午为“快乐活动日”时间,学生在 “导师团”的带领下参与专业性农文化活动。“导师团”成员有校内基地辅导员,包括学校绿化公司员工、蔬菜种植专 业人员;
共建基地导师,包括生态园员工、蔬菜基地员工等;
新农村建设专业导师,专门请大学生“村官”来进行专向指 导;
家长导师,请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家长话农史、农事、 农时…… “快乐活动日”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校本课程, 以“课程超市”为主要模式,同步开发“微课程”“小课题”, 鼓励每个学生参与。主要实施路径有探索研究型、实践型、 体验型、参观型等。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 和爱好逛“超市”,选课程,选课题,实现“我的学习我做 主”。每个“微课程”“小课题”的活动都从学生的需求和 兴趣出发,激发了学生“心动不如行动”的探究欲望。如在 “假如我是大学生‘村官’”活动中,学生走近区内的30名 “村官”,以问题为线索,以体验为纽带,通过查阅资料、 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电话追踪等方式,不断探索“村官” 这一职业的魅力,激发了学生情系农村、服务农民的热情以 及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豪情。
五、构建多元平台,让活动实施基地化 我们充分挖掘资源,梳理资源,并用活资源,努力构建 多元平台,建设校内基地,共建校外基地,让学生在基地活 动中收获快乐。
(一)丰富校内基地资源 利用好“一园”“二廊”丰富校内基地资源,可谓得天独厚。
“一园”即“天趣园”,我们将此处设为种植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先后在园内种植了高杆花木、果蔬等上百种植物, 为农文化课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二廊”即“农文化廊”和“怡心长廊”。前者从北方 粗犷豪放的大红门民居穿越至灰瓦白墙的江南小屋,廊内图 文并茂,系统介绍了农业发展史、古今农具发展史,中央呈 现了江南农村常用的农具,橱柜里还陈列着不同年代、不同 类型的微型农具。学校还在这里建立了农文化信息平台,链 接了各级农业博物馆,立体呈现“农文化”校本课程的相关 图景,开发课程学习互动软件,让学生在看中学,学中做。
同时又开设了农文化“书吧”,购置了与农文化课程相关的 书籍,让学生在幽雅、静谧的环境中快乐阅读。“怡心长廊” 古色古香、精致典雅,图文并茂地呈现出了多元生态的农文 化。
(二)拓展校外基地资源 除了开发校内基地资源,学校还有效挖掘丰富的地域资 源,与政府、社区、企业等一起建设校外常态化合作基地, 如网络控制种植的“e农庄生态园”、讲求生态化种植的“菜 根香蔬菜基地”、秉持有机化种植的“边检中队有机蔬菜基 地”、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江镇非遗馆”、显现地方 遗产文化的春江楠木厅等,还有按需合作的基地,如散点分 布的草莓园、葡萄村、大棚蔬菜等。学生走进这些校外拓展基地,观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耳闻目睹我国现代农业高科 技的成果,自然会从内心生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激 情。
除了以上五项主要举措,我们还开创了积分卡活动,让 评价方式“晋级化”。活动评价积分卡用植物名命名,如初 级卡叫“一串红”卡,中级卡叫“百合花”卡,高级卡叫“千 日草”卡。“一”“百”“千”逐层升级,根据学生的活动 表现进行评价,积卡晋级,激励进步。
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让学生收获颇多。目前,学校已 经创设了“七彩书画社”“绿之韵环保小队”“亲近长江小 社团”“农文化实践研究小队”4个全国红领巾优秀社团。
社团调研成果“神奇的无患子树研究”“身边长江现状的调 查”分别获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一、 二等奖;
科学研究“合欢树落叶被吃之谜”获常州市创新大 赛一等奖、省创新大赛三等奖;
课本剧“食堂夜话”获常州 市一等奖;
“课程群、基地化、套餐式:基于农文化的主题 综合性活动的开发研究”被省教科院立项为“十二五”规划 2015年度课题。
农文化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也让学校获得了“江苏省 绿色学校”“常州市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常州市德育 特色学校”“常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殊荣。《江苏科 技报》《语言文字报》专版登载学校农文化教育的经验,江 苏教育电视台也做过相关报道。以“农文化”为载体,全体师生和乐共进。展望未来, 我校的农文化教育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和乐教育”也必 将成为地方百姓心中的教育品牌。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程群、 基地化、套餐式:基于农文化的主题综合性活动的开发研究” (课题批准号:D/2015/02/01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