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教助生成点燃灿烂的焰火
后教助生成点燃灿烂的焰火 【摘 要】新时期的教改理念要求我们“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教得好不好的标准,应该以学生学得好不好为 尺度。备课是上课的准备环节,教师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 容、教学对象在备课时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备 教法”等。但如果老师依设计“潇洒走一回”只能完成任务, 并不代表学生接收到教学内容;只有依“生成”而定策略才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后教要跟 生成走,才会让学生学得好。
我区在启动了“研学后教”课改后,大家积极转变以前 的教学模式,逐步把握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 心,让过程走向成功”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此,我们努力设 计好自己的“研学案”,力求让学生能够在“研学案”的引 导下自己先进行研学,继而通过小组交流形式实现小组学习,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成”进行“后教”。这一过程不但 让学生从角色上进行转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学习的方法。但是学生毕竟是 孩子,在自己学习、小组学习后肯定还存在一些知识盲区, 这就需要老师的“后教”了。如何进行预设才能有效、全面 地解决学生“生成”的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问 题了。“后教”不是系统地讲授,而是根据“生成”进行最有 效的启发、引导、点拨。说白了,“后教”的原则就是为学 生不明白的知识而讲授。因此,要落实课堂“后教”的“三 讲”:讲重点;
讲难点;
讲乱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同时也要把握时机,在学生误入盲区时讲,在学生体验肤浅 时讲,在学生认识模糊时讲。
要进行有效的“后教”,我们必须依学情、依内容进行 精心预设,力求可以满足所有意外的“生成”。
一、后教必须有精心全面的预设 对于每一课,教师首先明白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从而要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变成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本节课 学生要“学会什么”。其次我们要根据要“学会的内容”设 计一条“导火线”引导学生去学,这就是解决“怎样学”的 问题了,设计一条“导火线”并不是一定要牵着学生走,而 是在学生还没习得学习方法时给予一些参考。例如,在讲授 26课《全神贯注》一课时,我在设计时就从题目入手,让学 生先在文中找出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进行体会,再通过 读句子、想画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罗丹这种状态就是 全神贯注,最后进行仿写习得写作方法。因为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学生会写,所以我通过让学生模糊认识——清晰体 会——实践操作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白从具体事例中反映人 物特点方法。
二、“后教”要跟着“生成”走 精心的设计之后,对于学生在“导火线”的指引下“行 军”出现的任何问题,教师都应该密切注意,及时做出“教” 或是“不教”的判断,这就是“后教”这个“重头戏”了。
此时,我们心中要有“三讲”原则,围绕着这“三讲”我们 就要重视这几种典型的生成:
生成一:学生不懂或半不懂的。例如:对于26课而言, 要求学生找关于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因为比较集中,学生 相对而言容易找,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关描写罗 丹如何修改雕像的句子,但对于说体会时,学生就显得浅薄 多了,原因之一是平时积累的词汇量少,不能正确地把自己 的意思表达出来,造成无话可说。原因之二就是学生在讲的 时候,也许想得不够全面,有些内容没有关注到。对于这类 “生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有关表现人 物品质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筛选运用。
生成二:学生貌似懂的,实际是似懂非懂的。我们在“后教”中还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学生是否真的懂了。有时候 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学习,而是直接从参考书上获得答案, 这样的“生成”最容易迷惑老师,此类情况老师应该做到心 中有数,明确如果是重难点,学生却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的, 就必须多加留意学生是否真的懂,要把学生这类模糊的认识 通过练习巩固让其清晰化。
生成三:学生完全不懂的。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 一个盲区——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这些内容通常 是意义比较深刻的,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就如26课 中的最后一段茨威格的话“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 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 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 应该全神贯注。”这类的“生成”通常是鸦雀无声,原因是 学生不明白这个生活实际指的是什么,对此老师的“后教” 必须要教方法,首先让学生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然后让学 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回忆哪些事例是通过自己的全神贯 注成功的,最后把这些成功的例子推广到自己以后的学习上。
这里最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会从文章的名人案例中走出来, 联系自己、身边的普通小事去体会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成 功”,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突破这个难点。
三、后教必须是灵活调控,正面引导当我们预设好内容后,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的“后教” 原则上是在学生经过自学——小组学习之后再开展的,但因 为课堂是相对开放,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出现,于是老师 的“后教”也应该是关注课堂全程的。例如在学生开展学习 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某个学生出现异常反应,我们要及时 发现及时处理。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我在上四年级上册《秦 兵马俑》时,到课堂尾声进行小练笔之时,就发生了这样一 幕:这个单元都是描写祖国名胜古迹的课文,一般的教学模 式都是先对课文进行分析、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 进行写作方法的总结到运用。练笔之前老师总会有一段引子 过渡,记得那次我说的是“祖国的风光无限,让我们叹为观 止。其实我们校园的风光也很美,也引来了很多家长来访的 客人驻足观望,你们爱学校吗?”当我说到这时,学生自然 会估计到要进行练笔了,大部分学生还是附和着说“爱”, 于是我就顺理成章说“下面请你选择校园中令你印象最深刻 的一处景物写一写。”但我的话还没说出口,在中间位置的 一个学生就马上插嘴说:“东明说,他不爱哦!”东明是这 孩子的同桌,因为东明是个差生,一听到写作就头疼,一百 个不愿意动笔,他说的不“爱”目的在于想表达“我不爱, 所以我不写”的思想。但是经过同桌这样无礼大声地转述后, 全班同学都“震惊”了,我得“救火”呀,于是我引导孩子 们“没关系,东明同学曾经在校园摔过跤,可能有一点恐惧也不出奇,如果感觉学校没有吸引你的风景,你可以写别处 令你印象深刻、你喜欢的风景,但要注意按一定的方位顺序 去写”。这样一来,既安抚了东明的自尊心,又把学生的注 意力从小插曲中扳了回来。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 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言行能 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 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 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这就清晰地告诉我们 只要有课堂,就必定有“生成”,就必定会面对“不速之客”。
这就需要教师敏锐捕捉及时做出反应并寻求应对的后教策 略,我们精心、全面的预设,是这时学生“生成”的充足储 备,我们灵活地调控、正面地引导是这时的“东风”。
我们不要担心“生成”影响自己的设计,打乱了我们的 思路;
我们应该欢迎“生成”,因为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产生心灵、思维的碰撞,会产生火花,有火花才会灿烂, 我们应该为“生成”注入更强的氧化剂,让它开出最灿烂的 焰火。让“预设”和“后教”更好地服务“生成”,让精彩 的“生成”在漆黑夜空中散发出灿烂焰火! 参考文献[1]张志亚.对课堂生成的几点思考[J].语文建设, 2007. [2]陈运保.教学的生成性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学 刊,2006. [3]胡庆芳,贺永旺,袁菲.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