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价值和意义
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价值和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 努力。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方面,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教 育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又为大学生综 合文明素质的提高给予了有力的支撑。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新认识。要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生态 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把握,真正实现理论上的高度自觉。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加 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帮助他们廓清生态思想认识上的迷雾,增强 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生 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加强大 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 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学生来说,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1.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 的提高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精神依托和动力源泉。生态意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培 养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 生健康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的生态行为,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 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和审视。这种过程,也是大 学生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总体而言,生 态文明旨在要求人们自觉地去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力 求使自然在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生 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要求人们必须树立 新的生态文明观,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此基础 上,牢固确立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确 立追求代内和代际正义、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要确 立这样的理念和观念,又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 于大学生来讲,培养这种生态意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 明、修养的训练过程、提高过程。正是大学生文明水平的提 高,才展示了未来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希望。
2.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生态文明教育虽然指向的是生态领域,但涉及的内容 则是多方面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一 种系统教育。这样的系统教育,既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容和领域,也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 训练平台。首先,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 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的利益追求 要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强调大学生在行为上要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责任,这一切均突出了生态道德伦理。这种 道德伦理的倡导和确立,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全完善 以及对功利主义观念的超越。其次,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大学 生从整体性视野来看待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突破了以往 那种孤立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局限, 把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纳入到社会整体文明的范围内、纳 入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反对无 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反对人对自然的过度征服。这种教育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最后,生 态文明教育要求大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规律,从全局利益考虑 局部利益,以长远利益统摄眼前利益,并倡导与之相适应的 生态责任、义务以及生态行为准则,这对于加强大学生行为 规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要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针对性,必须对其现状 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应当看到,经过近些年的广 泛宣传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高校生态 文明建设程度也有了明显增强。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 的,主要表现在: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表现得相 对缺失,甚至远远滞后于其他的教育传播方式。大学生往往只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关注生态问题并逐步意识 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与全社会 急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需要是极不相符的。尽管很多 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接受生态文明系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 感,但却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缺乏专门的课程设置和资源的投 入而得不到必要的理论指导和信息获得。高校作为培养国家 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这种教学资源的空缺对我 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2] 2.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文明教育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旨归,以建立可持 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类可持续发展为 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生态文明教育要求 人们遵循自然生态法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才能使人类继续生 存和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然 而,就整个社会来看,生态文明意识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经济发展由原来贫穷落 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巨大的资源 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失衡等等。究其原因,重 要的一点就是人们的生态意识比较淡漠,这种状况在大学生 也比较普遍。不少大学生也都知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的制度规范 和伦理规范等还缺乏起码的了解,对生态文明漠然处之;
大 学生的生态意识淡薄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 没有内化为行为习惯,许多校园生态问题的出现就可见一斑。
这种意识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3.大学生消费行为失范 人类生存与发展,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消费来满足;
需要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 人类不断走向进步,社会不断趋向文明。但是,这种矛盾运 动也给人类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在今天尤为突出。生态危机 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表现为消费与需要的双重异化。本来, 消费应当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成正比。然而,在当代社会,伴随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 消费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准则和要求,各种异化形式和现象 不断出现: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以 及野蛮消费等不良风气不断滋生蔓延。这种异化形式的消费 结果,便是生态问题的加剧:大量的资源能源被浪费、环境 污染、生态破坏,由此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4]大学生是 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对社会和自然产生重要 的影响。[5]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来自西方的享受 至上的消费主义逐渐盛行。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时尚,易 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认知能力差、 辨别能力不强,这些特点导致他们易于受消费主义的严重冲击。而且,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 力差,因此,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
比如,冲动与盲目消费、攀比与炫耀消费、人际交往过度消 费、奖助学贷不良消费、个性消费等,可以折射出大学生中 间存在的“消费异化”,消费商品不是因为使用价值和实际 需要,而是因为商品的符号价值。[6]如果这些消费观念和 消费行为不改变,那么必然会给资源、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进而破坏生态文明。因此,矫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失范对于生 态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途径 对于大学生来讲,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 多种多样的,但重要的是抓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种基本 途径。
1.理论教育途径 2.实践教育途径 就实践教育的途径来看,主要是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 各种组织的教育作用。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一个思想理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理念。“生态文明和‘人化自然’是马 克思自然观的实践性命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展 现了马克思哲学自然观体系中对实践的推崇,对人的价值的 高扬。”[8]生态文明观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实践观。通过实践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实践观,正是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形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践教育应重点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要充分 发挥学生会组织的引领作用。学生会中的社团组织在大学生 中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社团组织生态文明主题活 动,使大学生在自然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协 会可组织大学生去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宣传生态知识,在主要 街道发宣传单,可以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还会使大学生进 一步受到教育。各种社团通过各自的活动来贯彻和强化生态 理念,有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性互动的模式,使校园 生态文明蔚然成风。二是塑造校园生态文化。每所高校都有 自己鲜活且个性明显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生态文化的培养 与塑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校园文 化来传播生态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通过校园 艺术节、运动会和各种社团活动来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不仅 形式活泼,便于学生接受,增强教育的效果,而且可以使校 园生态文明成为校园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有关活 动加强消费观教育。这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与丰富多彩的校 园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消费异 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自觉采用与环境 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消费模式;
引导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 提高对消费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能够根据这些能力来进 行消费判断和消费决策,坚持消费的自主性,避免消费的盲 目性,不因广告诱惑或盲目攀比而做出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真正做到健康文明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