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 李文卿 【摘 要】本文分析吴泓有关“读整本的书”的思想, 认为吴泓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的教育理念具有其自身的 独特性,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指出吴泓“读整 本的书”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具有启发性和示范性,值得 借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B-0020-02 吴泓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 自 2001 年开始,在高中进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网络平台、专题阅读、完整经 典、读写一体是其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而“读整本 的书”也是其专题学习的常态。了解、研究吴泓“读整本的 书”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改善语 文教育的不良现状。
一、学生“读整本的书”的必要性 阅读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 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但如今中国的阅读现状是令人堪忧的。
不仅很多大人不读书,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学生阅读层面很肤浅,知识面很狭窄,阅读成为一件很 困难的事情。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 养,“整本书阅读”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种补救措施。(一)目前教材存在的缺陷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讲:“语文教学如果存在大规模、集 团化的问题,一定不全是语文老师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 体制、语文教材设计得不合理有关。”多年以来,语文教材 “单篇短章”的特点使得语文以单篇教学为主,课文间在形 式和内容方面联系松散。研究发现,语文教育效率之所以低 下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语文教育缺乏系统性。1942 年,叶圣 陶先生在《论中国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 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 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虽然现在人教 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以专题为主,但其整体性仍然有限。
如今单篇教学的语文教材虽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 间内了解更多的内容,但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学生在 这种环境下只见一木而不得见整个森林,眼前的一角很难引 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要想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维的训练也就无从谈起。吴泓认 为:“今天的语文教育,应该摒弃那些非经典之作的语文学 习,摒弃那些拦腰折断、割裂经典、急功近利的‘应试阅读’, 还要拒绝那些快餐式的阅读对学生的侵蚀。” (二)学生思维成长的需要 吴泓认为:“学生的思想来自于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阅 读。”“‘读’什么决定了学生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 学生说什么和写什么;
学生的思想质量和写作质量,取决于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教材 以“单篇短章”的形式呈现,内容虽然较多,但多而不专, 不宜养成学生心志专一的性格。并且,学生读惯了单篇短章, 读长篇的文章时就会觉得很吃力。而“读整本的书”,则会 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阅读的定力和习惯,“心志可以专一, 讨究可以彻底”。在吴泓的教育理念里,阅读就像“煲汤”, 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 了解一个人物或了解一件历史事件。通过全面了解后,认识 得到积累,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 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 展的关键期,通过对经典之作的深度阅读能让学生从中体会 到真切的感情、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二、吴泓“读整本的书”思想的主要内容 吴泓对“读整本的书”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读完整的一本书。以下从吴泓对“整本的书”的 定义及其语文教育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吴泓“读整本的书” 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吴泓对“整本的书”的重新定义 (二)吴泓对“读整本的书”的实践 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是吴泓于2001 年第一次在语 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的“整本的书”,到现在历经 16 年。
期间吴泓进行了反复筛选与实践,最终选定了三组 28 个专 题,涉及的范围包含古今中外。第一组是中国古代 9 个专题,包括《诗经》《楚辞》《世说新语》《红楼梦》,陶潜、 李白与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第二组是中国近现代 9 个专题,包括《中国近代史》(蒋廷黼)、《呐喊》《彷徨》、 《雷雨》、《边城》、《呼兰河传》、《围城》、中国当代 诗歌,穆旦、张爱玲。第三组是外国 10 个专题,包括莎士 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伍尔芙、加缪、 里尔克、《百年孤独》、《等待戈多》。
三、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吴泓的实践为一线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自身的学识及人 格魅力也促使其他教师反思自身的不足。引导学生“读整本 的书”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语文教育的 现状及吴泓的成功案例,它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其实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的阅读量要充足,阅读面要广,只有教师阅 读经验足够丰富才能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的指导。为了做 好《诗经》专题,吴泓前后看了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闻 一多的《诗经研究》、余冠英的《诗经选译》、金启华的《国 风今译》、程俊英的《诗经译注》、褚斌杰主编的《〈诗经〉 与楚辞》、金性尧的《闲坐说诗经》等。报刊、书籍、网络 等媒体上与《诗经》相关的内容吴泓也拿来读,最后选择出 供学生来读的材料。为了更好地开展《论语》专题教学,吴 泓先后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逊的《儒学圣典—〈论语〉》、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朱瑞芬编著的《人生智慧海—〈论语〉今读》,以及《从教 〈论语〉说到读〈论语〉》《让我们走近孔子》《管窥〈论 语〉》等文章。吴泓能够做到、做好“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 学习”,这与他饱读诗书的底蕴是分不开的。
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对阅读有自己独特的 见解,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叶圣陶先生 说:“自己的方向还没有定,却要引导他人;
自己从事的事 业的价值还没有理解,却要做这项事业,陶冶他人。”这也 是目前语文教师最缺乏的东西——明确的人生观和修养功 夫。有些语文教师除了教材和教参之外也很少读“整本的书”, 并且缺乏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大部分时候只是在充当知识的 “搬运工”,把从其他地方看到的评论完完整整地搬到学生 面前。这样的语文教育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魅力,更感受 不到通过阅读带来的思想升华。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对教师自身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于漪老师曾说:“胸中有书, 目中有人。”只要教师愿意为教育事业努力,愿意为了每个 孩子的成长助力,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所改善。
(二)提高“读整本的书”的可操作性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像吴泓这样抛开教材来上课的教 师只是少数,因此“读整本的书”在教学实践中也很难落到 实处。20 世纪,现代语文教育先驱叶圣陶、蒋伯潜等,已 经认识到了‘文选式教科书’的不足,并经过对教材的反思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中 学‘整本书阅读’还处于理念多于实践的‘口号阶段’,操 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对于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新 概念’。”吴泓能将“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落实到实 处,并取得了较高的成效,这与吴泓自身的文化底蕴、敢于 挑战的勇气及有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密切相关。引导学生 “读整本的书”是一项艰巨又充满挑战的工作。一个教师自 身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虽然吴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不 能使得全国的教师都做到如此。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努力, 大家一起去做才能使整个教育得到改善。
提高“读整本的书”的可操作性,引导学生“读整本的 书”可以由部分语文教师先行实践,渐渐地再启发带动其他 教师行动。在学校的范围内,可以成立阅读社团,由老师和 学生商议共同制订阅读专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自身兴趣的 引导下选择加入阅读专题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阅 读后的写作。班级内部也可成立阅读小组,同样的道理,以 兴趣为学生选择的方向标在师生共同制订的阅读专题中。阅 读的时间分为课内和课后,课内根据学校或班级自身的情况 制订每周的阅读时间,课内尽量不少于每周四小时。这样的 目的是为了既不影响教材的使用,又避免部分教师对“读整 本的书”望而却步,科学、合理地引导使学生“读整本的书”,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语文教育改革是条漫长又充满挑战的路, 但结局的浪漫与美好使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参考文献】 [1]刘川江.吴泓语文专题式教学评述[D].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吴 泓.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兼谈阅读什 么作品可以使学生形成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1(5) [4]吴 泓.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