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护理应用需求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老人的需求

老人护理应用需求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老人护理应用需求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第1篇:龙柏社区高龄老人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探讨 中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至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2.1亿,占总人口的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之最[2]。社区居家养老作为老 年人长期护理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没有改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无需额外的养 老场地等投入,同时可以根据老年人个体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因此具有成 本低、社会接受度高等优点[3]。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重 要的养老方式之一[4]。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高龄老人居家养老首 批试点单位,笔者对龙柏社区的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以 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向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高 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为研究对象,共215名,男性89名,平均年龄 85.3±3.1岁;
女性126名,平均年龄86.2±3.8岁。根据《关于本市开展高龄老人医 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13)38号]的要求[5],享受本中心提供 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服务对象的入选标准为:①本市户籍并居住在本社区,同时参 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必备条件);
②年龄≥80岁,护理需求评估等级 达到轻度的孤老和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达到中度的老人;
③年龄≥75岁,护理需求 评估等级达到重度的老人。以此标准获取有效服务对象196人。

1.2方法 1.2.1服务流程 ①符合参保性质和年龄要求的本社区居民向社区事务中心提出服务 申请。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人评估小组(该居民的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助理) 进行入户初评,之后的5人专家组(本中心居家护理骨干评估人员)复评均通过, 即可享受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评估标准按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需求评估管理规范(试行)》[沪人社医监发(2013)36号]要求[6],初评由评分软件初 步确定护理等级,复评形成评审报告。③家庭医生助理根据护理需求评估等级制 定居家医疗护理计划。④基础护理交由瑞勤护理站执行,临床护理由家庭医生助 理执行。从申请到上门服务周期在14d左右。

1.2.2服务内容 ①基础护理:包括环境卫生、个人清洁、饮食照料、排泄护理、压疮 预防与护理、移动安全保护;
②临床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导尿、鼻饲、灌 肠、吸氧、血糖监测、服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血标本采集、物 理降温。

1.2.3服务频次 ①护理需求评估为轻度的老人,每周上门服务一次,每次1h;
②护理 需求评估为中度的老人,每周上门服务两次,每次1h;
③护理需求评估为重度的 老人,每周上门服务五次,每次1h;
④根据《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管理规范(试行)》 [沪人社医监发(2013)34号]规定[7],可根据服务对象的主观需求减少上述政策 规定的服务次数,但不可随意增加服务次数。

1.2.4服务收费 ①评估免费;
②每次上门服务收费50元,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80%。

2结果 2.1评估基本结果 215例老人中,男89例(占41.4%),女126例(占58.6%);
护理评 估需求为重度者142例(占66.1%),护理评估需求为中度者54例(占25.1%), 护理评估需求为轻度者13例(占6.0%),护理评估需求为一般者6例(占2.8%)。

符合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者共196名,占总申报人数的91.2%。

2.2护理服务内容 接受基础护理的老人最多,其次是接受临床护理的老人(表1)。

2.3服务频率30.3%重度护理需求的老人和48.1%中度护理需求的老人分别享受了 政策规定的每周5次和每周2次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表2)。

2.4服务转归 截至2015年11月30日,有61.8%的高龄老人继续接受居家医疗护理, 有8.1%的高龄老人因住院或暂住子女家而暂停服务,有30.1%的高龄老人因死亡、 费用贵、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搬家或入住养老机构而终止服务(表3)。

3讨论 3.1简化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申请和评估流程 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从提出申请到开始服务,周期大约在14d。

按照上海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及收费标准,医护人员上门一次出诊费需自费30元, 而居家护理的收费为每次自负10元,因此居家护理在价格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 上门出诊大都为当天或隔天,而居家护理第一次服务的时间在申请后14d,很多 临时出现状况且确实有长期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只能首先办理出诊再等候居家 医疗护理的评估结果。因此,缩短申请周期可以让更多老人及时体验到居家医疗 护理的便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评估主体,初评时需要2名医护人员、复评时 需要5名医护人员,在当前社区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所需评估人员较多 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安排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负责 评估,从评估的专业性、及时性、便捷性上都会优于目前的评估模式。

3.2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对象范围 国外居家医疗护理的范围较为广泛,除了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外,还 对多种疾病患者(如慢性病患者、剖妇产产妇、早产儿、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 等)提供家庭护理服务[8-11]。我国许多出院患者也有居家健康护理需求,尤其 是老年人、慢性病、恢复期较长的患者。龙柏社区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的服务 对象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社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在80岁以下的失能失智 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出院患者需要较为长期的居家护理服务。目前,上海继续推 进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将服务对象的年龄门槛从80周岁降低至70周岁[12]。

适度降低服务对象的年龄限制、扩大参保人群的覆盖范围,可以让更多有居家医疗护理需求的对象享受到该服务。

3.3完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保险制度 目前,荷兰、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已经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 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美国等则发展了长期护理的商业保险模式[13]。在龙柏社 区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对象中,有6.6%的老人由于费用问题而终止了服务。

以重度护理需求老人为例,根据服务次数每周支出的费用在10~50元之间,额外 的医疗护理服务费用给部分老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2016年2月上海医保出 台文件,将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自负费用比例降至10%,并延伸居家护理服务至 养老机构。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 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14]的医疗保险制度,可有计划、有步骤 地从整体上协调推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3.4提高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10.7%接受居家医疗护理的老人由于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其需求而 终止服务。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技能欠缺,无法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 求。尤其在基础护理方面。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护理的工作人员学历以大、中专为主,普遍职称偏 低,技术水平局限于针对个体提供某些单纯的治疗护理服务,对于健康促进、健 康维护与疾病预防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少。而在美国,2000年其社区护理人员具有 硕士以上学历者达到了11.6%[15]。因此,对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亟需加强, 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基础上,还应突出对老年人的专业护理技能培训,包括与老 年人的沟通技巧、常见慢性病的护理指导、饮食指导、护理环境指导等等。

护理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这两个管理部门应对护理人员 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跟踪考评,保证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连续评价[16],以满 足各类老年人患病后的后续治疗和护理需求[17]。

作者:杨建玲等 第2篇:中国空巢老人的护理需求现状探析 一、前言空巢家庭一般含义上是对那些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所 产生的独居现象的老年人家庭群体。“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会 面临一系列转型期社会化的问题。若适应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种身心问题,影响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伴随着空巢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多,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也逐 渐凸现。因此,要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孝道传统, 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政策,使空巢老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护。本文就中国空巢 老人的护理现状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护理作初步探讨,以更好地提高空巢老 人的生活质量。

二、国内有关空巢老人的研究状况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其中,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 况,起居照顾,生理和心里等感情上的需求等等。据有关近几年的空巢家庭老人 数据报告,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年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 而1999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全国多 达1/3的老人家庭面临着空巢现象。据有关专家预测,50年之后,我国老人家庭 的空巢率将高达90%。这一趋势不得不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同时,也促 使着我们政府协同社会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完善的老年人护理机制,改善老年 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三、空巢老人的护理需求 (一)心理护理需求。空巢老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时间的增 加,其所体现出的心理需求越大。目前,在我国,空巢老人主要存在三种心理需 求,人际关系需求、消除情感空虚的需求、被尊重与关爱的需求。我国空巢老人 中,普遍比较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情感等,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工作 或学习常年在外,使得这些老人长时间处于独居状态,因此其极易出现孤单、悲 观等消极心理。

(二)家庭护理需求。家庭护理对社区空巢老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家 庭护理包括诸多的方面,例如为空巢老人提供主动上门进行相应的诊治、及时进 行跟进随访等。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同时受疾病影响,其行动不方便, 因此通常存在一定的家庭护理需求。

(三)社区护理需求。空巢老人在社区医院进行检查时,他们期待着医院能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有着一定的社区护理需求,如心理咨询的需求,紧 急救助需求、保健护理需求、定期检查需求等。社区护理是空巢老人机体健康的 重要保障,对空巢老人健康教育及填补情感空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空巢老人护理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问题。据最新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大多患有腰间盘突 出,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由于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他们的生 活起居,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比较差,生活上一些小事都很为难,所以,经济条 件稍微好点的空巢老人不得不花钱请家政服务者来照顾日常生活,包括一些洗衣、 做饭、买菜、收拾房屋等。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由于多数的空巢老人家庭多数只有一个 子女,在他们自长大成人后,要么工作要么学习,长期在外,这就形成了空巢老 人长期独守在家,情感空虚,无人说话,无人照顾等现象,致使缺少子女的亲情 和精神上的安慰。同时由于退休闲待在家,接触外界的时间少,因此孤独感就很 容易催生压抑的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

(三)病无所医问题。空巢老人一般认为人到老年自然而然的身体就 会出现一些老年病,这些不适症状是正常衰老而非疾病所致。由于没有儿女照顾, 有些空巢老人已经患病且出现一些症状,但由于没有及时就诊而耽误了治疗。此 外,大部分空巢老人尤其是身处农村的把看病当作一种高压消费,他们多数会选 择听天由命。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医保制度,但是,很多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也 很难去维持疾病治疗做需要的费用。

(四)人身安全问题。空巢老人群体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老人安 全问题,近年来,煤气中毒,洗澡摔伤,烧伤等例子频出不穷,这不得不引起广 大人们社会重视。由于空巢老人独居家中,子女不在其身边照顾行动不便,与外 界的交流少,经常因不小心造成的身体受伤而无人知道,更有甚者老人因故而死 于家中无人知道。其次,空巢老人更易受到盗窃,抢劫等犯罪者的侵扰,生活中 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五、空巢老人护理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和改善机构医疗护理的质量,完善社会养老机制。提高医 疗机构的护理质量,完善养老机制,是当前急需改善的一项重大方针。一般来说,照料机构就是一个小型的社区,社区中空巢老年人对其有着较为强烈的依赖感和 归属感,因此,医疗机构这一社区是满足老人心理需求,填补空巢老人心理和情 感空虚的重要场所。它在带给老年人心理依赖,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还能为老 人提供生活上的饮食以及起居的照料。

(二)加强对空巢老人用药的市场监管,发展并推行家庭照料服务。

强化老人照料服务和用药监管是一个保障空巢老人生活的重要一步。因此政府部 门必须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照料服务。例如,建立以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部门,为空巢家庭配备护理人员,规定其定期进行上门照料, 进一步加强对空巢老人的护理。

(三)空巢老人应转变观念、克服空巢心理,加强老人社区护理的健 康教育。政府应该联合社会力量,集中精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加大 加强对于空巢老人服务需求意识的宣传,提高社区老人的健康和自我健康能力, 使得空巢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从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自我健康服务活动中 去,从他们自身去克服心理空虚,使得空巢老人的生活更加健康化。

(四)开展免费体检和上门服务,重视低收入人群和自费医疗人群卫 生服务需求。空巢老人家庭由于年龄较大、经济收入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无 子女陪伴,行动不便等原因,基本上很少会主动去医院做体检,然而他们对免费 体检及上门服务的需求或许会强烈些,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针对低收入空 巢老人的卫生服务需要,专门性的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服务。

六、总结 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对我国的社会化护理服务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 此情况下,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科学的照料服务成为空巢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主要 任务之一。随着医疗保健体系的日益完善,为了更好地保障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针对性老人照料措施的实施有着急切的必然性,从而切实地解决空巢老人身心上 的问题。我国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护理质量将得到日益的改善,从而进一 步推动健康空巢老人护理的发展,加速品质生活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作者:郭安辉等 第3篇:我国老人护理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探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机器人正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提高着人们生活的水平、 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对服务机器人的定义如下:服务机器 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意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 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1]。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世界各国 都十分注重服务机器人在老人护理中的研究。

一、国内外服务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分类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机器人已从工厂的结构化环境进入人的日 常生活环境:医院、办公室、家庭和其它杂乱及不可控环境,成为不仅能自主完 成工作,而且能与人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或在人的指导下完成任务的智能服务机器 人,特别是最近几年,对会清洁地面、割草或充当导游、保姆和警卫等自主移动 机器人技术上的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2]。

欧美国家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研发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旨 在帮助高位截瘫患者的Spartacus操作手项目和德国Heidelberg项目开启了服务机 器人新篇章。1982年,荷兰研制了装在茶托上可以喂饭、翻书的实验用机械手 RSI,为1984年的轮椅机械手Manus投入生产使用奠定了基础。英国在70年代末,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支持机器人发展,鼓励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迎来了服务机 器人研究发展的兴盛时期。1987年,MikeTopping研制的Handy1康复机器人样机, 帮助患有脑瘫的11岁男孩首次独立完成就餐,此后,Handy1康复机器人的发展 与功能的提升,为有特殊需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帮助他们独立自主,更好的融 入“正常”的环境中。美国进入80年代之后,政府和企业界才对机器人真正重视起 来,鼓励机器人研发,制定发展计划,提高投资,在市面上推出了相当数量的服 务机器人产品[3]。1985年,恩格尔伯格开始研制“护士助手”机器人,并在1990 年投入生产销售,在世界各国几十家医院中使用。它可以为病人创造便利:送病 历、送饭,也可以成为护士的小帮手:运送药品、医疗设备等。

日本对于服务机器人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政府与企业对服务 机器人的发展都十分重视。日本已将推动家用机器人发展定为国策,并制定了“技 术战略蓝图”,对机器人发展作了规划。与此同时,日本的SONY、丰田也积极 研制服务机器人,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韩国启动国家级战略发展机 器人,将服务机器人作为发展重点。韩国对服务机器人技术给予了重点扶持,并 将智能服务机器人确定为21世纪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9个新增长引擎之一[4]。在韩国掀起了发展服务机器人的潮流。

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清华大学开发了一个 七自由度移动式护理机人,以高位截瘫作为护理对象,目标是在无人看护的情况 下替患者完成取药、送水、翻书等工作[5]。近年来,我国在“863”计划的支持下, 对于服务机器人的研究发展已经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我国 开发研制的服务机器人主要有医疗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如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团队的“可佳”可以为人们烹饪食物,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 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为病人倒水喂药、与病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唱歌跳舞。目前, 我国在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上有进步,但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

2.服务机器人的分类 服务机器人根据用途可分为:娱乐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专业服 务机器人。

娱乐机器人是以娱乐人们、供人们欣赏为目的,它拥有机器人的外部 特征,外形可以像人,也可以像某种动物。娱乐机器人不仅有一般机器人可以行 走、完成动作的特征,还具有语言能力、歌唱能力和感知能力,可以通过动作、 触碰反应和语音等与人交互,给人们带来欢乐。

家庭服务机器人是可以代替人们完成家务劳动、为人类服务的特种机 器人。它应用于家庭工作之中,帮助人们做一些家庭事务,如照顾老人、提醒病 人吃药、可以为人们端茶倒水、收拾房屋,也可以进行防盗监测、安全检查等。

家用机器人主要包括清洁机器人、保安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

专业服务机器人是具有高专业技术要求、应用在特殊领域,完成特殊 任务的服务机器人。如建筑机器人可以从事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建筑作业, 护理机器人“MELKONG”可以照顾不便走动的病人。从而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 强度。

二、服务机器人应用于我国老人护理的必要性 1.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和 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从1964第二次人口普查后开始上升,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达到了8.87%。①(见表如下)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加,青年人压 力大、负担重,以家庭照料模式为主的老年人照料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与此同 时,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增加,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经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了 70%;
农村留守老人大约为4000万,是农村老年人口的37%。如何解决老年人的 家庭照料与看护问题成为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护人力配置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医护人员存在数量少、医护水平 参差不齐等问题。我国护理人员配置标准是根据1978年卫生部颁布的文件而制定 的,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医院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质 量与数量要求。根据我国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规定,二,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应占技 术人员总数的50%,医师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2,病房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 为1:0.4,目的是保证护士群体的数量,能够完成各部门的基本护理任务[6]。但 总体来看,许多医院都还未达到国家规定。护理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的局面也 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应用机器人护理老人,可以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缺人照料的局面,解 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存在的问题,使得老年人安全和照顾得到很好的保障,度过 一个积极、健康的晚年。与此同时,青年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作压力减轻,可 以专心于工作,缓解家庭矛盾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可 以解决社会老龄化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经济结构深度的调整。同 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机器人、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化等为代表的 新技术正在迅速的发展,重新构造国际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据国际机器人联(IFR) 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约为13741台,增长4%, 销售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
在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方面,2010年服务机 器人销量约为220万台,增长35%,销售额为5.38亿美元,增长39%[7]。由此可见, 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 刺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护理老人方面应用服务机器人,不仅可以解放一批劳动力,同时还能促进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推进机器人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器人应用于第三产业, 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作出一定的贡献,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三、我国老人护理应用服务机器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在推进服务机器人在老人护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问题主要是在安全、技术、价格等方面上。与此同时,政府应对机器人的发展应 用提高重视,并出台一些扶持的政策,引导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发展。

1.存在的问题 技术上。首先,在技术创新上,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仅创新意识差,而且创新能力也很低。其次,我国在自主制造基础零部件能力 方面比较差,相关零部件在质量上、产品系列上和批量供给等方面的能力也比较 差。此外,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我国还尚未完全掌握,自主研发能力相比于其他发 达国家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零部件以进口为主,造成机器人的价格提高。

安全上。服务机器人在护理老人方面缺少人性化理念,它可能无法真 正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生理需求,因此可能为老人带来一些不便。不仅如此, 服务机器人的系统需要定期的检查和长期的维护,否则,系统的差错可能危害到 老人的健康与生命。

经济上。服务机器人的价格过高,使它难以走进普通的家庭,许多普 通家庭难以承担服务机器人高昂的价格。此外,老人的观念意识相对落后,对新 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服务机器人不易接受,很可能产生排斥的态度。

2.解决的对策 为普及服务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 策上给予相关的保障。

①制定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机器人产业尚处于发展 初期,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护。政府需要制定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法律法 规,为优先发展服务机器人产业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

②鼓励和扶持以经营服务机器人为主的企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以企业 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机器人技术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

③政策支持。在税收和采购上,政府可以采取为服务机器人企业实行 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减少税收。在企业融资上,政府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贷款门槛, 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④注重服务机器人的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害。使用服务机器人的是 否安全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服务机器人的安全性,多做测 试,优化系统,为老人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服务机 器人的人文关怀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作者:张婷婷等 第4篇:优质护理服务在老人基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9例与观察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 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管理。

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及SAS、SDS自评得分方面对比,结果具 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优质护理在提高护理质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还可有效缓 解患者不良情绪,对促进病情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护理基础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49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 09-0296-02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与健康意识的加强,对相应的 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老年疾病 发生率增多,老年患者因其特殊的机体特点,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 年起,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活动,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

我院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加强老人基础护理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 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39例患者的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68例;
患者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4.1±4.7) 岁。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9例与观察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 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管理,现报告如下:
1.2.1优质护理小组组建及人员素养提升。组建优质护理小组,加强小 组内成员的培训。首先,动员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卫生部门关于优质护理工作,学 习优质护理相关工作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学习其他医院优质护理工作的经验与 方法。更新护理观念,提高主动护理意识。

加强相关应用知识的学习,如医用心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 丰富护士人员的综合技能。加强护士礼仪等相关职业素养的培训,护士做到患者 入院时微笑服务,协助患者办理入院及出院等手续,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

1.2.2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加强护士管理。制定优质护理相关流程及 制度,通过质控组长的监督与管理作用,使流程及制度能够严格执行。实行电子 信息平台,优化护理流程。通过信息录入的形式,减少护士书写病历、护理记录 及用药等相关工作细节,让护士能够将更多时间交给患者,同时也减少因书写问 题,而出现的错误,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采用院内网络技术,将患者的护理信息 与其他各部室进行联网,与患者用药管理,使药局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用药 信息,给予配药,减少患者及其家属拿药过程中不必要的等待。

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在合理安排护士工作,保证24h内病区有护理 随时提供护理服务的前提下,使护士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
建立护士心理咨 询室及休息室,遇到工作压力大时,让护士心理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保证护士能 够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

建立人员配置及责任制度管理制度,根据护士的职称、工作能力、经 验等因素,将护士分为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级别,组成优质护理小组, 建立组长责任制,由组长监督并指导本小组的护理工作,组长定时与医生查房, 了解患者病情情况,并给予本组护士以指导,对护理工作进行全程化、无缝隙管理[1]。

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考评制度,采取层级考核制度,民主测评,竞聘上 岗。通过定期考评及不定期护理考核,观察优质护理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到护理实 践中,通过月汇总得分等形式,促进护士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与自我学学 习,提高服务质量[2]。

1.2.3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情况,制定针对性基础护理 方案,避免基础护理工作的盲目性。患者入院时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入院手续 办理,微笑服务,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及医资力量,树立患者的治疗信 心。保持与患者积极的沟通,随时了解患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老年患者除对自 身病情焦虑外,子女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正确给予指导,引导患者看向事 物美好的一面,疏导不良心理情绪。

1.3观察指标。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从住院环境、护理态度、护理及 时性、有效性进行调查,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满意调查评分0~100分。

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本组得分越高,焦虑(或 抑郁)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以(X±S)表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患者出院时请患者或其家属协助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及SAS、SDS自评 量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及SAS、SDS自评得分发现,两组患者上 述指标得分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老年人群因自身机体的特殊性,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免疫力低,多合 并各种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合并症,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卫生部提出 优质护理模式以来,我院针对老年患者的身体情况,在基础护理方面加强优质护 理工作,在夯实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护士人员的管理,本组研究中,不 仅加强护士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在加强文件精神学习,提高主动服务意识等方面 提出了要求,并在工作中,通过责任制度,监督、贯彻优质护理工作的落到实处。通过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对比发现,在护理满意度评分,及 患者SAS、SDS自评量表得分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在提高护理 质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还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促进病情康复具 有重要的作用[3]。

作者:李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