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之使命--追寻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真善美
政治教师之使命--追寻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真善美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品德之重要,人人皆知,而作为德育教 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却是地位尴尬。只有当政治教师勇敢 地站出来,承担起责任,才有改变的可能,如果只会抱怨客 观原因,何谈改变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本人认为教师应从\" 真、善、美\"三方面入手,彰显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思想品德课,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真 正的活力,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摘 要:
政治教师;
思想品德;
真善美 一、 回归学习规律,追寻真知识 何谓"真知识"?在陶行知先生的论述里:" 思想与行为 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 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1]"我们应当 明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 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 识和伪知识,读他一辈子,不能辨别他的真伪,可是用他一 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伪的便用 不出去。"[2]可见,真知识应该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从它 得来的形式讲,真知识应该来自经验;
第二个从它的结果讲, 真知识一定是有用的。这种知识的客观性在于他的有用性, 衡量它的标准在于"它是否能让人们更有效地工作,它是否 能促进人们用更丰富,更敏锐的方式洞察现象,它是否能让人们吧智慧延伸到重要的问题上去。"[3] 从哲学角度讲,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 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思想品德课所揭 示的是关于社会或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本身就具有真的特 点。但,曾几何时,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背离了真。请听,部 分政治教师对家长、对学生说:"你们要重视思品课,这门 课中考是要考的,要算进总分的",对同事抱怨到:"这次考 试,又不把政治成绩算进去,学生要不重视的,以后上课更 没人听了。"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部分政治教师为考 而教,更多的错误接踵而来。现行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每周 两节,部分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规定初一思想品德课不得 布置家庭作业,要想考出一个好成绩,必须要有练习时间, 怎么办?于是乎,有的思想品德课彻底沦为了解题方法讲授 课,第一步划知识点,第二步用这些知识点解题,题目做对 功德圆满。知、情、意只剩下了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免谈,一切围绕考而进行。陶行知先生早在1927 年发表的《"伪知识"阶级》一文中就对"不是从经验里发生 出来的伪知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近七十年过去了,我们 的政治教师们还在努力把自己的学科变成只能用来在考试 中赚点分数的伪知识,新课程改革开展也已经很多年了,但 部分政治教师仍然没有及时转变观念,课堂仍然存在满堂灌 这种严重背离知识获得途径的行为,直接造成了思想品德课 的低效。笔者个人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体会,一个知识点,当仅 仅把它当做一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时,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 背;
而当教师通过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获取知识。这时的知识,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来自 学生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且是能够指引他们今后行为 的知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构建主体;
现代教 学理论认为,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才能产 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构建;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 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4]思想品德课的现有教材把学生形 成知识的过程体验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到了突出位置, 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 性、开放性、生活性,这种学科性质为政治课教师引领学生 探寻真知识提供了可能,政治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将课堂 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做好服 务,让学生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 系起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生到知识,获得发展而不费时 费力,能使学生热爱思品课。
二、 回归育人功能,追寻善之信念 前文提到的一些政治教师引导学生为分数而学思想品 德课、以考试而高压学生的观念是彻底错误的。错在何处? 错在本末倒置,过多地强调思想品德课的工具价值,忽视了它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思想品德课从根本性质上说,它是 一门思想品德教育课,它就是要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认同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的重要,更多的体现在它的育人 功能上。刘海洋伤熊案,马家爵杀人案及青少年发最率的居 高不下,无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德育的缺失会有怎样的严 重后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政治教师的善,表现为政治教师 存在这样一种信念:相信思想品德课是有用的,相信自己能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导引航程。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立无 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法想象的,政治教师的善,具体通过教 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出来,爱着学生生存和成长的固有本性, 愿意为学生人格的提升、为学生无限发展创造最好的可能。
这种爱不是把政治教师简单的把自己的意图或者观点强加 于被爱的对象之中,而是牵手、引路,即召唤、邀请孩子走 进这个世界,自己去发现这无限丰富与美好的世界,打开心 门,无限地愿意趋近。[5]因为爱,政治教师不会视自己为 班级的外人,他也许不是班主任,但他会像班主任一样,时 刻关注着班级、时刻关注着孩子们,他明白只有走进班级、 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变化发展、了 解他们的困惑与迷茫,自己才能给学生们最好的帮助,思想 品德课的学习只有和学生每天最真实的生活、最深切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它也 才是充满活力的。也正是因为心里满满的爱,政治教师还会 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利用班会课、晨会课等形式,拓展思品 课堂,抓住更多的教育契机。
政治老师给学生的爱不仅是"让其成其所是", 更应该 立足于提升学生精神人格的基础上,着眼于对学生整个生命 成长过程。所以,这种爱既应该有陶行知先生"三个糖果故 事"中的宽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孩子的心灵,也应该 充满了严格要求。师爱在本性上恰恰不能简单地以孩子的感 官价值满足为目标,而是以孩子在人格上实现最高精神价值 为追求,因此,教师也可能会对孩子采取严格的教育措施, 孩子也因此承受一定痛苦,但这其中有着神圣师爱的真情。
[6] 爱的品质是有高下之分的。只有当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 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的时候,教师与孩子的 生活才可能拥有教育学的意义。[7]正是由于教师内心充盈 着对学生无限的爱,他愿意与学生一道生活并不断反思学生 的生活方式,在强烈的义务感或责任感的召唤下,他愿意为 学生去发生改变,改变一切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这时,教 学改革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政治教师也会在爱的指引下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 识和业务能力。
三、回归本质,追寻美的课堂真的知识,善的信念,也要通过美的形式展现出来。美 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最具有吸引力的,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美, 才有行动;
只有让老师感受到美,才有付出。美来自何方? 思想品德之美,首先要通过教师的人格之美展现出来。
很难想象,当政治教师在教导学生要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时, 却不尊重自己的学生,在课堂里随意侮辱、斥责学生;
很难 想象当政治教师在教导学生诚信时,自己却弄虚作假、甚至 教育学生弄虚作假。当教师全心全意爱着学生,爱着自己的 学科时,学生们知道;
当老师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 的时候,学生们也知道。学生的眼睛总在捕捉着老师的一切, 品评着老师的行为。思想品德课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政治老 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真实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只有政治教师的人格是趋向于完美、完 善的时候,学生们才会信服,才会发自内心的遵从,思品课 的育人功能才有可能实现。
思想品德之美,其次要通过教师的人文之美展现出来。
品德课是一门文科课程,这就要求政治老师具备相当程度的 人文素养。思品课堂既应该体现着哲学的思辨之美,又应该 展现着文学之美,使学生在享受浓郁的审美情趣中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真、善、美,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政治教 师若能在这三个字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思想品德课的课 堂一定是最具魅力的课堂,思想品德课一定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政治教师也一定能成为学生最爱戴的教师。
参考文献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45 [3]艾斯纳.教育现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估[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45 [4]傅石灵.正确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1(6) [5][6] [7]朱晓宏.重新理解教师之爱[J].教育研究,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