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
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 时至今日,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方式 解读儿童、用成人化的教育内容影响儿童的教育状况并没有 得到根本改变。针对这些问题,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以 下简称“钟家村小学”)开创了以“读”为特征的学校文化 建设,他们希望通过“读”引导儿童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 通过“读”引导教师把握教育规律,通过“读”寻找到打开 儿童心灵的密码。经过坚持不懈地实践与探索,如今,愿景 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 ● 朱永军 本刊视点 关注 钟家村小学以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为愿景,以“读懂教 育、读懂教师、读懂学生”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整体改革, 使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读懂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读懂教育就要读懂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当前 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人的 全面发展;
学校层级性管理使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远离学生 生活实际;
教育过程缺乏互动,激活不了师生发展的内生动 力。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就是要破解这些问题,让师生享受 真实幸福的教育生活。首先,读懂心灵的教育要关注生活。其实质表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伴随人类社会 生活的全过程,特别对处于教育环境中的师生而言,教育是 他们最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二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 合,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并为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服务;
三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具有 适应生活、更新生活的能力。
其次,读懂心灵的教育要让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真实。所 谓“真实”,即“跟客观事物的现状及其规律相符合”。让 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真实是针对当前教育方式及内容远离学 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来的。教育生活的真实性表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客观现实及规律, 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强调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的世界,要摒弃那些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超 越学生认知能力的教育内容,努力使教育的内容、方式、方 法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是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 存状态和个体差异,努力开发其潜能,彰显其个性,促使其 全面发展。
最后,读懂心灵的教育要关注人的幸福。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要关注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幸福。一是要关注教师 的幸福,使教师感受到专业的成长和职业的快乐。教师是教 育的主体,是促进学校及学生发展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幸福 就不会有学生个体的自由、自信和全面发展。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幸福。要使教师明白,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使每个 学生都拥有为社会、为他人、为自我创造幸福的能力,还应 该使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体验生活的幸福,享受生活的幸福, 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关注时代,向往明天,奉献社会。
二、读懂教师,让教师得到自主的发展 读懂教师就是要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让教师在引领 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
首先,化“被动”为“主动”。为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学校积极引领教师做好个人自主发展规划。一是明确发展目 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依据自身发展现状拟订发展目标,寻 找到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二是专家把脉。在教师制订自 己的发展规划之后,学校根据教师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 不同,推荐指导专家诊断其目标制订的合理性。三是任务驱 动。在确定好发展目标之后,各层面的教师要设立自己的月 度工作任务,以任务方式推进专业成长。四是年度评估。每 学年结束,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专项评估,考核每位教师专 业发展的情况,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其次,变“讲堂”为“展台”。一是开展“名师讲堂” 活动。每学年,校级名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向学校申 请经费,通过“上一节示范课、讲一次微型报告、主持一次 学科沙龙”等方式,开展面向校内或全区范围的讲堂活动, 以交流自己的学术成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二是开展“教 师讲堂”活动。三是强化名师在常态教研中的引领作用。学校教研每周一次,按照“问题征集—主题提炼—主题学习— 集体备课—课例示范—名师导航—反思总结”的环节推进。
在常态教研的每一个环节,校级名师全程参与,通过听、评、 研、改、导等方式,引领年级组进行深度教研。
其三,让“机制”成“动力”。一是积极推进“五级八 型”教师梯队机制建设。“五级”指校级、区级、市级、省 级、国家级骨干教师;
“八型”指服务育人型、教育科研型、 个性辅导型、减负提质型等类型的教师评选。二是建立既竞 争又合作的月度评估机制。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 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通过“自评+互 评”的方式,评估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以促进教师相互学 习,共同成长。此外,学校以争创“五星年组”为抓手,促 进年级组形成“目标同向、思想同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的团队精神。三是积极推进“双向选择、逐级聘任”机制建 设,逐步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 出”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四是积 极推进“四工转换”机制建设。所谓“四工转换”,就是在 教师中推行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待用员工转换。
学校每学年依据教师业务成长和工作业绩等情况,确定每位 教师的等级;
等级转换后,待遇也随之改变。
最后,让教师找到归属感。一是让社团成为提升教师归 属感的平台。教师归属感的提升不能只体现在关注教师的专 业发展上,同时也应体现在关注教师生活、让教师成为有生活情趣的人上。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校工会成立了厨艺、 瑜伽、体育、艺术、读书等社团,把兴趣相同的教师组织起 来,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二是坚持“五个必须”(教 师培训学生,必须支持;
教师遇到困难,必须帮助;
教师生 日,必须祝贺;
教师生病住院,必须探望;
教师双亲去世, 必须悼念),把关怀送到教师身边。三是让管理成为服务。
学校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把管理过程 作为激励教师、感动教师、成就教师的过程。
三、读懂学生,让每个生命精彩的绽放 读懂学生就是要读懂学生的年龄特点,读懂学生每个成 长阶段的真实需要,让每个学生学会做最好的自己,让教育 的方式、方法、内容无限接近学生生命成长和个性成长的需 要。
首先,让书香润泽学生心灵。阅读是打开学生心灵和视 野的金钥匙,因此我们长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一是坚持开 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二是坚持开展“读书节”活 动。每年12月,学校通过演讲、征文、表演、沙龙等形式, 让师生分享、展示读书成果。三是坚持阅读考级活动。学校 以不同年级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为基础,制定了阅读等级 标准,每学期组织一至二次等级考试,对于达到相关等级的 学生,及时授予他们等级称号。四是坚持开展“读书小明星” “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使阅读从课内延伸到 课外,从学校传递到家庭。其次,让课堂助力学生成长。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必 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 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 我们着力推进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一是构 建了“朴实、多读、自悟”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依据学科 的不同特点构建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流程。如语文学科建立了 “激趣导入—初读质疑—研读释疑—美读生情—读写结合 —广泛延伸”六环节教学流程。三是形成了课堂教学模式的 “六大操作策略”“五个维度”的教学评估标准。四是各学 科教学流程建设着眼于学生“四自三能”素质培养。“四自” 指自由、自主、自信、自省;
“三能”指质疑能力、释疑能 力和拓展能力。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建设促进了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让课程彰显学生个性。一是必修校本课程建设模 块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以落实学生“六大素养”(阅 读意愿、自立精神、人文情怀、共生意识、科学态度、领袖 气质)为着力点,按照阅读意愿课程模块、科学态度理论模 块、人生情怀课程模块、共生意识课程模块、自主精神课程 模块、领袖气质课程模块的整体架构,分年级、阶梯性落实 课程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二是选修校本课程个性化。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设了100余门选修课程,内容 包括国家提倡的学生“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 同、国际理解;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
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各个方面,并利用每周一、三的时 间进行走班选修式学习。三是建立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制评 估机制,使课程教学落地,让其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学 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最后,让活动唤醒成长自觉。学校每周开展“主题活动 日”活动,每月开展“梦想舞台秀”活动,每学期开展“社 区实践行”活动,每学年开展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 育节活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归还”(把活 动的策划权归还给学生;
把活动的组织权归还给学生;
把活 动的评价权归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真 正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与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