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跨域_青年地域流动与其跨域婚恋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青年地域流动与其跨域婚恋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青年地域流动与其跨域婚恋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摘 要】文章以婚恋观的变化为基点,阐述青年的地 域流动与跨域婚恋行为之间的互动效应——青年地域流动 对跨域婚恋行为的催化作用以及跨域婚恋行为对青年地域 流动的反向推动作用。从婚恋观角度,针对青年群体的跨域 婚恋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力求科学地引导青年 群体的婚恋观及其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展为内在推动力,国内各要素 之间的交往和流动日益频繁。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人力资源 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人口在地域上的广 泛流动。伴随着人口的地域性流动,公民的婚恋观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在对待跨域婚恋问题上,人们开始报以欢迎的态 度。

目前,跨域婚恋已成为青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 论在国际、省际还是在市际之间,跨域婚恋都是一种潮流;

而在乡村和小城镇,跨域婚恋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青年群 体的跨域婚恋现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电话、 网络等新的交往工具的推动和催化作用,也包括青年群体在 地区上的性别比例失调,再有青年自身激进、冲动、易于挑 战新事物等特点,等等。本文则认为,青年群体的跨域婚恋 新现象,与青年人口的地域流动有很大的关系,二者之间存 在密切关系的关键点在于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如图所示(图 1)。一、地域流动改变着青年的婚恋观,青年婚恋观的转 变引导其跨域婚恋行为 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是推动人口交流和融合的直接力 量。在人口流动中,农民工青年外出打工或大学生外出求学, 都是人口流动的典型。这种类型的流动,与一般的人口流动 的最大区别在于主体不同。青年人有着开放、激进、冲动、 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本身对新事物就怀有开放、好奇的 态度。而这种开放、好奇、包容的态度,在青年的地域流动 中进一步加强,并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婚恋观变化中。具体看, 青年的地域流动对其婚恋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青年地域流动改变了青年的择偶方式 青年的地域流动扩宽了青年的人际交往范围,这为青年 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恋爱对象,青年群体在择偶方式上会倾 向于选择自己做主的方式,试图在以地域流动为前提的对外 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在农村,大批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一部分为了求学,进 入大学成为大学生,另一部分为了挣钱,成为青年农民工;

在城市,许多城市青年为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不断地流 动于城市之间,如求学、工作、旅游,等年等。无论是何种 类型的流动,都使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范围得到了拓宽。青 群体在流动之前,其交往范围仅限于自己的家乡或居住地, 无论是交友还是恋爱,其选择都是相对有限的。而在参与地 域流动之后,他们会遇到不同地位、身份、信仰的人,并与之交流、相知、相处甚至相恋。这种交往,在范围上要比青 年在家乡或某一固定地点的交往更广泛、更多样,青年可以 拥有更多的交往对象,因而也就可以有更为丰富的选择。多 样化的对象选择,促使青年群体脱离了传统的父母做主、依 靠媒妁之言确定婚恋关系的择偶方式,开始逐渐走向自己做 主。

(二)青年地域流动改变了青年的择偶标准 在地域流动中,青年人或接受更先进的思想(如大学生 在认识上的深化或提升,或如农民工青年接受工作培训及再 教育后在知识上的丰富和充实),或受社会思潮的熏陶,又 或受朋辈的引导,其择偶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有调查显示, 在回答“你选择人生伴侣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认为“相貌漂亮就行”的占6%,认为“相貌平平,但情投意 合”的占47%,回答“门当户对”的占3%,回答“只要是强 劳动力就可以”的占1%,要求“有头脑,有文化,会持家” 的占43%。可见,青年的择偶标准开始由以往“重门第、强 调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向“重知识、看投缘、有文化”等 标准转变。除此之外,很多青年群体很乐意到外地找对象, 不再以地域限制为择偶标准,对异域婚恋持欢迎或支持的态 度。

(三)青年择偶方式和择偶标准的变化,催生了其跨域 婚恋行为 青年群体在择偶上的自主化方式和多样化标准,直接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婚恋行为。在选择对象的方式上,青年群体 会自己决定婚姻大事,与自己认为合得来、有感觉的人结识, 不管对方是否符合家长或朋友的要求,只要自己满意,就会 毫不犹豫地在一起;
在择偶标准上,无论地域、出身、长相, 只要彼此相互喜欢,一切限制都不会成为阻碍。青年群体的 这种行为趋向,最终促成了跨域婚恋现象的发生。

二、青年的跨域婚恋行为增加了其地域流动的可能性 辩证地看,青年群体地域流动与青年跨域婚恋之间的关 系不是单向度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正向 看,青年群体的地域流动直接引发并进一步推动了青年群体 跨域婚恋现象的发生发展;
反向看,青年群体跨域婚恋现象 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青年群体的地域流动。具体看,青年跨 域婚恋对青年的地域流动有以下几点反作用。

(一)青年的跨域婚恋带动了婚恋主体双方的人脉交往 与流动,产生“裙带流动”效应,即跨域婚恋主体双方的朋 辈跟随流动的现象 从古至今,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每一对新人的结合 都是多种人脉体系和亲属关系的结合或链接。尤其是在我国 这样一个人情主导的社会中,每一对婚恋主体背后都潜藏着 复杂多样的亲属关系。婚恋主体的结合,使曾经陌生的人群 有了联系与交流,并为这些群体提供了地域流动的依托或基 点,例如青年群体之间的走亲访友,又如青年群体到自己亲 戚所在的地区求学,再如已在城市定居成家的青年夫妻为家乡的新一代青年介绍对象,等等。这些以跨域婚恋为基点的 现象,促进了青年群体的地域流动。

(二)青年在跨域婚恋上的成功典范对之后成长起来的 青年有着榜样带动作用,引发青年群体在跨域婚恋上的“效 仿”现象,这种效仿以青年的地域流动为前提,因而势必会 促进新一轮的青年流动 处于青年期的群体,其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到成熟的过渡 期,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行为取向上依然 有从众倾向。这种倾向在青年的婚恋行为上同样存在,即之 前建立婚恋关系的青年夫妻或情侣会对之后成长起来的青 年群体起榜样作用,形成朋辈之间的跨域婚恋“效仿”现象。

而这种效仿的基本前提,就是青年的地域流动。所以,新一 轮的青年流动又会被带动起来。

三、青年跨域婚恋及其地域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青年的地域流动改变着青年的婚恋观,进而影响着青年 跨域婚恋行为的发展。这种影响一方面实现了青年群体婚恋 观及婚恋行为的开明化,另一方面也间接的引发了诸多问题。

具体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青年地域流动,打破了青年群体对传统家庭观念 的归属感,这使得青年在对待婚姻、婚姻责任等方面稍显轻 率。青年群体漠视婚姻责任的现象开始出现。

其次,青年地域流动下的跨域婚恋,一定程度上还加剧 了青年闪婚和闪离的问题。跨域婚恋存在着地域风俗差异、经济差异,很多青年夫妻会因为婚后不适应对方家乡的生活 习惯(如饮食习惯,或者风俗礼数等)而闹离婚,甚至跑婚。

此外,青年地域流动还潜藏着婚外恋等婚恋危机,影响 青年婚姻的稳定性。青年人口只要参加地域流动,就会遇到 不同的人和物,青年的好奇心及其对新事物的包容态度,会 对青年的既有婚恋情感造成威胁。若在流动中遇到更适合自 己的伴侣,部分青年会选择放弃之前的婚恋关系。这样,婚 恋稳定性就难以巩固。

针对青年流动对青年跨域婚恋的不良影响,应当对青年 的婚恋观进行引导。具体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 先,政府应加强青年群体的婚姻法律知识教育,重塑法律对 青年夫妻的正面约束作用;
其次,家庭应注重培养青年群体 的责任意识,为青年树立榜样,培养其婚姻责任意识;
再次,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的婚恋观,培养青年群体 的家庭美德及相关道德品格,并使之内化为青年群体的自觉 行动准则。

参考文献 [1] 张自华.当前农村青年婚恋观变化的调查[J].青年 研究,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