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心理学反思与构建论文(共2篇)]消极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反思与构建论文(共2篇)

消极心理学反思与构建论文(共2篇) 第1篇: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领导干部如何消除消极心态 一、领导干部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压力认知的偏差。压力源与压力感受间并不对等,是什么造成 压力感受,自身的认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自身对于事务的认识导致了相应心态 的出现。压力感受取决于自身内心的信念、规则、价值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艾尔伯特·艾里斯认为一件事情并不能困扰人们,真正困扰人们的是自身对于事 情的看法。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若是缺乏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缺 失弱化,将会导致失落、苦闷等消极心态的出现。

(二)非理性信念。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 合物,根本不存在绝对理性的人。为此通常人们都有着一些非理性的想法,而我 们的不良情绪主要是这些非理性想法造成的。

二、从心理学角度如何消除领导干部的消极心态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情绪的ABC 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A作为一件事情,必然会导致一个情绪 或者行为的C出现,而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由 于自身的认知不同,也就是信念B。因此,埃利斯认为信念B对事情A产生影响, 使得最后结果C存在差异。作为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当中若是信念不坚定,事情 的结果也就是消极的,为此领导干部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坚定自身的信念。

1.避免绝对化的要求。在具体工作当中,领导干部有着很多的意愿, 例如希望升职、希望成功,但这些意愿都不可能全部实现,面对失败的结果,领 导干部要积极地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充分认识到这些事情是不一定能够成功 的,不要坚决地认为这些事情是必须发生或者一定发生。领导干部在职位变动时, 心里面都知道处长不一定是我的,而不是我肯定能当上处长。领导干部要时刻消 除这些绝对化的要求,坚定自身的信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情。

2.避免过分概括化。在具体工作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领导干部应 当积极地应对,调整好积极的心态,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或者与同事起过一次冲突就认为这个同事专门针对自己。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领 导干部要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地避免。

3.领导干部要避免认为结果“糟糕至极”。领导干部要对事情发生的结 果做好界定,不能存在“我当不上处长,我这辈就完了”这种不理性的想法,要详 细地制定事情结果的界定标准,并且结果“糟糕至极”的界定也尽可能少用,避免 对自己的心态带来不良影响。

(二)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能够充分地明白别人的 感受。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当中,会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问题也是种类繁多,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一颗同理心,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 别人的角度进行,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 如处理普通员工或者普通百姓的问题时,充分理解他们的要求、感受,处理问题 时才能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有助于圆满解决问题。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当前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领导 干部非正常死亡的报道,而自杀、抑郁是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领导干部 要学会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在遇到挫折后,可以通过娱乐、休闲、体育锻炼 等方式来调节。若是问题比较严重的,需要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干预,在心理医 生的帮助下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四)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相关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思想 对心理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强迫症、抑郁症是完美主义者容易出现的心 理疾病。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要 尽善尽美,一些瑕疵都不允许在工作当中出现,若是遇到挫折与失败,将极大地 打击领导干部的自信心,他们不能容忍这些挫折以及失败的出现,从而致使消极 心态的产生。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直面挫折,将挫折和失败当做“试金石”。

三、结语 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当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消极的出现在所难 免,若是没有合理地消除,将会对工作的开展、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各种事情,从而保证 更好地完成工作。

作者:吴瑟 李晓东第2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探索工作。但是,受传统 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关注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常常把学生 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 实施方式等偏离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打折扣。要改善当 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克服消极心理学中将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作为关注 重点的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 传统的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变态心理等消极心理现 象,这种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研究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 层面,而忽视了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导致心理学的片面发展。

这种心理学模式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会导致种种负面效应。

(一)操作目标上的消极取向 根据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应然目标是: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 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但是,就 实践层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却是沿袭消极心理学的模式,更多的关注学 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消除。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操作目标为例:一级目标是 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身心理 行为特征;
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 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 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三级目标都对人的积极品质关注不够。事实上, 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强的相对性,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实 际上就是解决结构不良问题,因为很多问题不是在学校环境里就可以解决的。

而且过于强调“问题”常常会导致大多数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 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

(二)教育内容上的课程化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取向,就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 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事实上造成了教育内容的贫乏和教育资源的枯竭。

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名 词、定义、概念,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甚至于像其它学科知识教 学一样,设定知识体系和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教学的方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给他们的 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 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 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 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完全实 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绝不能完全 按照学科教育的方式进行操作。由于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等特 点,绝非靠什么知识的灌输、原理的阐释就能加以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 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就可简单达成。唯有将心理健 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 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并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 康教育的任务。否则,片面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空乏无力。

(三)教育方式上的专业化倾向 由于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了以心理辅导课、心理咨询与治 疗为主的医学模式,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常常有追求专业的倾向。即要求教师掌握 相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心理诊断、咨询与治疗来帮助 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职责。过分地追求专业化,常常会把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导 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片面。另外,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 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个体。事实上,我们主要的教育对象 应该是常态状况下的学生群体,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培养他们的 积极品质。关注个体而忽视群体,只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且学生一旦患上像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 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学校中的 心理教师由于缺少专业的训练,其实是很难胜任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工作的。

从总体来讲,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生看作是病人的医学模式,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也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将心理咨 询和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往往是针对学生本人及 其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目的是以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 学自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逐渐放弃了“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使命,而专注于治愈战争创伤 和治疗精神疾病。由于研究视野局限于抑郁、焦虑、偏执、离婚、死亡、自杀等 负性情绪与负性行为方面,心理学逐渐成为“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整个人类 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 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 Seligman)认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 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 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因此,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 积极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 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 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发展性的,即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促 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能力。具体而言,是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 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 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武 装自己,根除消极心理滋生的土壤,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 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结果,就是 要使学生成为充满着乐观精神、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心灵健康的人。这一 目标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是一致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主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仅仅关注症状的消除。事实上,将学生独立于环境,单方面从学生入手,通过改变学生来解决问题,只是表面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可能抹 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其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障碍。比如, 当一个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学习焦虑时,有可能是其学习能力低下造成的,也有可 能是父母的高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造成的。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仅从消除焦 虑出发,教给学生一些放松办法或者进行系统脱敏,也许能暂时解除焦虑,但问 题的主要症结仍然存在,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 求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并从其长期心理健康为着眼点,考 虑其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与其发展不适应的地方。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在 主观水平上,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探讨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 产生的机制。特别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第二,在个体水平上,它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包括爱 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 和智慧灵性等。第三,在群体水平上,它关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建立积 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和 职业道德。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价值取向为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取材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 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习、自我、人际 关系、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积极预防能力。学生积极的心 理品质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统一。因此,在这个层面的积极心理健康 教育包括:认知训练,即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 维的创造力,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 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 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 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
意志教育,即关于 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 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第二个层面,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 生,展开积极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指围绕 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 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
情绪问题,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

行为问题,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 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还有所不 同。小学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 发;
初中阶段则以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为主;

高中阶段则以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为主。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追求专业化的途径,而是主张实施全面、全员、 全过程的教育方式,广泛干预学生心理健康。具体而言,首先是在学科教育中渗 透心理健康教育。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散到中小学各科教学中,挖掘各科 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 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合的课程目标,这 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使得学科渗透成为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 要向学生阐明知识获得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在学习 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 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运 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 建构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其次,通过学校的气氛和组织以及同伴和家长的支持等途径,多层次、 多方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校风、班风、集体舆论、典礼、人际关系等 无疑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若学生因不良的环境刺激而产生了消极情绪,有的 甚至出现懒惰、厌世的态度,则更需要教育者以情动情、营造具有积极情绪的良 性环境去帮助他们。尤其是当学生的人际关系环境出现危机时,作为学校的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一个和谐、 友好、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环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另外, 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讨论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各种心理体验。

作者:朱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