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论文(共2篇)
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论文(共2篇) 第1篇: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 言,它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1〕。《体育心理学》是 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明确学习体 育心理学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指 导当前的运动学习;同时运用体育心理学的原理、规律观察和指导运动实践,并灵 活运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 再学习、就业储备知识与能力。目前,传统的体育心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材知识容量大,但教学 时数少;实验教学比重偏低,实验过程过于老套僵化,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过于单调, 而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又感兴趣的实验教学比重较小,且效果不明显;教学过 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 习的能力;评价体系单一,使学生养成了考前死记硬背,考过后知识基本全忘或不 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和他人的训练和比赛的现象。因此,如何结合体 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体育心理学是在修完《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开 设的必修课,但在学时设置要求方面,各院校存在着不同的设置要求。目前,根据体 育教育专业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6学时或48学时〔2〕,多数院校为36 学时,2学分。以华东师大季浏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 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2006)为例,全教材共20章,内容详尽充实,并且 包含许多本学科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将很难保 证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提 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马启伟先生指出:“社会需要永远是体育心理学发展的最基本、最强大 的动力。”〔3〕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将是我们《体育心理学》讲授 的重点。为此,我们教师在重点内容的选取方面就应该做到“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反映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要”。学者颜军也指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特色应当主 要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即兼顾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和谐统一,注重 于‘为人’和‘为师’,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能力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 心理素养。”〔4〕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 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学习基本过程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 础知识。”〔5〕可见,《体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 态度、习惯的培养,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运动技 能的心理训练方法以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章节,在此基础上,给学 生推荐和介绍相关的书籍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既能学到基础知识,又能把握 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2 加大实验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心理实验是《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现 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各个专家学者并没有对体育心理实验做过多的安排, 甚至根本没有实验内容,即使任课教师认识到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课时的原 因或者仪器的原因,对于实验也只是简要介绍、一述而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遵 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终写出实验报告,而对实验的应用并没有仔 细理性的思考,导致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应使学生在 充分认识体育心理实验的意义和明确实验课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改革和优化体 育心理实验教学过于老套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 新精神,大胆探索和设计体育心理学实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既能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 态度。
此外,一本权威性的体育运动心理实验指导教材的出版也迫在眉睫,除 了经典的体育心理实验外,教材还应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型的实验比重,正 如我国学者周君华所提出的那样“教材只指出实验目的、实验结果的要求,引导学 生自己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本领。任何一个 实验的设计,无论是心理现象的演示,还是规律的验证,都应有助于对心理学基本 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以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工作能力的提高” 〔6〕。
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 常常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 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者。而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 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运动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把 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枯燥抽象的从理论到理论,摒弃罗杰斯所说的 “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经验与意 义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觉地去寻找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创 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探索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发展 为“主动探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努力把学生的体育学习 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鲜明、具体、直观,创设教学佳境 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多种感官参 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教育心理学研 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较为抽象。因此,在体育心理学 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具体化、复杂心理过程形 象化、不易观察的心理活动直观化,并把抽象的心理训练方法与实际运动技能相 结合,并辅助以动画、视频,创设一种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 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这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 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有效地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 和活力,但它毕竟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这一点广大教师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国学者曾提出体育心理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勿“追求大信息量,忽视学生的承 受能力”〔7〕,在这一点笔者深有同感。由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师不用板书,大大提 高了授课的效率,课堂节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加快,这样无疑课堂容量加大, 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量可能远远超过其接受能力,或者必须每时每 刻全神贯注地听讲,稍加分心,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加之体育院校学生多数文化课底子薄弱,更是影响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不应容量过大,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应将课堂时间适当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 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手段主要还是考试,针对于专业必修课程, 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而闭卷考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械的考前死记硬 背,考试结束便一问三不知;考试作弊成风;闭卷考试一般都是较简单的试题,而且 答案都较为简单,甚至是老师考试之前特地提醒的问题。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 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绝对评价和相 对评价、终结性价和过程性评价、现实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 升非智力因素在体育心理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应利用考试这个平台促进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 结语 教育追求迁移价值,而教师更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理念。体育心理 学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仅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 得到提高,而且对其它情境中的其它问题的应付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其在自己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受益,而且要使其终身受益。
作者:刘 洋 来源:中州体育 2010年5期 第2篇:体育心理学:健身方式与性格的关系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 的健身方式最适合呢成都体育学院专家田川认为,除了考虑年龄、职业、生活环 境等因素外,将个人的性格因素考虑进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实生 活中,有些人缺乏正常人拥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或是表现明显的性格缺陷 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健身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 和精神状态。
田川列出了几种类型的人应选择的运动项目,其中与跳水、游泳相关 的有:胆怯型 有的人天性胆小,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这些人应多参加游泳、 跳水等健身项目。这些健身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 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就 显得从容自然了。
虚荣型 有的人虚荣心强,遇事好逞强。这些人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动作较 复杂的运动健身项目,如跳水等,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万万不能骄傲。
急躁型 有的人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这些人可选择游泳等健身项 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大的波动,有助于调节神 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作者: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 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