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的深层次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的深层次分析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 最早是由美国纽约市的精神病学家Ivan Goldberg 提出的。[1]之后这一概念被迅速得到重视, 许多研究者开始对网络 成瘾症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临床医学及社 会科学尚未形成一直的严谨定义及诊断标准。我们一般认为,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为满足自身某种需求而过度使用互联网 (通常是与学习、工作无关的)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 生理上受伤害的一种行为。它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形成的 行为冲动与行为失控, 从而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情绪低 落、思维迟缓、人际关系淡漠,并产生自残、攻击的意念和 行为等等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类型 大致上,可以将大学生网络成瘾分为四类:
1.网络游戏成瘾 互联网游戏所创造的虚拟空间, 可以使游戏者从中获 得现实中无法取得的成就,造成大学生对游戏的痴迷。
2.网络色情成瘾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往往沉迷于网络上随处可见 的色情文字、图片、影像等不能自拔。
3.网络交际成瘾 大学生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等在虚拟空间进行人际交流,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平等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她们在网 上社交容易获得成功, 势必使其网络成瘾情况愈发严重。
4.网络购物成瘾 日益兴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使得网民足 不出户即可享受购物所带来的愉悦,网络购物的便捷、物品 的丰富、实惠使得许多大学生常常沉迷其中。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形成的客观因素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有主观方面 的因素,另外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网络本身的特性 使大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并产生不可抵挡的诱惑,使他 们更易沉溺于网络,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也作用于大学生身上,促使他们在网络中寻求快乐和安慰。
(一)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在我国,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但是相关的法 律法规条文却明显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往往出现明知不 对却又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导致人们对某些网络行为的思 想认识上含糊不清。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知识传授的机构和场所,学校教 育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这四 年时间里,75%的时间都是在大学里度过,学校的教育、老 师的培养和周围环境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校的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校要求老师们要学会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因 此老师授课时更多的舍弃了传统上的粉笔和黑板,取而代之 的则是投影仪。从学生角度看,用优盘拷贝或用邮箱接收老 师的授课内容,过分的依赖课件,之后就只能借用电脑来进 行课下学习和复习,与网络的接触就更加的频繁。同时学校 在教育方面往往只是重视学生学习侧重于知识性的网络技 术和操作运用的教育,而很少谈及应当具备怎样的网络道德, 怎样的正确使用网络,有的即使做到了,但是也不够系统, 不够深入。再加上学校对校园网和机房的监管不严使本该用 来学习的工具变成一种娱乐工具,大学生因此无法正确认识 网络的真正价值和用途,从而引发更多的同学沉迷于网络。
(三)校园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众多的研究表 明,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与 老师、同学关系处理的不当的学生其网络成瘾的倾向较高, 反之,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就低。有 一定数量上的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通过网络 进行的,他们羞于或胆怯于与老师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转向 于网络通过QQ聊天工具或者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接触,这样 也增加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
(四)学校管理的缺失 学校管理的缺失也会促使学生形成网络依赖。随着高校 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而高校又必须在学术、科研等软实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一来,高校对 大学生的人本关怀就出现了部分缺失。大学生在这种人本关 怀缺失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选择从网络中寻求弥补。缺少 人文精神,又缺失了人本关怀的大学生,失去对客观事物的 正确判断,价值观容易发生转变,没有上网目标,缺乏网络 文明意识,在千变万化的网络交往和游戏中迷失自我。
(五)网络成瘾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紧密相连的。在这里,每个 成员都被强有力的情感联结在一起。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同样 离不开家庭的不良因素,这其中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 条件等客观环境,也包括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主观环 境。
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网 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给他们情感的表达和交 流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场所。重要的是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 说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满足了他们各 种心理需求,能够充分发展其自身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大学生产生了一种依赖,一种难以割舍而又欲罢不能的依 赖。
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自身原因,网络的出现满足 了大学生内在的一些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方面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资料也需要 在网络中寻求答案,如就业、购物、治病等。这些与大学生 的自身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 生活,并且来源于生活。很多学生需要在网络上完成对时政 消息的了解、搜集所喜爱的偶像的资料、观看精彩的电视节 目和电影、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浏览招聘信息、订机票、 查询旅游线路等等。当然,对于学习和生活信息的需求促使 了大学生过多的使用网络,其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如果一旦大学生无法自控,不能正确对待网络,那么就会对 其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损害。
(二)情感归属的需求 在Maslow(1970)的需求层次里,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而出现的,并将其视为 个体的基本需求,这种需求包括被人所接纳、爱护、关注、 欣赏、鼓励、支持等需求①。他说:“现在这个人会开始追 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他会 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世界任何 别的东西,他甚至会忘了当初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 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而嗤之以鼻。
(三)缓解压力的需求 大学期间,学习、人际交往和前途方面的问题是大学生 的主要压力源。其感觉压力重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自主 择业、工作机会的竞争以及大学某些机制的不健全都可以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压力。身处竞争激烈的21世纪的大 学生,己没有“天子骄子”的感觉。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 宽进严出的办学方针,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学习上不敢有 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都在潜意识里不断 加强,加上同学们的竞争、家长的督促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 加,急需适当的娱乐活动来减轻这些压力。对于大多数学生 来说,压力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消极的,同样的压力事件,对 于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就不同,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法承 担某种压力而造成精神崩溃、健康受损,他们找不到一种更 好的方法来缓解和释放压力,面对着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 他们心动了,转而把精力投入到网络中,抛去了现实生活的 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寻求轻松。
(四)寻求自我实现 Maslow把人类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求称为自 我实现,这是Maslow关于人的动机的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 方面。在人本心理学中,巅峰体验式一种强烈的沉醉于成就 的喜悦状态。处于这种情绪之中,人会体验到强烈的自信和 力量。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位于最高 层次的,他还发现,当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满 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出现了。有些大学生认为在现实 生活中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中以新的方 式与人建立交往,从中找到自身内在的生活态度和人格特性, 从而沉迷于网络来逃避现实,以获得对现实自我的超越。五、干预对策 (一) 政府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为社会营造健康、 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不断健全 完善网络管理法律制度,加大对网络运营的监管执法力度, 要下大力气治理高校周边网吧经营混乱秩序,坚决取缔黑网 吧;
二是严格网络产业准入制度,提高网站负责人、软件 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严厉打击网上不 良信息传播行为,监管部门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对网上 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不良上网行为的人员进行惩处,净化 网络文化环境,确保上网信息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健康性;
四是健全网上信用制度,实行上网实名注册,增强社会公众 上网行为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 利条件和网络成瘾者进行心灵沟通,通过谈话或活动来拉近 彼此的距离,从而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使网瘾者明确 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求满足心理需要的合理途径 根据每个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性格特点来制定具体 的解决方案,并且在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等方面给予科学的 指导,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与孩子有效沟通 大量研究表明,在网络过度使用者的家庭中,亲子关系 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常见的问题就是彼此之间的互相戒备、缺乏信任、互相攻击等。许多青少年在上网初期都有各种各 样的动机,而家长要针对不同的动机进行针对性的交流和沟 通,切实帮助孩子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796-797 [2]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 研究[J].心理科学,2004(3):662-663 [3]倪晓莉,颜虹,陈思路.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 教育[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5月第15卷第5期 [4]范方,苏林雁,曹枫林,等.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 学业成绩、心理困扰及家庭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10) :635一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