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措施_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措施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措施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视野日益开阔的当下, 微媒体渐渐成为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 具之一,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 响。就其外部来说,主要表现为对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影响, 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影响;
也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 内在挑战,尤其表现为对教育主体权威性的挑战,对旧式教 育途径的冲击等等。针对微媒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应从 教育者、教育目标和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这三方面着手,使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微媒体;
大学生;
爱国主义 一、微媒体舆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在影响 (一)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影响 微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逐渐淡化了大学生对教师 权威的认可,大学生通过自主地选择信息,逐渐摆脱了大学 生信息劣势的地位,与此同时,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信 息优势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由于微媒体的教育形式更加受 到大学生的追捧和关注,所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应该得到 相应的改善和调整。[1]目前,传统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数 人不仅缺乏对新媒体的认知,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从而 拉大了教育队伍与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加大了在 微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难程度。

(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知和情怀的影响爱国主义一直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 条件下凝聚人们对社会思想、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信心方 面就显得更加重要。[2]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 知和情感都受到了相应的淡化和动摇,微媒体信息的复杂化 致使网络上会出现相应的负面消息和反动势力,在一些重大 事件中,会出现故意扭曲事实的现象,甚至会放大传播事件 的负面效应,通过微媒体进行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消极报 道,从而达到不法目的,甚至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开始质疑国 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动摇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淡化民族意 识和爱国情操。

二、微媒体舆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挑战 (一)给教育者的权威性带来挑战 随着科技革命的促发作用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时代随之 降临,微媒体的出现形成了极为强大的舆论场。长期以来教 育者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所占有的诸多优势开始 被动摇,这也极大地挑战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威性。

教育者作为学生对信息进行获取的唯一的渠道的地位一去 不复返,微媒体也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爱国 主义知识以及对社会的脉搏进行感知的更重要的渠道。相对 于学生群体这类教育对象而言,教育者单向的信息优势开始 逐渐丧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获取关于爱国主义的知识、 获取和感知社会上重大的事件与信息、表达相关的观点和情绪等诸多的活动,大学生仅仅在这样一个具有高度互动性、 即时时效性以及高强度开放性的平台上就能够完成,教育者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据的优势性的话语权与解释权, 开始出现了动摇,受教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获取这些教育者 曾经具有的优势。

(二)给旧式的教育途径带来冲击 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各校授课的主要途径 有两类。第一种课堂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对爱国主义相关 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为主要支撑。第二种方式则是进行社会 实践。在这样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其教育理念是“全员化育 人”“全方位育人”以及“育人过程化”,对理论进行灌注,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接受学生的心理方面咨询,并通过 实践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尽管在网络化 的信息环境不断冲击的今天,上述培育方式和途径依然能在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微 媒体依然极大地削弱了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筛选和掌控、对 媒体舆论的监管和引导的能力与权力。任何学生都能够从微 媒体中对所需信息进行获取,并且进行实时的传播。这就使 得书本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失去了单向优势,师生教学和 实践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了。

(三)给理性爱国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不断更新,网络民族主义势力蠢蠢 欲动。其民族主义的心态和情绪的表达非常极端,并强烈期待着对社会舆论的影响。[3]其不当言论在微媒体上肆意 传播,极大地释放几何式的效应,对大学生的情绪和爱国主 义信念以及情感造成重大的、消极的、不良的影响。基于大 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而言,其瞬时性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广泛 延伸性的思想感情之间存在极大的冲突。在面对微媒体上大 量的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和思想时,这对矛盾就会体现 得相当明显并不断激化。在爱国主义的观念上和表达爱国之 情的方式上多元化、多样化,这是对大学生发展时期生理与 生理发展阶段最为明显和直接的反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依然需要长期的磨砺以最终成型。由此可以看 出,在微媒体的重大影响之下,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的速度和 形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多方面的舆论对大学生的爱国 主义信念与情感极易产生扰乱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于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引导成为最为艰 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三、微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利影响的应对措施 面对微媒体对于爱国主义的不利影响,要求教育者在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以严谨求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在 有效地解决不利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自身吸 引力。

(一)教育者更主动,创新教育观 首先,要紧紧把握微媒体信息开放性、交流互动强的特 征,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融入其互动的观念。[4]微媒体平台作为一个极具开放性的信息场地和领域,爱国主义 教育的活动也因为其信息的开放性和交流互动强的特性展 现出平等交互的新状态。再细化地讲,教育者通过对自身主 动性的发挥,将多元化的意识价值观念统筹为一的全过程, 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其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 族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进行引导教育的全过程。其次,要紧紧掌握微 媒体平台便捷和即时的特性,着重在微媒体的使用技巧和构 建微媒体平台两方面入手,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中 对其整个的组织活动和教授的过程渗透进学习理念。其一, 教育者必须熟练掌握微媒体的使用技巧。教育者能否在教育 活动中对其自身的个人魅力进行极大的彰显,对广大学生求 职的兴趣进行积极的引发,其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教育者自 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良好,对文字以及音视频和图片的处 理和编辑运用能力是否熟练。[5]其二,各高校的各个部 门也必须积极构建微媒体的平台。校内的各个组织要根据本 校的实际情况,对微媒体的体系建立相关平台,将校园微媒 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育目标更有针对性,分类不同的教育对象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 类引导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活动中对症下药。

作为受教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诸如出生地、民族、 家庭构成、家庭经济状况和民俗习性等存在差异,其身心的发展程度以及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各项活动中呈现差异性。大 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有针对性,更加与教育对象相贴近, 不断夯实教育工作的基础,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微媒体平 台中心理以及思想活动的态势进行了解和掌握,更加准确地 掌控大学生思想的脉搏,真正的在教育中实现目的。对大学 生进行分类的引导力度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爱国观念科学的、 理性的形成加以帮助和引导。在分门别类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基础上,对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进行解析,对大学生可行的、 科学的、理性的爱国行径进行不断探索。影响该分类引导方 式的关键因素,是要将不同类别的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 探索改革其方式与手段、载体和路径等诸多方面,不断创新 教育工作。在微媒体平台之下,探索对教育内容更加有效的 传播方式,更加贴近每个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以 更加通俗易懂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念取代繁琐复杂不易吸收 的传统性的条文,引导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树立正确 的、科学的、合理的、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益的爱国观、价值 观。

(三)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吸引力,完善教育方案 首先,营造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要积 极促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更好地指引大学生享受 愉悦的学习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以及各科目的教育之中,兴 趣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更是学生自身带有的吸引 力,是一种天赋。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做到将这份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吸引 力贯穿于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始终。其次,微媒体 平台具有非常强大的开放性,针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 教授形式也能够借此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在微媒体的平台 中,文字是最直接的信息传播形式,图片是最直观的信息传 播形式,音视频则是一种传统和新兴信息传播相结合的形式, 这些形式都是非常有效的。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可 以在微媒体中寻求一些对舆论引导非常成功的重大事件和 焦点事件进行有效的借鉴,对自身教育的形式加以丰富。将 最热点的信息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与学生的共享,提升学生 的参与程度,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教育的内容作为 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最直接的连带,是教育的目标最佳的体现 形式。[6]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对教育对象产生的感染 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感染大学 生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寻找特定主题,围绕其进行相关的 众多材料的系统化整合,并将其改变成生动的有趣的教育资 源。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小品、话剧等多种形 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大学 生更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文奇.探析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的应用[J].黑河学刊,2012(8):104-10 5.[2]邓小玲.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学理论,2011(7):173-174. [3]王菲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面对微博 [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276-27 8. [4]张慧.微博时代: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12(7):145-146.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9:234-242. [6]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 络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研究,2011(11):1 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