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场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对策|经济效益有哪些

大学体育场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对策

大学体育场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对策 摘要:在调查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 析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参考物业模式所 具有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优势来管理和运营高校体育场馆, 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大学 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体育场馆;
经济效益;
利用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 对于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实行社会化是改革 的方向。”20世纪初,李岚清同志亲自指导了大学后勤社会 化改革,使之进入了由国家主导的高速推进时期。20世纪八 九十年代,大多数大学对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进行了积极研 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学在思想观 念、运行机制以及体制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 取得的成绩、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我国大学体育场馆有以 下特点:设备设施多、建筑面积大、运营维护专业等,这同 时也是大学体育场馆的普遍性特点。这些特点均属于高校与 体育类的物业,它的教育属性与其他类型体育场馆的本质属 性不同,满足广大师生进行教学服务工作,以及进一步完成 大学体育科研、教学是它的主要功能。大学体育场馆不同程 度、不同时段地对社会开放,同时可以通过主动申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体育赛事承接各种文体活动或表演来增加场 馆的利用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创 收。但是,以上这些创收方式的前提是满足高校老师进行正 常教学与训练的前提下。当前我国大学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 改革和创新,仍然是今后大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 国对大学体育场馆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效率、程序、维护 以及场馆自身环境等方面的合理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因为 场馆管理的水平不仅关系到体育科研、教学水平、体育事业 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体育场馆本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 发挥。这是为了我国大学体育场馆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减轻国家对高校的财政负担。对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事业的蓬 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 通过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 等研究方法对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模式、体育场馆管理以及 使用者满意度评价进行了深度分析与系统研究,了解并掌握 现今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开放使用现况、管理现状、维护 情形等实际情况。

三、大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国的大学体育场馆大多是由高校所属的体育院系(或 部门)来进行集中管理的。虽然在建设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 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和高校自身的某些制度限制束缚,大部分 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只是用于日常的体育比赛、体育教学及训练,很少有与社会交流合作的机会,自然资金的投入产出 不成比例;
同时管理上也有很多缺陷,这样场馆的自身功能 就不能全部发挥出来,最终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而场馆的维 修管理经费却在不断的投入,场馆设施社会利用率低,体育 资源大量闲置。虽然每所大学都会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来提 高经济效益及利用率,但是所制定管理办法没有规范的、有 统一的标准,同时缺乏国家政府在法规层面的保护与支持, 普遍处于一种低效率和低水平的运营状态。管理模式陈旧是 大学体育场馆的主要管理困境。在国内,大部分大学的体育 馆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都承担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使命, 具有非常强的公益性质,这样大学的体育场馆就很难做到 “自我发展,自主经营”。但由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特殊 性,即日常开支、维护费用大,而绝大多数大学用于体育设 施与管理的资金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迫使我们走一条新路, “以馆(场)养馆(场)”的新道路。这样会出现一些新矛 盾:其一,我国大学体育场馆的本质是属于政府兴建的,为 公益性质的;
其二,其场管的管理方法又必须走市场化的道 路。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变化对于现有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的 改善和提高服务品质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也带来一 些新问题。所以,我们总结现有的场馆改革经验,探求更为 合理的新场馆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调查发现,我 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的问题有: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自身文 化素养较低,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不能及时修理与更新;

手续不完善、制度不完备;
经营和服务方式较为死板。总而 言之,不完善、不规范是国内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 在体育场馆(地)的管理方法、方式上仍存在不规范、不专 业、不合理等缺陷,以上问题均不利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 源的有效利用与经济效益的增加和创收。

四、大学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运营模式必然与参与人 群需求接轨。我国大学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具有的时代性和多 样性是由市场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决定的。

(一)种类 体育部门集中管理模式、租赁管理模式、承包模式、学 校专门机构管理模式以及全物业管理模式等。此外,也存在 多种管理模式混用的方式。在这些管理模式中,体育部门集 体管理场馆的模式是较为常见的,约占到70%―80%。这样的 管理格局和模式的形成原因是体育部门在管理场馆方面几 个突出的优越条件,如政策、制度、人才、设备等。管理模 式和方法的改进,虽然会优化现有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服 务的质量、增加有效利用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随之会出现 一些新问题。从理论上看,现有管理模式的分类仍存在许多 不妥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特点 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主体和运行机制均不同。以下从管理的主体跟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场馆所采用的 管理模式以及自身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大学体育场馆 多数都有经营性的开放行为,所经营的项目多以大众性体育 项目为主,都采用混合经营的方式。但开放行为的经营大都 是建立在先保证学校的体育训练、体育比赛和广大师生正常 开展的教学训练(活动)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各管理模式 的主体、运行机制的不同,在具体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 差异性,具体情况见表1。

(三)财务方面 我国大学体育场馆(地)的财务工作主要分收入和支出 两方面。在收入方面,如果在体育部门管理模式下所属大学 自身财务可能给予一定的补助或拨款,其他收入绝大多数是 靠自身的经营来获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节约开支, 缓减学校自身财务压力的作用。在支出方面,体育场馆运营 所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购置器材设备、维修场馆、上缴学校 等。在上缴利润方面,当体育部门管理模式下可能会出现入 不敷出,当收支平衡的状况下不需要上缴利润外,其余的管 理模式在取得赛事服务费、承接训练所获费、租赁费及管理 服务费后,校方均需要按事先的协定收取一部分费用。这样 既能减轻学校的财务负担,同时也可获得客观的经济效益, 更有利于实现体育场馆的保值与增值。可见,大学体育场馆 在经营、组织和财务方面运作的不同必然要求采用不同的管 理模式。但所有管理模式的好坏最终的验证指标还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在社会效益方面,目前没有规范与 合适的现成资料供分析,因为衡量指标和体系尚不健全,且 调查统计存在较大困难。在经济收益方面,根据已有资料表 明,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的相对情况较好。其他像全物业化管 理的模式、学校专门机构管理等,由于采纳的高校比较少, 目前没有足够的具体数据、资料可供参考,但从目前管理的 现状分析,有望获取较好的赢利。

五、大学体育场馆管理的改进建议 根据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飞速发展的客观现 状,为使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和效益最大化,依据体育部门 管理模式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社会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开放时 间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 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已无法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缓解社会压力,提高自身 身体素质,体育消费在消费领域的地位正处于逐步提升阶段。

因此,我国大学的体育场馆的开放和利用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主动积极面向全社会;
以市场运营为导向,努力发展大学的 体育市场,科学合理安排布置开放运营时间。在法律规定的 假期和双休日,在做好管理值班人员的部署安排前提下,增 多有偿面向社会开放,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以良好的运动氛围和优质服务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来校健身锻炼。

(二)内引外联,主动出击,合作共赢 各大学要通过加强对体育场馆资源的广告宣传力度,主 动积极地获取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信息,积 极与上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体育部门联系,取得他们的 理解和支持,在场馆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联手将 高水平、高层次的体育赛事、科技文化展览、传统体育表演、 音乐艺术演出等活动引入大学校园。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 校园文化氛围,也提高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机制,制定完善法规 体育场馆的科学管理必然要求各部门的工作分工明确、 协调统一。首先主体要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
其次必须建立 科学、合理、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
再次校方也应制定完 善的约束制度与管理机制,对场馆的管理主体进行主动监督,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与之进行动态的协调和管理。

在考虑所有方、使用方责任权利的前提下要签定相关的协议 书。一方面,要认真及时处理管理中出现的责任问题,要求 监督责任人必须按政策、协议来运营管理;
另一方面,也需 从宏观上整体去考虑责任人的权益,减少和排除阻力,创造 良好的经营环境氛围扶持他们,让其为广大师生的教学、训 练活动等更好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德清.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许闽峰,等.对北京、天津、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开放 情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4):73-75. [3]翁惠根.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场地设施状 况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5,17(3):28. [4]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 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56. [5]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析[J].湖南科技学 院学报,2010,(5):207. [6]尹静波.顾客满意度研究以应用[D].大连:东北财经 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