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师范教育目标服务基础教育 湛师基础教育学院

坚持师范教育目标服务基础教育

坚持师范教育目标服务基础教育 坚持师范教育目标服务基础教育范文 高师必须坚持师范教育方向,为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基础教育服务已形成公论。怎样为基础教育服务,思路、 途径、措施则各有差异。四川师院是一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 的普通高等师范学院,在探索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坚持走 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 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师范特色。为基础教育培养面 向二十一世纪的高质量的优秀教师做出了明显的成绩,在四 川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其具体作法是: 一、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特发展师范专业―“以师范 教育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四川师院的师范专业经过几十 年的建设与经验积累,具有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较为齐 全,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等特色。师范专业成为该院的传统 优势。前几年,由于大环境的冲击,办学间题在该院引起了 强烈反响。该院领导针对这一问题,从1988年起,连续组织 了几次全院性的大讨论,集中讨论要不要坚持师范教育方向, 要不要立足服务基础教育两大问题,通过讨论,统一了全院 的认识。这就是:坚持以师范为主,确保师范本科教育,积 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师范专科教育,多层次办学,发挥学院 现有潜力和优势,努力提高办学整体效益,按这个指导思想建设和调整专业,使该院的师范本科专业达到14个,师范专 科专业达到10个,这些专业都是面向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开 办的,体现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精神。

(二)向大师范过渡―“举办职教专业”针对目前全国、 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迅猛势头,该院抓住机遇,改变面向普 通中学培养人才的单一的办学格局,开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据统计,四川目 前职教师资学历合格达标率仅占25%。在“九・五”期间,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要达到高中段的“%以上,在校生 突破50万人,可想而知,其师资缺口形势相当严峻。四川师 院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1996年毅然接受了四川省教 委下达的6个本专科专业200名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计划。

以此为契机,该院已计划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使培养职 教师资的专业和在校生数有一个大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办学 特色,使之更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开办第二专业”、“实施主 辅修制”第二专业是指为攻读第一专业(即报考录取的专业) 学有余力的学生举办的另一专业。第二专业不能脱离师范专 业,开办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能教第二门课程。

四川师院在举办第二专业时,要求各教学单位首先要确 保第一专业质量,不能把原已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压缩或省 略,放在第二专业中去开出。相反地,第二专业有些课程, 第一专业课程改革确有需要者,应无条件地放在第一专业中开出。目前该院开设第二专业14个,在读学生500人,主要 在该院本科第四学期以上而且成绩良好的学生中招生,同时 面向社会招收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的人员 以及有大专文凭的人员。第二专业以夜大班形式授课,不与 日校教育发生冲突。第二专业的日校学生,各门成绩合格, 并获得第一专业毕业证书者,发给第二专业合格证书,成人 或外校学生,所学专业在本院成人教育学院又列为第二专业 者,由成人教育学院发给第二专业合格证书。

从1992级开始,该院实施主浦修制。先是在物理系试点, 用3年时间完成培养中等学校合格教师所必须的基础课教学 任务,用1年时间搞专业分流,将专业选修课分为“加强基 础理论”与“加强应用技术”两个系列,形成两个大的选修 课模块,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某一个系列的专门知识,形 成专门技能。实践表明,其效果很好。该院推广了这一经验, 并在全院实施了u3十1”主辅修方案(个别系实施u2.5+1.5” 主辅修方案)。“3+1”方案的实施,对课程优化组合,在学 制不变,总学时不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比较灵活地根据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调整课程结构,培养知识结构、智能结 构符合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对挖掘学科潜力大有裨益。

历史系、教育系、政法系在实施“3+1”方案过程中,加大 了课程调整力度,增强了专业吸引力。譬如历史教育专业在 开设历史教育系列选修课的同时,开出了政治专业系列选修 课;教育学专业选修课开出了学校教育、教育经济、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四个系列选修课;政治教育专业选修课开 出了政教、经济、法学三个系列选修课。

(四)引入竟争机制―“实施学分制”为实施富有弹性的 教学计划,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 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与特长,使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 提高全院教学、科研水平与办学效益,该院在1995级中文系、 政法系、物理系、化学系进行了学分制试点工作。规定基本 学习.年限为四年,最短三年,最长六年,毕业最低总学分 文科160、理科170。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量,将学分 与绩点结合起来,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以上者方能选修副修 专业,超过2.5者,每学期可多选6个学分,超过3者,每学 期可免费再多选2个学分。并把学分绩点作为选拔优秀生、 评选三好学生、推免硕士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课程设置上 必修课占总学时的70%,限定选修课占15%,任选课占15%。

实践表明,试点的效果较好,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激励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在此基础上,该 院决定从1996级开始,在全院本科各专业全面推行学分制, 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 展。

二、走练内功路,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 (一)学科建设一一“五结合”、“百人工程” 四川师院立足师范,充分发挥师范优势,不断加大学科 建设力度尤其是在人财物等方面对重点学科建设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 学科建设“五结合”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好的效果, 所谓“五结合”即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重点课程建设、 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五个分面有机地结合 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系统,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相 互促进,取得学科建设的综合效应,体现学科建设的龙头地 位,形成配套改革的新格局。近年来,该院评选并加以建设 的院级重点学科4个,系级重点学科12个,其中动物学为省 级重点学科。该院的9个硕士点也基本上是在学科建设的基 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院学科建设取得的 成果。为抓好学科队伍建设,促使师资队伍结构整体优化, 该院实施跨世纪“百人工程”计划,即通过5年的努力,建 成100名学科骨干为核心的梯队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骨干带头作用。1994年,该 院评选出学科带头人11名,学科骨干22名,优秀青年教师51 名(其中省级9名)。同时,对这部分教师制定了岗位职责, 严格管理,奖惩逗硬,采取滚动跟踪考核及培养措施,每年 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奖励。两年评一次,在两年 内教学科研成绩平平者,不能参加下一轮评选。1996年犷该 院在第一批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评选出学科带头人 16人,学科骨干26人,优秀青年教师50人。从近两年考核的 结果看,实施“百人工程”收到了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翔 多出科研成.果的双重效益。(二)课程建设―“分级分层”、“百课工程”课程建设 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之一,同时又是衡量一所学 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国家教委把面向二十一世 纪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更显示出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四川师院抓课程建设工作起步 较早,采取分级分层次建设课程办法,逐级评选、建设系、 院级重点课程和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申报省级重点课程和学 科。1990年,开展了基础课程评估,评选出院一类基础课程 13门,二类基础课程12门,每个课程组对本课程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成果、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了客观的分析总结,这次 评估对我院课程建设起到了检查、导向、推动作用。1993年, 在首届基础课程评选的基础上,该院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 有机地结合起来,狠抓重点课程建设,并评定出院级重点课 程12门,系级重点课程25门。1995年,又对大面积基础课、 主干课、院系重点课程进行达标评估,评选验收院一类优秀 课程17门,二类优秀课程27门。目前,学院已有中国古典文 学、中国古代史、动物学、物理化学、大学英语等7门省级 重点建设课程。该院计划通过3一5年的奋斗,力争建成100 门优秀课程,使这些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 理论和实践,基础与提高,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不断更新 等方面对全院所一言课程起示范作用。

(三)质童监撞―“教学信息网.点,,u以评促建”教学 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同时,决定着一所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是学校生存枚关的问题。在 抓教学质量方面四川师院采取建立“教学信息网点”、“以 评促建”手段,形成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体系。学院成立了 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检查教师教学“五认真”执行情况, 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师座谈交流教 学经验、作教学研究报告等,对教学工作起到了检查、监督、 咨询、指导作用;每一个教学班都设立了教学信息员,根据 教务处的工作安排,配合开展教学信息反馈工作,及时解决 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院领导 每学期听课6节,系处干部听课8节,教务处各科科长听课10 节,并要求对所听课程进行评议。在校外,该院在毕业生相 对集中的地区,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校建立了教学信息网 点,追踪调查毕业生质量,了解用人单位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和意见,改进校内教学,增强服务基础教育意识。最近,该 院通过信息网点反馈的消息得知,1995年全省普通中学采取 竞教方式破格普升高级教师职务的11人中,该院毕业生占7 人,同年,曾宪梓中师教育基金奖全省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是该院毕业生张仁成,学校所在地南充市的曾宪梓中师教育 基金奖5位获奖者中,该院毕业生占4人。通过信息网点该院 了解到其毕业生90%奋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敬业精神 强,踏实肯干,大部分毕业生在参加工作3一5年内就成为学 校的业务骨干的情况。根据校内外信息反馈,结合该院实际, 制订了《四川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主要从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对各系教学工作进行评 价排队,每年进行一次,分别排出文、理科第一名,并就师 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四、六级外语考试通过率,计算机 应用知识与能力等级考试通过率,教学信息网点学校评价, 毕业生择业受欢迎比例等方面进行单项排队。结果使该院的 办学指导思想更明确,促进了优势项目的发展,发现了巫待 加强建设的弱项,为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师范特色 (一)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为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严格的、充分的教师专 业技能、素质及师德教育,该院在近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 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抓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系统工作建设。

这些措施主要有: 树立一个思想。该院加强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和制订相应 的配套措施,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献 身教育。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修课外,还开 设了青少年心理、班主任工作概论,学校管理学、电化教学 等多门教育学、心理学选修课程。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乃至 第一学期教育的重点是“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各 种学生社团活动都紧紧围绕“热爱师范专业”开展,评“三 好”学生、评奖学金、评各种先进的首要条件是“是否热爱 教育事业”。由于有这样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的专业 思想不断得以巩固,增强了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注重两个方面。该院分专业制定了师范技能训练大纲, 针对不同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该 院在把书法、普通话作为必修课开设外,还注重学生的“三 宇”、“一话”技能训练,作为最基本的技能训练项目,要 求全体学生必须过关,具体要求是:正确掌握3755个第一级 汉字的字型、结构、笔画、笔顺,不写错别字和不规范字, 熟练掌握粉笔字、钢笔字楷书的书写方法,懂得毛笔字一般 楷书书法知识,所有行文行款格式正确,粉笔字板书总体设 计合理。与此同时,每学年还通过校风建设活动、文化艺术 节、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师范技能竞赛活动等方式,使学 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师范技能素质。1993乍,该院学生书法 作品参加全国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1995年,全国语言文 字规范知识竞赛,该院有33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 二等奖12人,三等奖19人。

培养三种能力。一是熟练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的 能力。该院电化教育实验侧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利用 现有设备,对学生进行轮训,让学生学会操作规则,学会使 用,譬如教学图片的摄制,基本的采编剪辑技术与教学录像 带的制作等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课程,要求学生会熟 练上机操作,对电子制图、程序设计等方面严格训练。二是 具备从事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的能力。该院着力抓好见习、 实习前试讲考核、教学实习、实习优秀生课堂艺术比赛等环 节,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迄今为止,该院已进行了8届优秀实习生课堂教学艺术比赛, 在广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学生欢迎。三是从事教 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该院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对学生教 育科研课题进行资助;同时《学报》辟有“大学生论坛”栏 目,为学生发表成果创造条件;此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 担的科研课题,做教师的助手,接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 练。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 用。

(二)加强基础教育研究 该院成立了普教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 究所以及中等教育科学研究会。组织教育科研力量投入基础 教育研究,为基础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热点间题,与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合作,组织并承担 基础教育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1995 年,该院组织专家对仪陇等贫困县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进 行专题会诊,取得了阶段成果。其中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特别 是贫困县办职教等间题提出良好的建议报告,受到当地教育 行政部门的重视。据初步统计,“八・五”期间,该院承担 基础教育研究课题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撰写基 础教育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其中我院作为 主要承担者的四川省教委普教重点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目标 导学实验》在国内颇具影响,先后在江油市、荣县、武胜县 等5县市进行实验研究,培训基础教育师资5000余人次。199搜年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综上所迷,坚持师范教育方向,立足服务基础教育,是 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师范性的集中表现。四 川师院在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师范性,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 的实践探索,为高师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