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 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

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

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 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整合农村幼教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多重教育 相互作用的调和剂,是让家长的教育职责落实和复位的有效举措。这一共同体主 体涵盖相关政府组织部门、幼儿园、家庭、社区和其他教育组织或机构,在共同 体中各主体切实发挥自身的组织和专业影响,共同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良 性运行。促使各主体达成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教育价值共识,建立各主体间的伙伴 关系以及搭建立体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是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主要策 略。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共同体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德文“Gemeinschaft”,它的英文 “community”兼具“共同体”和“社区”之意。1887年德国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 (Ferdinad Tonnies)在他的经典之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将“共同体 (community)”从“社会(society)”概念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滕 尼斯认为,共同体的概念旨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 对特定社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同体”不同于“社区”之处在于它所强调的是精 神追求的同质。当前,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学者们还未能对此达成 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对于共同体生成的基础,总体而言离不开共同的目标、身份 认同和归属感这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共同的目标是共同体生成的前提,也就是 说共同体是人们在追求共同的目标时产生的;身份认同是共同体生成的基础,是 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归属感是个体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程度的 情感体验,对共同体而言,归属感是一种自然语言,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它的 功能如同葡萄藤,可以使散落的部分“团结”在一起[1]。在此,从共性的角度给共 同体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即“一个有着共同目标、能够自主认同,并能让其成员 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

(二)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 当前,国家空前重视农村学前教育,要求以多种方式努力扩大农村学 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正是实践这一目标的 理想途径。构建一个学前教育公共投入与积极合作的机制和平台,让有着共同需 求和追求的主体在这一平台和机制下积极合作、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可以充分整合分散的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共同 体各个主体的资源优势与社会责任,为农村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农 村学前教育共同体主体涵盖相关政府组织部门、幼儿园、社区、家庭和其他教育 组织或机构,在共同体中各主体要切实发挥自身的组织和专业影响,以推动农村 学前教育共同体的良性运行。

二、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意义 (一)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是整合农村幼教资源的最佳途径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来源途径狭窄、配置方式僵化、配置的 效率和效益低下,是我国农村教育最大的困难之一[2]。这也是阻碍我国农村学 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国家空前重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 育资源,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但是,究竟如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呢显然,政府的 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试图通过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路径来实现对农 村幼教资源的有效整合。

共同体存在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共同体中各主体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在我们所构建的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中,所有参与的主体之间都是平等的,彼此 之间不存在任何的隶属关系,各主体之间协同解决各类问题。也就是说,共同体 中的各个职能人员都是“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他们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幼儿 达到最好的发展状态。因此,共同体的成员之间的合作就是融洽的,这就为幼教 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实际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过程中,共同体的成员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 出发,以自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而不是被迫提供幼 儿发展所需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大量幼儿园所无法提供给幼儿的教育资源就被 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从而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是整合农村幼教资源的一种最佳途径。

(二)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是多重教育冲突的调和剂 不同的教育主体之间的教育价值追求存在很大差异。国家或社会对学 前教育的定位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应当因地制宜地对幼儿实施素 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的愿望最为殷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幼儿园教育关注 的是国家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和园所自身的生存,但在实践中,幼儿园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问题常常成为幼儿园最为关注的问题。因而,小学化取向的教育成为许多 幼儿园教育的价值追求。显然,社会、家庭和幼儿园三者在幼儿教育价值观上的 差异和对教育效率的不同追求是导致幼儿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幼儿的成长缺少积极正确的引导与支持,父母面临着“不会教育”的苦 恼,幼儿园面临着“有限教育责任”的困境,国家和社会面临着教育价值无法践行 的难题。所以,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唯有:构建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教育价值共识 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思想基础;以这种教育价值共识为基础,借助于信息技术 支持的交流、交往、传播功能,建设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对话平台,以相 互支持为准则的教育共同体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路径。

(三)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让家长的教育职责复位 家庭教育是父母永恒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 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但是,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过分依赖教师, 认识不到自己的教育职责所在,更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构建农村学前 教育共同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有利于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家长在参与共同体之后会逐渐 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身教育方式的错误,由此逐步转变对孩子的教育 理念。

其次,有利于促进家长形成自我提升的动机。通过与共同体中其他主 体的不断交流,家长会逐渐认识到自己教育观念的陈旧以及教育知识的匮乏,并 且这都将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由此,家长就会产生极大的自我提升的动机。

最后,有利于家长形成对孩子教育的积极情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 家长与孩子之间会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使得亲子之间可以在认识碰撞的过程中相 互理解、相互感染,这样一来,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就会逐渐落实到对孩子教育 的具体行动上。

三、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实践模式 借鉴陈红梅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保障》一文中 提出的0-3婴幼儿早期教育共同体模式。本文尝试提出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实践模式。这一共同体的主体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幼儿园、社区、家庭和其他教育 组织或机构。其中,政府部门包括县教育局、妇联部门、卫生部门和主管部门。

其他教育组织或机构包括所在县的示范幼儿园和幼师学校。

该共同体的具体运行机制为:政府各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协调小组,该 小组作为共同体的中心,通过发挥自身的组织影响,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价 值引领、事务决策和工作统筹;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实施的主体,应当合理利用 其他各主体提供的相关资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断促进幼儿的发展,提 高自身的教育质量;社区应通过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利用社区自身的组织 优势,调动社区内各个组织部门和家庭参与共同体的积极性;家庭主要是从幼儿 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加强对家庭教育以及家园合作意义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 与到共同体的各类活动当中;其他教育组织或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 资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县示范园可以让本园优秀的幼儿 教师给农村幼儿园做指导,幼师学校可将农村幼儿园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幼儿 园教师与实习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拥有这样一 个立体的运行机制,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会发展得更好。

四、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策略 (一)促使各主体达成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教育价值共识 共同的目标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共 同体这一模式,需要各主体能够达成一致的教育价值共识,但这需要以公共利益 为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个体利益,使总体利益与成员的个人利益二者间达到相 互融合、协调一致的关系。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把共同体和民主结合起来, 提出“民主共同体”的概念,而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也只有通过民 主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原则要求达到个人自主的发展以及个人对公共事务 的积极参与,这就是说,民主的原则农村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落实,即是在广大农 村社会发动一场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教育价值共识行动,在实践层面构建出期望的 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在观念层面上使得各主体达成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意识, 在行为层面上落实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取向的行动。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应当以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关注点,使各主体在价值层面达成共识,从而为农村学前 教育共同体的建构和运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各主体间的伙伴关系农村学前教育共同体的建构和运行有赖于各个主体成员的共同参与, 任何一方主体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共同体中,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 势,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力求达成共同的目标,同时主体间彼此拥有平等的地 位且相互依存,是伙伴关系。各主体基于自身的组织和价值立场,在共同体的行 为事务中,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规约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它的实现不依赖行政权利 和法律制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惩罚性[4]。要实现共同体的良性运行,主体之 间良好的伙伴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要努力发展各主体之间基于 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关系理性”,提倡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理 解、相互宽容、乐于奉献的合作态度,使各主体成员之间真正建立亲密友好的伙 伴关系。

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各主体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增强 各主体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共同体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

(三)搭建立体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互联网是人 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QQ、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博得 广大用户的青睐,很多机构或组织也都用这些平台来交流信息。当前,要使各主 体之间很好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可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交流和传播功能,搭建 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这一平台主要有五大功 能:第一,解决家长和孩子的教育需求表达机制的问题,家长可在网上发帖表明 自己的教育需求或教育中的疑问,其他各主体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第二,可 以让各主体在网络上展示他们可以供给的幼教资源;第三,通过网络的宣传和交 流,政府部门可以实现自身的引领、协调和组织功能。第四,网络信息飞速传播,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或一些非盈利性机构也会逐渐参与到共同体当中,贡献出他们 的一份力。第五,为共同体所有成员提供了一个网络集聚地,在这里,各主体间 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针对同一问题,大家可以发表不 同的看法,有助于主体间伙伴关系的建立。

作者:赵雪利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