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的运用与应对策略
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的运用与应对策略 摘 要:科学概念 前概念 运用 应对策略 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 科学的目标之一。当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时, 将要学习许多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简而言之就是用一句完整 的话,表达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了事物或现象 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科学观念。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 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况且科学概念是组成 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因此,我们 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 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 养。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师实践和对一些相关理论、案例的 学习,就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粗浅的认 识:
一、教学科学概念之前,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水平。
如果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果,那么, 我们不需要了解学生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但我们的目的是要 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获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 概念,因此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原来是怎么想的?尽可能去了 解每一位学生前概念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维。二、尊重学生前概念,不作简单否定。
前概念是个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下的小 学生前概念可能不同对于同一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 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主要缘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 景的差异。
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也是教学和教材 的编写的内容始发点。在科学教学中存在“此岸”与“彼岸” 一说。“此岸”即是学生已有的观念,“彼岸”是我们教学 目标。要达到“彼岸”,必须要从“此岸”出发。“沉没的 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空心铁船放在水中会浮起来, 是因为里面有空气”等等,这些前概念看似不科学,但至少 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成果性”。
同时这也是成为学生学习新科学概念的兴趣始点。所以教师 在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教师 要予以充分地尊重,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加以处 理,不能武断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要从学生 的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 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如果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就找不到教学的始发点。人们常说“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没有良好的开端教学就谈不 上成功。
三、找准概念“生长点”,引导学生走进从前概念迈向 科学概念的第一步。前概念是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基础,是进行科学探 究的始发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走好从前概念迈向科学概念 的第一步就显得十分的关键和重要。教师善于要创设问题情 境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找准学生概念 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走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门 槛”。切忌死扣“科学概念”,搞“名词解释”和“大跃进”, 使学生始终走不出前概念的范畴。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声音是 怎样产生的》一课时:
师:(出示一只玻璃瓶),能让这只瓶子发出声音吗? 生:(上台演示)敲、吹。
师:选自己的一样物品,也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生:(饶有兴趣的)敲、弹、摩擦各种学习用品,教室 里响起各种各样的声音。
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两支铅笔互相敲击,就形成声音。
生:我用手磨桌子,能产生声音。
生:尺子掉在地上,就撞出了声音。
生:声音是由物体碰撞、摩擦、敲击形成的。
师:真的吗?老师给每组提供一把钢皮尺,一根橡皮筋, 想办法也让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声音究竟是怎样产 生的? 生:(小组实验)生:我拨动橡皮筋,它就发出声音。
生:我弹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尺子会发出声音。
生:我用力拉长橡皮筋,一放手后皮筋弹回去就有声音。
生:用尺子敲桌子,就能发出声音。
生:尺子来回弹的时候也会发出声音。
…… (此时,课堂教学时间已有15分钟,学生们依然认为, 声音是由“物体碰撞、摩擦、敲击形成的”。) 从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声音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科学概念前,头脑中已形成“声音产生原因”的 相关经验与认识。但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参的提 供的教学目标为指引,对科学概念这个“制高点”是非常明 确,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生长点”的调研。在“物体发出 声音”的现象中,学生已有的概念是“给物体力,物体就发 出声音”,却没有意识到“物体受力后发生了变化”(正是 物体的这种变化——振动形成了声音),教师在教学中也没 有及时抓住这个关键点,本该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变为教师 预设的流程,导致学生十五分钟的探究活动是盲目而低效的。
教学前后,很多学生的前概念也没有发生多大改变。
四、在认知中引发冲突,在冲突中引导转变。
学生在前概念中暴露的问题,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所在。因此教师在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同时,要抓住合 理的时机,多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自己前概念中存在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是试图用原有认知结构来 同化对新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 念辩护,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 同看法。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能更好地解 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 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就会 引发认知冲突。一旦引发认知冲突,就会激起学生的 求知 欲望和好奇心,从而更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如在探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时,老师问: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有没有 关系呢?” 学生:“有关系”。
教师:“那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大的 会沉,小的会浮。”(学生很肯定的回答) 这时学生的前概念已经充分的暴露,教师抓住合理 的时机,马上创设了冲突情境: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材料, 先按体积大小进行排列,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标 出各自的沉浮情况;
再按轻重关系进行排列,同样动手实验, 标出沉浮情况。经过亲手探索、分析,学生发现,实验的结 果并不是如他们想的那样——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 浮;
大的物体会沉,小的物体会浮。此时已经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是不是自己操作不当,还是真的是自己的观 点是错误的?教师又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从而顺利的引出 控制一个变量来研究另一个变量作用的活动方案,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是十分成熟。但是 我觉得,对于科学教师而言,只有善于揭示学生的科学前概 念,有的放矢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正确的加以利用,错误 的认真引导与消除,促进科学前概念的生长与发展,引领学 生自主探究,才能真正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郁波.关注科学概念. 云南昆明教科版教材全国培训会 议. 2006.1 陈素平.基于概念的教学实践. 云南昆明教科版教材全 国培训会议.2006.1 张红霞 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比 较教育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