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高中有效开设西方文学课的实践探索以北大附中《西方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为例]

高中有效开设西方文学课的实践探索以北大附中《西方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为例

高中有效开设西方文学课的实践探索以北大附中《西方文学 名著导读》课程为例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困境:学生习惯解读 中华经典,却对那些并存的他者文明感到陌生甚至排斥。面 对全球化的趋势,语文教学如若一成不变,难免陷入捉襟见 肘的尴尬境地。本文以《西方文学名著导读》的课程建设为 例,致力于探索在高中阶段有效开设西方文学课程的方法, 希望立足于跨文化的语境,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文化思维模 式,接受差异,学会包容,体悟他者文明之美。

一、课程设置的意义 本课程旨在研读西方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的经典名著, 以点带面,通过八部作品管窥西方文学转向的几次重要思潮,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学史基本发展脉络的同时,激发他们的 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他们思考和 探究的能力。具体而言,本课程旨在以下四个层面提升学生 的语文素养:
1.知识积累。积累西方文化、文学基本常识,了解西 方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夯实语文字词、成语等基础知识。

2.阅读提升。学习鉴赏神话、史诗、小说、戏剧的基 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不同文体的艺术特征,提高阅读能力 和鉴赏水平。

3.写作锻炼。名著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传奇,是学生学 习写作的典范。在阅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 表达。

4.思维拓展。中西思维方式存在极大差异,名著中体 现得尤为明显。通过中西同主题文学名著的对读,拓展学生 思维,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体悟。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西方文学始终难以摆脱边缘化的 尴尬地位。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相比,每个学校分配给西方 文学的学时相对有限,将西方文学的每一个阶段分割开来独 立授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若仅择一两部经典学习,又难逃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因此,本课程以两希传统 为纲,以文学思潮为目,网罗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英法德 意诸国的纷繁复杂的西方文学,梳理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循代而下,纲举目张。

美国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提及自己的教育 理念时曾指出:“我希望帮助学生了解每堂课都是相互关联 的,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层层递进。”在 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轨迹中,继承与革新始终是辩证统 一存在的,两者共同推进文学螺旋式地上升。古希腊一罗马 文学和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在文学 史上并称“两希传统”。它们在西方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 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以文艺复兴为限,先以对 立冲突为主,后以融合并进为要。另外,文学思潮往往在社 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发生,此时思想活跃、观念蜂起。它的出现,既受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又有内在的轨 迹与原因。本课程希望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站 在文学思潮的生发点上独立自主地预测、反思文学流变的方 向,开启一段自己的探索历程。

二、十周规划与研究主题 北大附中实行以十周为单位的模块课程建设,从起始课、 过程性评价、教学设计、学分评定等环节落实课程标准。遵 照此原则,本课将西方文学的学习内容划分成十周。第一周 是起始课,第十周闭卷考试,其余八周的具体安排如下表所 示:
三、翻转学习模式 本课采取翻转课堂模式,主要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学习的 热情,让他们将对知识的追寻视为一种寻宝游戏,带着问题 去主动寻找答案。

课程以“学案导读——阅读经典——提交感悟疑问—— 课堂讲授讨论——课后提交学案并完成作文——专题汇报” 的形式层层推进,最后参加段末考试。在课程开始之际,每 周的学习计划及阅读材料都会提前发给选课学生,以帮助学 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读作品。学生课前要在网络平台上 提交感悟疑问,以便教师从中提炼课堂讨论的主题。课上先 由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学史,再进入经典文本,就具体问题 展开讨论赏析。此处仅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为例。纸质 版《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本及作为补充材料的纪君祥《赵氏孤儿》提前发给每一位选课学生,课前收集的常见问题如下:
(1)哈姆雷特爱奥菲利娅吗?奥菲利娅无辜,为什么哈 姆雷特总是拿言语伤害她,还让她去尼姑庵? (2)哈姆雷特意在复仇,却为什么总是想自杀?赵氏孤 儿有些鲁莽,但哈姆雷特也太犹豫。

(3)福丁布拉斯在文中出现的意义是什么?感觉他很厉 害…… (4)霍拉旭在哈姆雷特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和地 位?为什么最后一幕大家都死了,唯独霍拉旭遵从哈姆雷特 的嘱托而活了下来? (5)不喜欢波洛涅斯,但感觉他也没干伤天害理的坏事, 哈姆雷特杀死他为什么一点也不内疚? 学生的问题纷繁多样,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分作两类来 处理:简单的问题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回复,或让学生互助解 答;
较有深度的问题则内部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 讨。例如,上例的(1)与(5)实属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话题, (2)是哈姆雷特被称为“延宕的王子”的原因分析,(3)与(4) 为莎士比亚对理想人格的期待。其实,这三个话题又是一脉 相承的,课堂上可以逐一探究,指导学生不断深入文本。当 然,由于阅读及审美能力有限,学生的问题有时无法触及核 心,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或增添问题助其思考。仍以《哈姆雷 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该书放在西方文学的运动轨 迹中去思考。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成就的最高代 表,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的话,那么, 只有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这个“人”才被发现得最全面、 最丰富、最深刻,人文主义的内涵也才被发展到了最完整的 阶段。古希腊一罗马的世俗人本主义与希伯来一基督教的宗 教人本意识此时终于实现了互补融合,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 文艺复兴便是历史为西方社会提供和创造重新选择文化模 式的契机。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分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板块。过 程性评价占50分,由感悟疑问、学案、规范写作、创意写作 和专题汇报五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规范写作题目如下:
(1)在我的胸中,唉!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想从另一个 挣脱掉;
一个在粗鄙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紧附于世界;

另一个则努力超尘脱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灵魂。哦, 如果冥冥中确有精灵,在天地间活动着从事统治,那么,请 从金色的氛围中降临,把我引向那新的彩色的生活。(《浮 士德》) 西方文学经典总是在淋漓尽致地临摹一场场灵与肉的 搏斗、情与理的跌宕。生活应该是一场寂寞与孤独的修行, 还是一次华丽而放纵的盛宴?灵与肉的蛊惑应该如何调 和?情与理的纠缠又应该何去何从?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立意明确,体裁不限,不得抄袭。

(2)在十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与西方文学史上的 著名人物邂逅: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帕里斯、海伦、奥古 斯丁、但丁、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唐璜、高老头、拉斯蒂 涅……他们在爱河欲海中沉沦,难逃名缰利锁的羁绊;
亦在 理念世界里深思,上下求索却又不可得。一个个性格鲜明的 文学人物粉墨登台,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 展开。

请以“假如我与____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课堂上出现过的人物,展开想象,叙述 你和他(她)生活一天的故事,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专题汇报题目举例:
(1)如果《伊利亚特》剧组来中国演出,请根据你的阅 读体悟,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并撰写一段广告文案。

(2)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请从《伊利亚特》并结合 相关史料分析古希腊的死亡观。

(3)如果你是出版社主编,请根据你的阅读体悟,为奥 古斯丁《忏悔录》设计一个封面,并撰写一段宣传文案。

(4)介绍你最喜欢的中国文学史上游历冥府的故事,并 与但丁《神曲·地狱篇》对读,简要分析两者传达的道德伦 理观念的异同。

(5)如果但丁向你询问中国地狱的境况,请为他绘制一张简明的中国版地狱地图。

(6)阅读介绍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葛特 露的反驳》,并分析其对葛特露的颠覆与创新。

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轻易否认 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 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因此,课程在学段末还安排了一场闭 卷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常识、综合论述和话题写作三大部分, 总分100,折合成50分计算入最终成绩。

学案、感悟、规范写作、创意写作、专题汇报、闭卷考 试六种测评方式的交互使用,实现了课前阅读准备、课堂讨 论鉴赏与课后巩固训练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地将课程形成 统一整体,最终实现在知识积累、阅读提升、写作锻炼、思 维拓展四个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北大附中实行走班制教育。选修《西方文学名著导读》 的学生往往学习目标明确、求知欲旺盛,这给课程的有效开 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高中生长期浸润于中国文学的海洋, 知晓中国传统经典,对西方名著稍显陌生,会影响学生思维 的深度与视野的广度,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颇为不利。本课 程试图立足于跨文化的语境,站在中西交汇的桥梁上,一方 面拓展思维局限,回顾本国经典;
另一方面跨越中式壁垒, 展望异乡文明。打通古今,融贯中西,是开设《西方文学名 著导读》的最初目的,虽囿于学力,难免存在不足,但教学 相长,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www. DyLW.net/yuwen/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刘靖,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陈玉琨.慕课与翻转课 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徐葆耕. 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