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 新中国初期上海市高校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中国初期上海市高校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中国初期上海市高校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一、新中国初期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处(简称高教处)调查, 至1949 年12 月上海共有公立院校10 所;
私立院校30 所, 包括国人自办院校和教会大学。国人自办院校又包含3 所大 学,8 所学院以及13 所专科学校。此后经过1951 年学校合 并新学校建立,公立大学共15 所;
1952 年院系调整,加新 办院校共计15 所;
后又经学校迁并等,到1957 年共计18 所 公立大学。

新中国初期,为了与旧教育相隔断,强调学习和教育的 重要性,明确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1949 年6 月6~7 日, 高教处召开公立大专院校座谈会和私立大专院校座谈会,宣 布新政权教育政策,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要求无论是公立 还是私立,要在课程方面进行改造,才能符合新民主义的总 方向。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对于学习政治课并不抵触。相比较 而言,公立学校学生要比私立学校学生态度认真和重视;
文 科高校比理工科高校要好,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 忽视政治课的情况,甚至有的学校将专业课和政治课对立起 来。

二、上海市高校政治课教师概貌 刚刚解放之时,各高校政治课教师是极为缺乏的,教师 素质参差不齐。据称,1950 年上半年存在以下情形:教师东凑西拉,素质不齐。教学上或因工作太忙,没时间了解学 生思想情况,或仍沿用老的一套教法,对学生思想实际缺乏 联系。兼任多而专任少。上学期社会发展史共有教师57 人, 其中专任的只有7 人,兼任的有50 人。本学期中国革命问 题共有教师46 人,专任14 人,兼任32 人,情形已较改善。

交大是重点学校,只有兼任教授2 人;
复旦也是重点,有专 任2 人,兼任2 人。兼任教师上课时匆匆而来,下课后匆匆 而去,很少和学生接触。除教师外,现在政治助教31 名, 国立学校占21 人,私立学校占10人。大班上课,影响课堂 秩序及教学效率。

到1950 年,上海高校兼职教师占政治课教师总数的70% 左右,即使重点学校交大、复旦也高达50%,教师数量和质 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政治课的教学。兼职教师主要由机关首 长、干部、民主人士、民主教授和机关留用人员组成,这些 人员任教各有不同的弊端:机关首长、干部——普遍都有繁 重的本位工作负担,很少有时间担任政治课。民主人士和民 主教授——数量最多,但讲解还不够理想,好处是能有时间 与学生联系。机关留用人员——具有相当基础,并且经过一 段政治学习过程的,但人数极少,立场还不够坚定,教学方 法是老的一套。后两类人员显然成为教学的主力,但即使这 些人员任教,其人员数量也难以达到正常小班教学的需求, 因此不得不采用大班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 有些教师对政治课极其不重视:“师资缺乏,教学方法不良,或把政治课当儿业务课教,政治性不强,或把政治课当作理 论课教,忽略了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思想改造。或因兼职 过忙,开会过多,缺乏准备,无暇考虑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

助教人数既少,一般兼职又多负有党、团、工会重要责任, 把政治教育反置于次要地位。” 三、上海市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政治课教师存在的上述情况,上海教育部门希望实 行严格的管理,以期提高教师队伍质量。1950 年2 月6 日, 上海市高教处发文,宣布对政治课教师的选聘具有决定权, 要求各校无论是新聘请还是续聘的主讲教授以及助教,均须 先呈报核准,未经核准者,校方不得发聘书。1950 年9 月2 日,华东教育部发布《上海市大专院校政治教学进行办法及 政治教授助教聘请暂行办法》,明文规定各学校聘请政治教 授及政治助教须先报华东教育部核准,只有“政治讲座”聘 请人员可由各校自行接洽。

上海市高教处实行各种措施积极进行教师培养:配合教 育部定期选拔助教进行培训、举办暑假学习会、专题讲座等 方式。选拔助教去北京培训,对于各校而言并不是特别好的 办法,一是去北京学习的名额有限,二是许多人培训结束之 后并未回原校工作而是留北京重新分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影 响了各校送助教去北京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有些学校也将到 人大、北大进修作为助教培养的一项有效方式,因为助教通 过集中学习及良好的指导和训练。但这种培训对于学校是有要求的,师资力量强的,每年可抽调一部分进修培养,而师 资力量弱,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助教提供机会。

根据华东区的调查,至1954 年各高校政治课师资亦不 平衡:“政治经济学”教师基本可以维持教学任务,“中国 革命史”教师数量比教学任务缺少十分之一,“马列主义基 础”师资极为缺乏,导致27 所高等学校尚未开设课程,“辩 证唯物主义”的师资也很缺乏,有6 所高校尚未开设课程。

因此华东局党校设立专门机构,为本区高校长期培训政治课 师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举办学习班,时间为一或两年, 学习对象为现有辅导助教及机关在职干部;
二是在暑假或寒 假举办短期讲习班或讲座,或者必要时举办“业余讲座”, 采取“在职学习,夜间上课”的方式,帮助在职教师自修和 进修。

由于筹备问题,1953 年暑期政治经济学讲习班和1954 年暑期中国革命史讲习班皆委托复旦大学举办。1953 年暑 期讲习班结束后,学员们普遍反映收获大大超过了预期。有 10 人对政治经济学整个体系有了基本的了解,试讲内容基 本正确,教学态度也较严谨,已经完全具有独立开课的能力, 占总数的17%。大多数学员经过学习对试讲内容基本了解, 亦讲解清楚,但对“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尚不够了解, 在集体备课的条件下可以开课,暂时还不能独立开课,共有 36 人,占58%。此外尚未有15人对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和基本 内容都还不够明确,只能担任辅导工作,占总数的25%。据统计,1955 年上海16 所高校共有政治课教师333 人, 其中青年讲师、助教占多数,高达76%,而在马列学院、中 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进修的共58人,占总数的17%,其 中青年讲师、助教52 人,说明青年教师是培训的主要力量。

1957 年上海17 所高校四门政治课教师330 人,招考毕业生 和人大党校系统学习进修过的139 人,占总数的42%,①虽 然未过半,但比例尚为可观。

政治课教师发展情况和课程开展、以及现实条件都有密 切关系。依教师所负担教学任务计算,1957 年上海高校平 均是1∶116 人,其中政治经济学1∶74 人,马列主义基础 1∶171 人,中国革命史1∶130人,哲学1∶93 人。音乐学 院的马列主义教师与学生比例是1∶43,同济大学的哲学教 师与学生比例是1∶233。如表所示,中国革命史和哲学教师 数量也是相对较少。中国革命史和哲学讲师以上比例反而高, 党团员比例以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为高。因而也可以 说,将教师职称和党团员比例都全都考虑在内的话,各门课 并无太大悬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1949 ~ 1956 年间上海市高校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取 得显著成效,主要经验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队伍建设 方式多样,外培有培训班、讲座等多种方式,而更着重于内 培,即在职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无论是政治教授还是助教 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培养。第二,国家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国家的政策和要求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地方各高校也在不 断推进。第三,上海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在各项要求的推 进过程中,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努力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我 们看到许多内培性措施能够在上海市各高校推进的原因。第 四,上海市各高校的内部建设成效显著。既然主要措施在于 内培,着手点就在于各学校教师。虽然最初各学校尤其是理 工科学校不太重视,但最终在相应要求和检查中,都有了很 大提升。第五,政治课程虽然在建国初期一直处于新开、新 建状态,但许多课程、组织活动在学校之内都处于公开状态。

如复旦大学校刊上对政治课相关内容都有详细报道,这对于 政治课教师既是压力,也是一种组织和制度的保障和约束。

新中国初期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也存在非常明 显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方面:首先,鉴于课程的政 治性特征突出,且为新设课程,因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使 得各校最初疲于应付上级要求,而无力去提升师资。对于诸 多毫无经验的政治课新任教师而言,需要更多地加强自身学 习。因而在学习和工作任务同样繁重的情况下,自身成长与 学校、国家的要求自然会有所脱节。其次,知识分子思想改 造运动中,批判方法应用于各处,学生地位上升而教师地位 严重下降,虽然时时强调讲课、研究等基本素质要求,但吹 毛求疵的批评和建议实际上严重限制了教师自我正常发展。

再次,与学生数量相比,师资力量一直未能达到理想要求。

政治课在高校开设之初,就因为上课人数众多而被称之为“大课”,相应组织称之为“大课委员会”。这种状况不仅 仅存在上海高校,在全国高校都是类似情况。

无论是成绩还是不足,新中国初期上海市高校政治课教 师队伍建设都为今天的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足够的经 验和借鉴。其中一些培训方式和手段,我们至今仍在沿用, 同时一些暴露的问题在当前仍难以避免。无论是教师还是思 想政治教育都有囿于其自身领域的本职工作和范围,切不可 为了过多地符合国家的要求和建设,而过分提高对其的要求 和职责,否则非但目标难以达成,其本职工作亦未受影响, 教育的一般作用和功能亦难以达到。在今后政治课教师队伍 建设中,随着国家和形势的要求,要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力求真正塑造一支符合国家和现实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陈红.1949-1952年高校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 师范大学,2011. [2]陈红.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上海地区高校思想 政治教学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2(03). [3]沙煜博.解放初期中共对上海高等教育的接管[D]. 复旦大学,2012. [4]李梁. 浅述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 的基本历程[J].考试周刊,2010(22). [5]顾晓英.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述评[J].大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