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稳定视角下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研究
高校稳定视角下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研究 一、研究源起 2005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弱势群体教育 研究”专题,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初步定义为:“由于家庭、 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大 学生群体,他们的弱势突出表现在贫困、心理方面。”大学 生弱势群体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的集合,包括生理类弱 势、经济类弱势、学习类弱势、心理类弱势和交往类弱势等。同时,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是动态变化的,通过自身的努 力和外界的帮助,弱势学生是可以得到转化的。
弱势心态是当人们依靠自身的条件或努力,难以改善自 身境遇并达到其期望的社会生活方式时,形成的一种对比之 下基于弱势的心理和行为意向。基于这一概念,大学生弱势 心态是指其在生理方面困扰、经济方面困扰、学习压力、不 健康心理和交往障碍的影响下,难以达到期望的学习和生活 方式,从而产生对比下的脆弱态度和价值判断的心理和行为 意识。大学生弱势心态主要包括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 一种无存在感、无助感、被剥夺感等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
弱势心态并非是弱势群体所特有的感觉,弱势的个体也会存 在于强势群体中,强与弱本就是相对的,弱势和强势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弱势心态与弱势群体两者之间既有密 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弱势心态既产生于弱势群体也产生于 强势群体。但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非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心态问题同样比较严重,弱势心态开始泛化。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高校和社会资助制度的完善,传统的大学生“弱势群 体”正在减少,但存在“弱势心态”的大学生数量并没有相 应减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蔓延的趋势,大学生弱势心 态出现泛化的现象。大学生弱势心态的泛化,与社会转型造 成的社会利益冲突、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价值冲突、大学生 主体意识欠成熟导致的认知困境以及社会舆论中网络媒体 传播的负面效应有一定关系。而大学生能否保持良好的社会 心态,不仅对自身成长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高校稳定和发 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原因剖 析 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一方面影响高校正常秩序。以经 济状况为例,经济贫困学生在外界的各种压力下极其容易在 学习、交往和心理方面产生并发的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和引 导,在经济类弱势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弱势心态可能会引 发大学生群体性非理性的行为。在弱势心态影响下,学生普 遍认为自身处于劣势,渴望得到学校、社会的更多帮扶和照 顾,申请助学贷款的人数增多。另一方面影响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生命力所在,是支撑高校稳定的精神力量,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了积极进取的校园风气和 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和精神风貌是校园 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弱势心态泛化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弱势心态多表现为自我否 定、自我贬损和冷眼旁观他人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无力改 变现状,以某一方面的劣势来以偏概全地否定一切,最终选 择放弃努力、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弱势心态的泛化还包括 消极、哀怜、恐惧的负面情绪,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信 念缺失。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带来的大学生在认知意向、情 感情绪、价值观念方面的困扰,阻碍了高校积极向上的精神 文化氛围的建设。
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的原因则受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 方面是社会大环境影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发展时 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改革必然会为了满足大多 数人的利益而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然会出现这 种利益格局的重组,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较大的不安全感, 并自认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同样会产生不安全感,加上其自身相对的弱势地位, 极易造成弱势心态的普遍形成。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与社会 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体制建设 的滞后性以及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正之 风存在与官员腐败频发。大学生弱势心态泛化的影响因素中, 夹杂着一些对现行制度体制的非理性的排斥和不满。另外,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丰富大学生 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思想内涵,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 失、主流意识形态的削弱与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相对欠缺,会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混乱和迷茫。而处于社会心理 层面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的动摇或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乏力, 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弱势的心态,并通过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表 现出来。校园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暗流涌动, 大学生心理受到多方面的角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价值选择, 大学生的弱势地位更加凸显,弱势心态也随之而来。
另一方面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社会转型过程中当代 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明显,“90后”大学生主体性突出,更 加注重个人感受,强调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自我意识 膨胀与自我反思精神的缺失,也正好表明了大学生的主体意 识仍然不够成熟,其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还处于成长阶段。
“他们对自己特别关注,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尊心 很强,自我感觉良好。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在实际学习和生活 中,他们处处攀比和试图领先其他人。为了实现领先,他们 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忽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以自 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良心态油然而生”。此外,社会转 型期的公共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危机事件成为诱发大学生 冲动、暴躁心理的导火索,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智的思考和辩 证的理性,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在自我发展认知不 足与社会现实的复杂情况下,大学生的弱势心态交织着自身 的非理性因素,使弱势心态有着蔓延之势。
三、大学生“弱势心态”的矫正举措 确立科学积极的心理参照系。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而言,需要明确学习、工作中遇到挫折是无法避免的,要学会对暂 时的“弱势”保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的态度,削减对“弱势” 境遇的消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科学积极 的心理参照体系。所谓心理参照体系,是指高校大学生为了 应付心理压力、挫折或为了适应环境而选用的一种精神上的 自我保护机制,是大学生维护自身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独特 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在校大学生不应当以自身现有的劣 势去和他人的优势盲目对比,从而得出“自己不如人”或“自 己被剥夺”的结论,要认识到现存这些所谓的“劣势”具有 相对性和暂时性。相较来讲,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广大高校大学生要明确自己正值青春年华,拥有享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相对扎实的知识储备,要积极与他人 比知识、比能力、比阅历,要学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锻炼提高自己洞察事物的能 力。大学生还要端正生活态度,对现实的人际关系、社[dylW. NeT专业提供代写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 会变化发展特点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主动去认识环境,增强 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承受力和驾驭力,从而做出与环境相适 应的行为选择,缓解由挫折或心理压力所引发的焦虑、紧张 和痛苦,学会自我劝慰,谋求心理平衡,防止行为迷失。
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政策教育与心理情绪稳定教育。学 校环境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熏陶作用,高校的规章制度 作为维持校园和谐环境的机制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产生导向和约束作用。因此, 在完善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强高校的政策教育 很有必要。另外,思想认识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 作用,正确的思想认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作用,反 之则会起到消极作用。高校不仅要成为大学生知识的摇篮, 而且要将对大学生的领导作用全面发挥起来,这就要求高校 的各种政策、决策必须具备理智性、公平性和正确性。用政 策约束大学生,及时把控和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完 善科学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宣泄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专题 组.弱势群体教育及资助体系综合研究报告.中国教育学会 简报,2005,(3). [2]魏荣,徐文静.贫困大学生的弱势心态及其矫正[J]. 教育探索,2013,(6). [3]刘俊彦.青年中不良心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中 国青年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