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周目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周目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周目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创建与推翻,在重 建、颠覆中循环往复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在运动的状态中 寻找着更为科学的改革之路。“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 育教学原则,最早是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时提出的。随着 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完善。“因材施教”的 教学智慧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社会复杂、庞大的教学群体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故 教师在继承传统教育精髓的同时要实现由“因材施教”到学 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充分自 主的课堂。

一、课堂教学现状 认识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历史很重要,正如加拿大教育改 革专家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 语文教学几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 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潜 力与学习状态开展课堂教学的现状下,就应该引导学生根据 课堂目标来进行学习。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拼命追赶教师的教 学进度,倒不如让学生预知学习目标,主动地在教学进度表 前面跑。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不要让他们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帮助,要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独立思考,主动追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 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更符合现代社会对教 育教学的要求。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大框架,为学 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完全放手会让学生成为没有航向的 航船,教师需要为学生做好引领,让学生在明确的航向下自 由、愉悦地前行,使教与学和谐共振。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一直践行着 “因材施教”的号召。事实上,“因材施教”比较注重教师 如何教,没有重视学生如何学。越王勾践为什么能在覆国后 还能重振旗鼓,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主要原因在于他 在遭受了屈辱之后,爆发了内心的强大驱动力,充分调动了 自我主观能动性即“自我”的能力。每天卧薪尝胆,显现的 是“我要改变”,而不是“要我改变”。如果单凭外在的力 量驱使,是无法发生质的改变的。相对于刘备之子阿斗,即 使是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相助也是无济于事,因为 他的内心没有发生改变。揠苗助长的故事也是如此,仅靠外 在的力量去驱使改变都是徒劳无功的。纵观我们的教学,教 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一味地“让学生学”远远比不上 学生的“我要学”来得有效果。不能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 发挥,教师教再多也是对牛弹琴。三、运用周目标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周目标课堂 周目标课堂由目标教学法借鉴而来。教师由只注重一堂 课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关注一周的教学目标,在每个星期一就 让学生知道本周的学习任务有哪些。在笔者的班上,学生之 间的学习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年级的内容, 对于照搬硬套的教学提不起学习兴趣;而有些学生则是没有 上过幼儿园的,按照原先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热 情。如此一来,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落实,也无法真正解 决学生认知存在的问题。运用周目标教学法,就像是邓小平 所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先往 前走,学习更多的内容;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分步来完成学 习任务,用一周的时间来追赶前面学生的进度,逐步缩小两 者之间的差距。

(二)周目标教学的优点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之时,都是 一人独享、秘而不言的。学生真正开始接受知识通常都在课 堂进行五六分钟之后,因为教师要在导入环节调动学生的兴趣,其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课题。真正开始授课时,学生 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已经渐渐消退。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 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长期采取这样的 方式,势必会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下降。没有目标就会变 成无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该呈现本周的学习 目标,让学生在周目标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个周目标就是一个小方块,周目标教学中的目标不单 是指教师要心中有目标,更关键的是学生心中有目标。相对 于只盯着单篇课文的教学而言,周目标导航是从“树木”走 向了“树林”;相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而言,周目标又 成了“森林中的树林”。从“树林”和“森林”中走出的学 生,有了全局意识,有了更深远的眼光,再学习起单篇课文 就会轻松多了。在周目标的导航下,课堂分为开展前置性学 习、小组合作互动、课堂交流、展示四大板块,让学生拥有 更大的学习空间、自主探索的空间以及与同伴合作的空间。

(三)周目标教学的具体实施 1.任务分解 以一年级下册第2周周目标的内容设计为例,所需完成 的学习内容有:(1)古诗词:《春晓》《鹅》。

(2)课文学习:《识字1》《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

(3)成语:五颜六色、百鸟争鸣、千山万水、百花齐 放、十万火急。

(4)观察:观察校园里春天的踪迹。

(5)歌曲: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6)绘画:完成一幅以春天为主题的绘画。

按照这个周目标来进行教学,就会避免部分学习能力较 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做,也不会降低整个课堂的效率。

如果采取原本的教学方式,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但不能全身 心投入学习,而且还会在课堂上转来转去做小动作,变成让 教师烦恼的“问题学生”。

2.经典辅助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认字的起始阶段,低段要求达到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左右,其中要会写800个左右。如果单方面 地从课本学,不利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认知。《语文教育课 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 教学实践中要把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人性化和具体化。如何 培养兴趣,是一个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教师 运用多媒体播放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视频,精心设计导入,采 取趣味提问等辅助性手段,打“外围战”。要使学生对学习 产生兴趣,关键是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亲切感,才能进一步去 感受其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语言韵味。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开展了学习经典, 经典文化是历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拥 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人生大格局。如何将 经典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真正受益 呢?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模仿,根据这个特点,笔者从网上 下载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音频, 引导学生去读。在跟读之前,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小朋友 们,音频里小朋友的声音好听吗?你想不想有这么好听、这 么甜美的声音呢?”大部分学生都很有兴致地跟读,而且竖 起小耳朵来听,生怕听不清音频里的声音。音频每天都会播 放,如将《百家姓》的内容分成三个章节,学生每天听一遍, 一个星期就能听五遍。有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掌握了生 字,而且还能背诵。学生认的字多了,学习的兴趣也就高涨了,潜藏在内心的自主学习意识自然而然地被唤醒。单一的 《百家姓》跟读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加上《弟子规》《千字 文》等分块的内容让学生一起跟读,确保学生跟读的积极性 和选择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懂得做人之道。

参考文献 wWw.dYlw.net [1]陶继新,李升勇.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山东省乐 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大语文教育”的破冰之旅[M].福州:福 建教育出版社,2010. [2]崔干行.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M].广州:中山大学出 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