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男孩子的睡前故事
八岁男孩子的睡前故事 八岁男孩子的睡前故事篇一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 扁。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 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见桓公这样爱书,心里觉 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锥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 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轮 扁说:“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说:
“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 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 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 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经验体会来看 待这件事的。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
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 质量最好的车轮。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 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他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 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经70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 砍削车轮。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 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 略的东西了。” 八岁男孩子的睡前故事篇二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并说希望能 有解开疙瘩的人。
于是,宋元君向全国下令说:“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 这两个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他们纷纷进宫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他们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 地离去。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智慧非凡,就连他的弟子,也很 了不起。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信任地点点头,示意他去。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只见他将两 个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地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周围观 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第 二个疙瘩。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 瘩本来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 给他听。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妙呀!的确是这样的,摆在案上的这 个疙瘩是个没解的疙瘩。这是我亲手编制出来的,它没法解开,这一点,只有我 知道,而倪说的弟子没有亲眼见我编制这个疙瘩,却能看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 死结,说明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脑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 以往往会碰到死结,解来解去,连一个疙瘩也解不开。这则寓言提醒我们,要像 倪说的弟子那样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事物,这样才能绕过障碍, 抓住关键,克服困难,顺利地解开自己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疙瘩”;同时也要注 意从实际出发,避免死钻牛角尖。
八岁男孩子的睡前故事篇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史上曾为楚国的发展建立过显赫的功业。
可是在他登基的头3年内,却毫无建树,不理朝政,昼夜游戏,猜谜作乐,不听 臣子的意见,并扬言:有敢进谏的,处以死刑。宫廷上下都十分着急,国家有这 么个愚顽的国君怎么得了! 看到这种状况,有个叫成公贾的人决定冒死进宫规劝楚庄王。楚庄王 对成公贾说:“你知道,我是不准谁提意见的,你现在为什么不怕死来提意见呢” 成公贾说:“我来,不是给你提意见的,我只是想来跟大王一起凑趣 解闷,猜猜谜语玩。” 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我猜。” 成公贾说:“好哇。”于是他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
“有一只大鸟,停留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三年了,它不动、不飞、 也不叫。大工您说,这是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说:
“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3年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 思想和意志;它3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翼丰满;它3年不叫,是在静观势 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没飞,可是一旦展翅腾飞必将 冲天直上;尽管它三年来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鸣叫起来,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 骇俗。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了。” 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 和对大臣们政绩的考察情况,提拔了5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10个奸狡无能 的大臣。楚庄王的决定和处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 兴。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
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着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先蓄足了底蕴,成竹在胸, 一旦时机成熟,便会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