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典故]小学生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典故

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典故 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典故篇一:流亡公子重耳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 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 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 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 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 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 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 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 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 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 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 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 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
“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 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
“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 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 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 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 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 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 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 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 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 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 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 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 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 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典故篇二: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 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 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 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 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 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 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 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 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 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 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 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

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 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 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 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 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 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 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

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 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 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 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 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 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 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 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 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 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 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典故篇三:墨子破云梯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 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 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 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 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 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 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 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 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 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 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 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 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 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 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 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 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 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 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 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 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 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 禽滑厘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 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 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