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企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目前,中国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这种短缺可以视为连环的短缺:中国短缺企业——企业短缺文化——文化短缺锤炼——锤炼短缺方向。在今天,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短缺现象,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由许多因果连在一起的。下面我就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短缺”企业。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很多,但真正有品牌、有文化、有内涵的企业却很“短缺”。品牌是企业的一个标志,我认为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到今天为止,还没有非常过硬的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品牌。  品牌建设不能停留在一个区域的层次上,不能停留在一个地区的层面上,甚至不能停留在国家的层面上。因为现在我国已加入WTO,我们要衡量自己的企业业绩、衡量企业实力,那么这个衡量的尺度就应放大到整个国际社会。品牌是处在不停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只盯在一个区域、只搞一个国内品牌,这样的话说明我们的水准太低,这样提出不是苛刻,而是一种最大的实事求是。因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已经国际化,已经世界化的国际品牌,我们的品牌水准也不能在一个低层次程度上,或者还停留在2001年12月11号加入WTO以前的那个水平上,而应该是水涨船高,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企业在品牌方面还应该下很大功夫。

  我国有很多特色的土特产,但这些土特产更多的是停留在区域级的水准,到今天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非常认同的国际品牌,我们的许多产品在国内都非常的认同,比如说龙井茶叶、乌龙茶,但是在国际上没有太多人知道。中国号称“三大产茶国之一”(印度、斯利兰卡、中国),但在茶叶方面,最受益的国家恰恰是连一片茶叶也不生产的英国,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国际品牌——立顿,这个品牌一下子把全球茶叶的相当利润拿走了,这就标志着品牌公司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茶叶这个例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在哪里呢?关键在于企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准上来要求企业的品牌建设,而应深入地研究企业经营的主题——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迈开更大步子,瞄准世界顶级的、一流的水准来重新规划我们的企业文化,来重新调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这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讲,是一种眼光、胸襟、智慧、意志力等各方面的借鉴和考验。

  中国短缺企业,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但由于我们官本位的思想、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市场经济建设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创业人群还不成规模等,这些原因都决定着我们今天13亿人口的国家里面我们人均所拥有的企业平均数还处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统计数字表明,日本、欧洲、美国平均每20人一个企业,而在我们中国,今天是200多人,300多人一家企业,这说明我们在创办企业方面还没有涌动出全社会的那种激情。

  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短缺”文化。我们国家已从短缺经济走进了过剩经济,我们的商品确实很丰富,贫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现在还有8000多万文盲,还有3000多万的人民还没有享受电的文明,还真正过着夜生活。这些问题说明,我们虽已进入一个相对过剩的阶段,但这种过剩掩盖不了更加深刻的短缺,不仅仅短缺企业文化,包括我们的企业普遍陷入战略危机,短缺战略、短缺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每一个企业都有竞争力,但是未必每个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短缺人力资本——我国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长期的有效教育培训供给严重不足,我们的人力资源显得非常短缺,由于人力资本短缺,我们的人才资源能力很低。这种低素质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能使我们在相当的制造业的层面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竞争力来自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但反过来也同样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劳动力本身的人力资本升级、劳动力素质升级,人力资本短缺、信息化短缺、诚信化短缺、品牌短缺,还有规模短缺。

  我相信我们的企业在一个地区来讲,一个国家内部来讲都是一个知名企业。但是,我们离跨国公司,离世界500强还有很大距离,企业的规模还远远不够。现在我们讨论做大、做强哪个更重要,我认为还不到时候。好像我们今天的企业已经做得很大了,中国的企业不是你想做大,就做大的,特别是社会平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国际化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供给普遍的过剩。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你要让张三不买别人家的东西,你凭什么把东西卖出去,是非常难的。我们所谓的规模指的是营业额、销售比。首先把东西卖出去要让我们的顾客给你以货币“投票”,这是难上加难,没有这一个“投票”,后面的利润率怎么产生?

  有的华人企业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了,这里面就有企业文化的问题。我想:短缺的东西很多,包括激情,做企业跟做任何事情一样,都要充满激情。那么在诸如此类的众多短缺当中,我们的企业文化短缺也很重要,这些短缺都是相互影响的,企业文化的短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企

业文化建设也不能仅仅为企业文化而存在,它是众多因素的综合表现。企业文化建设短缺从宏观上来讲是市场经济实践的初始性,从微观上来讲,比如说把企业文化简单化、庸俗化,唱厂歌、穿厂服这不等同于企业文化。

  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跟潮流赶时髦都会使企业文化失去它原有的内涵。因此治理假企业文化、浅企业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因为企业文化不仅是一个企业简单的组织行为,它是人类学、社会学等等众多跨学科集合体的一个结晶体,它要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战,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摩根文化认为企业文化是“创业 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是一把手文化,而一个机构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

  第三个问题是文化“短缺”锤炼。我们现有很多企业有很强烈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但文化还不够市场,经济的竞争是锻造先进企业文化的熔炉。锤炼是时间的积累,我认为不要急于标榜,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要沉住气,关键是领军人物的文化状态,作为企业的缔造者,作为一把手文化、创业者文化、领导者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都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张瑞敏领导下现如今的海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升级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锤炼的突破口是弃旧重新,要不断地走向新生,要不断地与大锅饭、铁饭碗,不断地与母子倒挂(母公司与子公司)现象决裂,要创建现代企业制度,以现代的企业经营制度为核心使企业文化趋于成熟和稳定。

  第四个问题是锤炼“短缺”方向(意识)。你要有意识的锤炼一个企业文化,首先要知道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是一门学问。总之,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对企业有着一种深刻的认识和认知,因此在企业文化意识锤炼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个性化、二是浸透力、三是外力性经营。因为企业文化影响到发展战略竞争力,诚信等等各个方面要溶为一体,把企业溶入到各个方面。企业文化比有形的产品更具有永恒的价值,更能为社会提供财富。比如说张瑞敏说“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像这样的文化理念,我想什么样的企业、组织都能用,不管机关,研究机构都可以用,它以哲理的方式可以永久地流传下去,它所产生的社会激励价值不亚于有形的冰箱、洗衣机等等,所以说具有外力性的企业,在锤炼的过程当中,可以产生眼睛为之一亮的效果。而不像有些企业说,“追求卓越”、“开拓创新”、“顾客至上”是企业文化,这种照搬照抄的现象不可能叫企业文化,而恰恰这些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比比皆是,因以,我们在企业建设中要积极倡导跟庸俗告别、跟假冒伪劣企业文化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