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看素质教育
从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看素质教育 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包括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 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这些方面综合和在一起,构成了儿童读者的文学能 力,为了更好地把握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内涵,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层面来剖析 儿童读者文学能力。文学能力与儿童读者有着多方向、多层次的网络联系,并且,在这种 多方向、多层次的联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结构模式,即生理、心理和文化三层次的 结构模式,也就是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三个层面:
一、生理层面 文学能力是通过文学文本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主体精神 机能,属于人的高级感知能力之一。皮亚杰在《生物学与认识》一书中指出:“认 识问题,包括数学这类较高级的人类认识形式,已不再可能是生物学范围之外的 事情。生物学为了自身的目的,必须从纯粹的器官方面对认识做出某些解释,这 些方面包括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它们主要是生物学家的研究领域”。皮亚杰研 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当代生物学来讨论智力和一般意义的认识的问 题。”同样,儿童对文学感知能力的基础是儿童生理器官的感觉、運动机能等。
无视这种基础,儿童文学能力将很难存在。比如:儿童在听故事或阅读时,会跟 随故事情节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动作,这种动作必然会作为文学能力介入和接受 活动。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曾提到:“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 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
他也许摇晃着身子,或 行进着、保持节拍地在听;
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着出现。但不管是哪种情况, 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弥漫着身体感觉。”总之, 儿童的审美阅读感受以生理感觉为基础,这成为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基础层面。
二、心理层面 在儿童的活动中,心理经验必然要伴随着生理过程一起发挥作用。人 的生理能量储存于人的肌肉、骨骼、腺体和神经组织,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而心理能量则是人特有的储存于人的心理或意识之中的一种由情感激活的内驱 力,它与人的较为高级的需要相联系。儿童的阅读能力,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视网 膜映像,更依赖于阅读者的经验、知识、期望和内心状态。儿童的心理过程、个 性心理特征以及个性倾向性,都会融合到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结构中去,形成其文学能力结构的独特性。
三、文化层面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产物,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儿 童参与阅读并从中得到无限精神愉悦,这说明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结构中存在 “文化—审美经验”的层面。如果说,生理和心理能量构成了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 动力机制,那么,文化层面的能量则影响着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指向。如果没有 文化,也就不可能有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
以上我们看到,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文化层 面三个不同的层面体现出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思维表现。但这 还不够,语言能力作为文学能力的核心,是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支柱。文学能力 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正相关联系。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创 作和文学接受都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对于儿童来说,其文学能力的发展是以 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为基础的。瓦伦汀在《实验审美心理学》中通过实验 证明文学接受中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一个旨在测试对优秀诗歌(与 优秀散文)的欣赏实验中,快感与综合理解力与欣赏的相关数仅仅达到0.35。我 们知道,这一指数是偏低的。但如果只考虑特定的语言测试所得分数,这一相关 数则上升到0.63。这就说明,在诗歌欣赏中,除了综合理解能力之外,还包括特 定的语言能力。” 对于儿童来说,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是其文学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基础条件。卡西尔在《人论》当中谈到语言-符号能力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性时 说:“随着对言语的符号系统有了最初的理解,儿童生活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就发 生了……这样的变化虽然很不引人注意,但在每个正常儿童的生活中都是可以看 到的。”加登纳也认为:“符号与符号系统的运用,是儿童早期的主要发展事件, 是一个对艺术过程的演进来说十分关键的事件……一旦开始在符号这个层面上 进行作用,幼儿世界便产生了一次革命。”语言-符号能力的发展为儿童开拓了通 向文学世界的通道。
基于此,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是表现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 面的综合体,并且是以语言能力为支柱的,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儿童文学之于中 小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是识字、习文,更主要的是对儿童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 教育,也即在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本质意 义正在于此。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却积 重难返,始终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词语解释”、“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四部曲”式教学模式依旧盛行;
重讲解、重分析的“讲 读教学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社会崇尚工具理性的现象依然盛行、对素 质教育理解的偏差和功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儿童文学固有的功能,削弱 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本质意义。
素质教育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 体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应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增进文化素养,达到全 面和谐的发展。语文素质教育更应着重于人的价值观和情操塑造,不再是传统的 咬文嚼字,死扣字眼。在素质教育中,儿童文学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得到彰显。随着新教材编写的多样化和新的课外读物的大量出现,大众媒介的 发展对儿童传统精神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冲击,儿童文学作为素质教育的资源应 当不断地被重视和开发。儿童文学在儿童精神和人格成长、儿童心灵丰富和价值 形成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总之,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是以其语言能力为基础,以其在生理、心 理和文化层面的有机融合为具体机制存在的。它们是一个同时并存,又相互制约 的复合体。每一方面的发展水平、深刻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协同程度,都影响着儿 童读者文学接受能力结构的整体功能和儿童读者文学接受能力的高下。我们应当 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明确素质教育中儿童语文教育不应是识字、习文的教育,而 是塑造儿童价值观和高尚情操、促进儿童精神和人格成长、丰富儿童心灵的多元 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