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园景共律舞《肖邦故园》的长文短教策略|律景

但看园景共律舞《肖邦故园》的长文短教策略

但看园景共律舞《肖邦故园》的长文短教策略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的《肖邦故园》是波兰作家雅· 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这篇散文较长,且并非每一部分都很 有艺术表现力,所以可采取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本文主题 明显,可根据文题“肖邦故园”,指导学生理解“肖邦”与 “故园”之间的多重关系,从而理清全文层次。在整体把握 全文主要内容层次的基础上,侧重指导学生对前后两处对故 园的景物描写进行“审美”层面的思考和赏析,真正把握“肖 邦”、“故园”景物、“音乐”之间融合无间的关系,掌握 人景一体的写法。这些学习任务将用一课时完成。

肖邦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家,可以考虑先让学生说 说自己对他的了解。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肖邦的简介内容, 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参考上是这么分层的:
一(1~2):肖邦故园的历史变迁。

二(3~8):故园给肖邦音乐留下的印痕:突出了肖邦 故居的特点,周遭景物形态、声音、色彩的细微变化和在肖 邦音乐中的美好呈现。

三(9~12):肖邦对故园的无限眷恋。

四(13~19):肖邦之家呈现给世界的魅力。

五(20~27):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景象与肖邦 音乐的和谐,表现波兰人民对肖邦的崇仰。

这样的分法依然不够简明。从全文看,肖邦与故园的互动关系主要在第1~12节。从第13节往后是写肖邦之家的世界 影响力以及对肖邦故园景色的赞美。然后让学生分层,并结 合原文中重要词句概括层意。最后用幻灯片,呈现教参中的 分层,请学生讨论这种分法的得失。最后讨论,形成以下结 果:
一(1~12):肖邦与故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1.(1~2):肖邦故园的历史变迁。

2.(3~8):故园给肖邦音乐留下的印痕:突出了肖邦 故居的特点,周遭景物形态、声音、色彩的细微变化和在肖 邦音乐中的美好呈现。

3.(9~12):肖邦对故园的无限眷恋。

二(13~19):肖邦之家呈现给世界的魅力。

三(20~27):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景象与肖邦 音乐的和谐,表现波兰人民对肖邦的崇敬仰慕之情。

针对第一部分第一层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锻炼学 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肖邦故居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从原文提取到这些词语:“简朴”“清寒”“简陋”。

这样写的作用是说明肖邦出身卑微,来自社会底层,为下文 描述肖邦谱写了很多以爱国为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

肖邦故居有怎样的价值?请从文中找出。

针对第一部分第二层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结合原文,为什么说肖邦进行音乐创作的源泉是只呆了两个多月的故园,而不是他生活时间更长久的法国巴黎? 文中有这样的主要语句:“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 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童年和 青年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重点朗读描写故园四季景物的片段,请学生思考:肖邦 故园的景色究竟有何特点,如何描写的,有何作用? 预设答案为:通过形、声、色的变化,表现故园景物的 朴素、淡雅、持久、深沉。作用是,这样写故园的美好景物, 正是体现了肖邦的音乐创作,肯定跟他出身的生活环境,跟 故园周围的自然景色有着紧密的联系。

针对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从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肖邦对故园无尽的爱? 学生应能从原文整合出以下内容:
1.时常跟他亲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回故园探望。

2.年轻的肖邦常常喜欢在这小河边坐着,在桥旁的这棵 树下坐着。

3.肖邦从华沙来,常常要走这条到处长有垂柳的很平凡 的小路。

4.肖邦要去法国巴黎,在之前的好几个星期,他专门从 波兰首都赶回故园告别。

5.1848年肖邦写给友人的信里充满对故园的爱。

6.他去世前创作的一组玛祖卡舞曲和故土联系紧密。

如何理解第12段中“流亡的文化、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 了”? 针对第二部分肖邦之家对世界的影响,可设计内容要点 提取题: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各是什 么? 预设答案:是后世音乐创作的“清流源泉”、给人以极 大的精神快乐、是与敌人斗争的武器——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和人们“促膝谈心”、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 础。

自然带出这样的问题:结合文本理解“藏在花丛中的大 炮”。

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即是句子的含义:精 美的音乐中凝结了强大的民族精神意志,富有感染力、号召 力,能够唤起波兰民族同仇敌忾、顽强战斗的精神。

最后重点朗读欣赏第三大部分。这部分极富文学表现力, 巧妙地将故园四季景象与肖邦音乐融合。教师不仅可以引导 学生鉴赏这部分的艺术技巧,还可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自觉强 化景物描写的隐喻能力。

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是:第7节已 经生动描绘了故园四季的景色,文末4节为什么又一次描绘 故园四季的美景呢? 引导学生对前后两次景物描写的不同语境进行区分:前 面描绘了肖邦故园的自然美景,这里所写的是肖邦故居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是人工精心栽培的;
前者是为了体现肖邦故 园周围的自然美景是肖邦音乐创作的基础,后者是借助景物 描写,表现人们对肖邦音乐热爱以及对肖邦的敬仰。

明明肖邦已经去世多年,可为什么在文末第25节写“只 有他还住在这里”?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思考:这是在表现肖邦精 神永恒,肖邦音乐长存。肖邦的故园,已经不仅仅是肖邦和 肖邦音乐的故园,更是波兰人民的精神家园,全世界热爱音 乐的人们的精神家园。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在于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深刻揭示故园与肖邦音乐的深层关系,表达对肖邦永恒的敬 仰之情。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注重散文的“景”“情”关系, 也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写作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我用幻灯展示归纳的写作启迪。

本文:
景物与人物品性、境遇的融合;
景物与人物精神、音乐 个性的融合;
在人与景物相契合的基础上,衍生了很多新颖 生动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通感等;
以意象和细节形 成的情理相融的语句,富有张力。

构思机制:
透彻理解人和物的各自特性,然后寻求二者的契合点。

形成相互映射效果:写人时,不忘景物的烘托与暗示;
写物 时,不忘灌注以人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