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人才培养模式

论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论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基础医学专业设置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我校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的教学意义、目标和课程设置,并着重围绕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对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基础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创新 人才培养 1 历史回顾 我国开办“基础医学专业”规模有限,历史不长。1996年,原国家教委 在建立第四批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时, 批准北京大学医学部 (原北京医科大学)[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2]、浙江大学医学 院(原浙江医科大学)[3]和哈尔滨医科大学 [4]等成为首批开设并招收基础医学专 业本科生的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理科人才培养基 地,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为基础医学专业试办点。2001年,华西 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5]相继开设基础医学专业。

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均为本- 硕-博联读八年或九年制,哈尔滨医科大学为本-硕连读七年制,而浙江大学医学 院、华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均为五年制本科。

早在2001年,我们就向学校提出开办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的设想,2004 年抓住学校转制移交(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的机遇,再次申请获准,并 于2005年正式招收第一届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40名,2006年又有40名学生 入校学习。

这些年,尤其是近2年来,我们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实践和实地考察, 逐渐形成了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体系。

2 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基础医学专业定位 开办基础医学专业的定位很明确,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 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富有创新思维,适应适应现代医疗卫生 事业、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基础固然重要,但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 惟有创新才能适应,惟有创新才能发展。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 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重中之重。

2.2 建立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深远 作为我校新开的本科培养专业,综合分析国内同行建设形势,大力加 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并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迫切而意义深远 的大事。

首先,我校医学基础学科有比较好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 开办基础医学专业在华南、中南地区还是独我们一家,占有地缘优势。但国内开 办这一专业的另外六所学校,都是教育部属综合大学或省建“211工程”学校,其 中四家建成了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按照名牌专业建设目标要求,着力 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具有理工与医学相结合特色的研究型基础医学人才 培养基地,是我校迎接挑战,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基础专业 学科建设发展,主动参与国内同类院校竞争的重要标志。

其次,基础医学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处于基础支撑和前沿地位,牵 一发而动全身。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医学基础类主干课程、 理工主干类以及与科研训练相关的公共课程的建设。这类课程既是基础医学专业 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我校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主干课程。因此夯实、建强这类 课程,不仅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对我校多个专业的学生培养 工作同样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换句话说,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事实上是 抓住了基础主干课程建设的牛鼻子,对全校课程建设将发挥极大的辐射作用。

第三,基础医学专业尚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 发展模式和十分成熟的培养方案。从教学目标来看,基础医学专业人才更需要强 化科学研究素质,更需要创造性品质,更需要大学科综合交叉的节点。因此围绕 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课题,从新开设的基础医学专业和重新组合构建的四大实 验平台(见后)作为突破口,将是十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的路径。

最后,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学的高级专 门人才。从兄弟院校培养的情况来看,5-7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选择 继续攻读医学基础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本-硕-博连读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半数 成为医学基础学科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我校实际,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是报考我校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来源。

因此,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性研究型培养人才模式, 是改善我校医学基础类研究生质量、优化我校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

2.3国内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按照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各校在加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 得较好成效,值得借鉴。

一是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拓宽理工科基础。主要是利用综合大 学的优势,把学生并入其他理工类专业同步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浙江大学医 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均采用这一做法。

二是加强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复 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基地班”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模 式,把基础医学课“以系统器官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重组,编写一套适合于基础 医学专业的跨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和讲义。有利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和 系统思维。

三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训练。各校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性实 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同时普遍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期深入科室实验室,早 期进行科研工作训练。

2.4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创新 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牵引,在实践中推进基础医学专业的全面建设;通过改 革实证,又反过来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 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成在国内有影响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2.4.1科学构建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修订和完善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全面论证并制定一套创新型 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新培养方案要体现出,拓宽理工知识和人文知识,强化科 学研究素质,强化创造性品质, 强化大学科综合交叉,强化动物实验操作和基础医学科研过程训练,明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 科研创新能力。我们提出新开设科技史、科学学、科学研究方法论、创造心理学 等系列科学研究素质课程,开设生物医学前沿新技术课程,以及以生物信息学为 代表的跨大学科新课程。

2.4.2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优化 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5~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其他主干 课程全部达到校级优质精品课程。

2.4.3 加强系列实验技术平台为主的条件建设 按照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等)、形态学、机能 学以及细胞培养与免疫学等四大技术平台为主体,进行优化重组,建成系列的研 究型综合实验室,并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依据四大技术平台对实验 内容进行整合,开设并创建系列以研究和设计为主教学实验,新编配套的实验讲 义,进一步拓展所有基础学科的研究型教学。

2.4.4 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以创评各类教学名师为契机,大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培养,要突 出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好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 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做好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提倡PBL教学法, 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6]。

2.4.5 巩固完善学生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以我院和相关学院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广东 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平台为基础,有计划分批次逐步完善学 生的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并建立2~3家校外毕业实习基地。

2.4.6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建立配套质量保证体系 把好课程考核、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的把关。要在导 师制的实施、学分制的完善、集中科研实习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操作细则。

总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研究型的创新性人才,不是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这一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必须始终贯彻创新 思想和创新精神,全程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