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 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 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作为儒学的缔造者,教育家孔子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 的见解。
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常常教导他们要“立 志有恒”。立下一个长久的志向,这是一个人奋斗的基本目 标,一个潜在的动力。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引导学生 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一一点评,最后引出自己的志向“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 把学生往仁道方向去引导。孔子认为,立志是在教导学生的 首要任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 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他要求学生 “笃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好学,要坚守, 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仁的思想,是孔子一生的主题。孔子还时常的教导学生“内省不疚”,其中心目的就 是为了教导学生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
同时,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值得现代教 育好好提倡的。颜渊好学,孔子给予的多是鼓励;
子路好勇, 孔子给予的多是批评;
冉有好商,孔子给予的多是提议。孔 子也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和百姓一般都没 有什么文化,对待他们要给予特殊的教育,使他们开化,不 能遗弃。对待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开导方式,这样 才能实现天下大同。
二、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孟子不像孔子,他更像是一位政治家。但作为亚圣的 孟子,在教育理念上也给予现代教育一些启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孔子仁爱 的思想具体化,通俗化,为世人所了解。如果世人都抱有一 个仁爱之心,那么世间的种种纷争也就可以避免了。同时, 在道德礼法上,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原则。现如今,由于教育的种种弊 端,人们对于曾经的道德礼法模糊了,也就出现了社会上的 种种道德问题,伦理问题,悲剧也就随之上演。所以说,对 于古代的三纲五常,我们不予评论,但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 原则,还是要给予肯定和重视的。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礼节是教育的一大课题。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 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就有了可靠保证。片面的追求学业的成绩,是当今教育的弊端。升学率只是对于 学校重要,但对于作为学校培养对象的学生,道德教育更为 重要。我们不能说,让被培养教育的学生日后能做出什么突 出成绩来,至少要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所以, 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 向。
孔孟的理想都是恢复周礼,而且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一 生。但在哪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没有一个国君去听他们的 谆谆教诲的。直到一千四百年后,南宋朱熹的出现,重拾孔 孟之道。
三、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朱熹认为,“主敬”是一个人道德培养的一个方面。
这是源于其师程颐的主敬思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一个人的道德态度应该是谨慎小心,严肃,不放肆,始终一 贯的,也就是常说的“存天理而去人欲”,保存必要的食宿 条件,去掉不必要的奢华糜烂;
保留必要的道德伦理,去除 不必要的骄奢淫逸。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人们 的价值取向与以前有了不同,人们追求一种奢华糜烂的生活, 所以说,在从事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也 是必要的一课。在道德上,严肃,谨慎,不放肆,是必要的。
应该可以说是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
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朱熹在对自己学生言 传身教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日三省吾身”,随 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而且更要抑 制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任何的萌芽。
最后,朱熹在教育学生之时,也是教导学生“书不记, 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 不立之病”。书本知识,不必死记硬背,做到熟读知晓就可 以了,书中的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所教授的道理;
义 理不必专研的精深,凡事多想想,前后思量好了精深的义理 也就心领神会了。唯有立志这一件事,没有什么可以偷巧的。
立志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人处世立命的根本。
这也是孔子立恒志的延伸与细说。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0年12月. [2]欧阳哲生.胡适选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黎静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