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 1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特点和规律 1.1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 现实性。临床医学研究和今后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临床医学教育 要培养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人才。这就意味着临床 医学教育不能仅是象牙塔内形而上的思考,或对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操作,它必须 关照社会,关照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必须将自身置于社会性的环境之中,处理 好对于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关系。综合性。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性源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性。第一, 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环,必然要与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其 他医学学科相互交融;
第二,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研 究、发展和进步的推动;
第三,现代临床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 重属性,要求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相容 并蓄。
实践性。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理论导向的技能性学科,需在现实的社 会中发挥它的作用。临床医学教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得以 完成。
持续性。复杂多元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着的人类疾病使得临床医学教育 必须采用终身教育模式,其教育体系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 训)和继续教育。
1.2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除遵循高等 教育普遍性规律之外,仍有其特殊规律。
就普遍规律而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需关注社 会、群体和个体这三个层次。因此,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首先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为社会提供优秀临床医学人才,促进医学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其次应符合人 的一般认知规律,为医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层次;最后应关注个体多 样性,为医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研究环境。
就特殊性来说,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必 须关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几个结合,即医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学科和临床 学科的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与医学科研的结合,临床医学与相关学科(尤其是生 命科学)的结合,在校教育和后续教育的结合。
2多元环境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 医学教育理念从“关注病”到“关心人”的转向。现代医学已转向“生物- 心理-社会”模式,临床医学关注点已不再停留于疾病层面,而是结合患者个体心 理和群体社会环境进行医治和保健。因此,临床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多 维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人的精神、生理因素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和 把握病因,从自然、生物、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对疾病进行诊治和研究,进而提供 更有效、更富同情心的医疗服务。在“关心人”的医学教育理念下,患者不仅是单 纯的疾病载体,同时又是各具特性的沟通对象、可能的心理问题人群、情绪急躁 者等;
医生在诊断和医疗之外,还需对其进行语言沟通、心理辅导和情绪排解。
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的转向。教育理念的转变对 现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要求,在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医学专家的同时,还赋予其更多角色身份一作为沟通者,他必须坚持 “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强化沟通技巧和咨询能力;
作为合作者,他必须通悉与 基础医学专家、药师等的协作,具备组织团队、把控全局的能力;
作为健康倡导 者,他必须关注疾病预防、家庭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医学问题;作为学者,他 需要掌握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积极展开探索研究,推动医学发展;
作为专业人士,他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人才培养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传统医学 教育强调教师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知识传授,忽视学 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特征。这在很大 程度上仅强化了学生记忆知识的技巧,但对其思维和实践却鲜有裨益。现代医学 教育转向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病例问题和临床 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实践和自学能力,从而能灵活运用知 识,并能紧跟医学发展趋势,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
3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中的临床医学课程 3.1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重视人文知识和沟通技能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培养, 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之外,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成为 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患者、医师和药师等人际关系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 又一基础。因此,欧美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沟通 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整个过程中,贯穿对医学伦理、 道德价值、医患关系、面谈技巧、咨询技巧等课程的学习,以建构完整的知识结 构。
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 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和问题讨论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 完善的能力。如今,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已被广 大欧美医学院校所共识,国内部分院校也开始在课程改革中引入整合式教学。实 践证明,整合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有显着帮助。
比如,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医学生能够对整个系统器官有立体和直 观的认识,并要求在短期内掌握涉及生理系统的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 系统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与此相应,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也是现代 医学教育普遍采纳的有效方法。
加强临床实践和学术科研的结合与互动。除了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实 践、实习等环节,一流医学院校非常强调科研对临床医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 学习过程中结合科学研究,有助于医学生巩固基础医学知识、拓展学科视野、锻 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医学研究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 现者,由此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 方法,切合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流医学院校在不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根据学生学习的直接效果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适 时调整,提供最佳课程教育。比如,一些医学院校根据经验和研究发现,传统教 育模式在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其优势,因而进一步对原有完全PBL模 式进行改革,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或杂交型课程。
3.2若干课程实例 Patient,Physician,andSociety课程(PPS)。“患者-医生-社会”是一门 将患者与医生、疾病治疗与群体健康相联系的课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 院、西北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贯穿四年临床医学教育之始终。该 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实际临床诊断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和伦理价值观念, 并综合介绍公共健康知识与社会保健政策。PPS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处理医患关 系、诊断患者的经验性学习机会,并在医疗实践的同时,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社会伦理、公共政策,符合临床医学中医生与患者互动、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实践原则。
BodyandDisease综合课程。“人体与疾病”是一门按器官系统教学的跨 学科综合性课程。围绕生理系统和临床常见病组织教学,打破临床与基础学科的 硬性划分,对医学学科进行整合,弱化学科特点和基础概念,让临床教学回归临 床。相比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普遍采用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分科教学和实 践方式,国际一流医学院校更青睐于在医学基础课程之后,按器官系统进行跨学 科综合教学模式。例如,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自第一学年末开始,按肾脏、心血 管、肺、胃肠(包括营养学)、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五部分展开“器官系统”课程 教学。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在为期1年的医学基础课程教育中,先后设置“分子与 细胞”、“普通人体”、“大脑与行为”、“人体与疾病”等系列综合性课程。其中,“人 体与疾病”占近一半的课程时间,整合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 学科的课程,针对临床疾病开展系统教学。
Problem-BasedLearning(PBL)。准确地说,PBL是一种教学方式,区别 于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方式。临床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以具体病例为基础,旨在提高医学生处 理实际医疗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缺憾。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加强了医学生经验认 知与理论学习的结合融通。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考察借鉴国外医学院校 PBL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秋季正式开设PBL课程。经过1年来的实 践,学生在收集分析资料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都获 得了提高和增强气 Scholarship项目。学者项目是为促进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结合互动,激发 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医学科研能力而设立。学者项目不强制要 求学生必须取得某类科研成果,注重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挖掘日后 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美国许多着名高等医学院校均设立学者计划、学者项目, 鼓励医学生进行学术专题研究。杜克大学更是为学生预留了一整年的科研时间, 为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研究潜力提供自由空间和便利条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向背景下的高等医学课程改革趋势,充分 体现出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加强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在帮 助学生具备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通过开设跨学科、模块 化、整合式临床医学课程,淡化“基础-临床-实习”传统三段式教学界限,强化医 学生系统分析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鼓励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医学研 究,激发医学生对医学学科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其知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动力。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在目前的探索和发展阶段,应积极顺应这些 变革趋势,推进利于医学人才成长的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