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达成过程与方法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达成过程与方法 【摘要】总结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 现状,介绍能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效达成的理论基础, 并结合高职物理教学案例阐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 本策略。【关键词】高职物理;
达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多高职物理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 标的达成。高职物理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应试,而是提高学 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打基础。可见, 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对于高职生来说尤为重要。接下来, 就如何有效达成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阐述。
一、高职物理“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现状 1.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高职物理教学的唯一目标。受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些教师把高职物理教学的目标确定 为对付考试,解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最终的结果。长 此以往,教师就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教育,更谈不上“过 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高职物理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2.教学只重“结果”,轻视“过 程”。有些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并减轻学生的学习 “负担”,对于某些难懂的定理、定律,只要求学生记住结 论,在解题时应用结论即可,不必深究其归纳过程。没有认识到过程和原因分析的重要性,这样处理虽然“提高了教学 效率”,但是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 炼.3.教与学不能有效衔接。在平时的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时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深知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 能力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来培养学 生的“过程与方法”能力。但是,往往因种种原因课前设计 好的探究活动无法开展下去,最终还是靠老师来讲解,学生 被动接受,依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必要性 (一)知识和技能不再是高职物理教学的唯一要素 (二)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技能的掌握要经过一定的 训练过程,仅靠理论学习很难达成。“方法”通常表现为解 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
掌握和运用某种方法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让学 生经历某一过程,为培养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创造条件。物理 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 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长远来看,“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高职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强化“过程与方法” 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对学 生获得某种体验、增强某种意识、掌握某种方法、发展能力 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安全 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尤为重要。而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增强的,只有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某种体验,才能 得以增强。
三、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基础 布鲁纳认为,知识是人们基于经验中的材料而创造出来 的,其内容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我们不能仅仅把知识 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
由此,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探究的态度和方 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教学都 是无效的。高职物理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 作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四、促进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让学生经历某一学习过程意味着学生具有某种学习行 为,通过一定行为的积累,则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比如在学 习牛顿第三定律时,不能因为牛顿第三定律没有计算的内容, 就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一定要通过实验探究出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之间的具体关系。让学生经历前人总结得出牛顿第三 定律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进行本课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 两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满足的规律。首先, 老师启发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探究两个大小相等的物 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得出 结论:发生在两个大小相等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发生在两个大 小不相等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满足怎样的关系 呢?接着,老师启发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探究两个大小 不相等的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通过探究,学 生得出相同的结论:发生在两个大小不相等的物体之间的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 线上。如果两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呢?老师再启发学生通过自主设计 实验探究处于运动状态的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关系。通过探究,学生得出结论:发生在两个大小相等的 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线在同一直线上。
(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充分体现教学的过程性 教科书以单向方式传递信息,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 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准确的读 者信息,也就难以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教科书从总 体上是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但对某一节具体内容来说,不 可能写成多维课程目标融合的详细教学过程。因此,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在尊重教材知识线索的前提下对教 学的过程进行再创造。科学探究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的重要途径。为了能让学生经历特定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时 我们需要对教材进一步改造。比如在讲授电磁感应现象时, 教材中是通过演示实验直接得出结论,没有让学生经历一次 探究过程。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次漫长的探究过程,我们不妨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先让学生通过单螺线管实验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为了验证规律的普遍性,再让学 生通过双螺线管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借助问题串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自 主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再利用思维导图归纳得出结论。
(三)借助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过程”学习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分析过程是枯燥、难懂的。为 了提高“过程”学习的效果,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 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枯燥、抽象的向心 力时,我们可以利用传统魔术――“水流星”来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用细绳拴着装满水的无盖小桶让其做圆周运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小桶口朝下时水也不流出来。学生感到 很诧异:小桶明明没有盖啊,桶口向下水肯定会泼出来啊! 此时,老师提出一起探究小桶中的水不会流出的秘密。按照 常理当桶口朝下时水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流出,此时水和小 桶一起做圆周运动,而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当小 桶到达最高点时水和桶受到的重力全部用来充当向心力,所以在桶口朝下时水也不会流出来。借助这个让学生感到意外 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为了搞清其中的缘由, 一定会认真分析其原因。比如在学习伯努利方程时,如果仅 仅给学生分析伯努利方程的计算,学生肯定觉得枯燥,听不 进去。我们不妨增添一些生动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 动机。在此补充一个实验:把两张纸片平行放置,并留有一 定的间隙,用嘴向两张纸片中间吹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 象;
增大吹气的流速,观察两纸片的变化。为什么在两纸片 之间吹气,纸片没有被分开,反而相互靠拢,并且吹的气流 越大,靠得越紧。借助简单的实验,把抽象的过程形象、直 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更激发了学生 分析物理规律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能 力,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总之,我们应重视“过程与 方法”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变“带 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加强对学生学 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 活动,掌握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维方法,提升高职生物理 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J].物理教学探 讨,200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