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论文注重问题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论文注重问题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论文注重问题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摘要:问题教学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新中学教学 大纲指出:“创新意识只要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教学现 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 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可见,创新意识的形 成与创新思维密不可分。本文章以数学教学为例,阐述了在 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问题教学,在无知无觉中,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关键字:问题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育更 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是数学的教学心脏,数 学生命的源泉,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 探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问题教学的教育价值 1.问题教学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喜爱表现自己,他们天生 具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

2.问题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可能 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但展示了教师的才智,更拓 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问题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它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意识。

二、 创新的涵义及其特征 《(现代数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是 指对定义、公理、定理的更深层的自创新,更是指对某一点 的醒悟与灵感和创造。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 的数学现象的解及订正,对习题能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解 法以及能找出更简单的与众不同的解法,具有好奇心。不断 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 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识主要是指对自 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 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 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 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 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 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广博的专业知识;
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
具有开 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江泽民同志 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 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 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 泉。三、 问题教学的实践要点及原则 1. 问题教学的实践要点 1.1提出问题——数学教学的基础 所谓提出问题,不仅仅指那些前人未提出的问题,这固 然是创新,但针对初中生而言,认知奇特、策略方法新颖、 思维品质深刻等均属提出问题的范畴,也只有在这些求新立 异,多角度审视和广泛思考的前提下,才会逐渐产生创新意 识。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 真正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 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 学家无疑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 其重要的,在认知与须知矛盾时,可以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 求知欲望与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诱发学生的求异精神和创 新意识。

1.1.1 设计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景去诱发学生的某 种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 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同时也可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 新气氛,活跃数学思维。因此,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就 必须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手段,制造符合需要的适宜的问题环境。

1.1.2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在教育教 学活动中经常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同 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提供争辩的机 会,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学生有意无意地提出问题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 更是创造性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杠杆和动力。教师要正确地对 待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多给学生成功体验和机会,确保所有 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将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

很难想象,在一个唯师唯书,人云亦云的课堂里,在一种刻 板拘谨充满恐惧感的课堂气氛中,会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 创新意识的人才。

1.1.3 掌握提问的方法、技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 生独立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克服“师问生答”的教学 弊端,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根本措施因此教会学生掌 握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形成问题的技能应成为数学教学 的重要内容。数学问题类型非常多,初中阶段重点是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类比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教师 应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启发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应在教学中常提出概括型、猜想型、引申型的问题。

1.2解决问题——数学创新的结束,下一个创新活动的 开始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例题、习题的学习和练习来体现并完成的。传统的数学 教育中,学生解决的数学问题是由教师和教材事先给定的, 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通常都是一些常规性数学问题,学生对 这一类问题的求解大多在模仿中进行,难以产生创新活动。

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通过问题的背景,发现问题的实质,寻 找解决问题的 突破口,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而且同时也为教师开创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 径。

1.2.1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再创造精神 前苏联数学家斯托亚尔说过:“积极的教学应是数学活 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束——数学知识 的教学”。可见在教学中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揭示本质、深化理解,在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 脉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开 拓、勇于探索、立志创新的思维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 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设计出适合学 生实际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 题情境,给学生自由广阔的天地,使他们有认真思考的时间 和可以动手操作的空间,以便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1.2.2用新思想、新方法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 中学数学教材虽然几经编写、更新愈来愈好,但还不能及时把处理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包括进去,这就 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引进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因 此在教学中要考虑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进一些新题型, 如探索题、方案设计题、阅读理解题、错误辨析题和实践操 作题,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还 可以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建立“设置教学环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 学问题——联系实际”的数学教育模式 数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教 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 识和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育教 学中,教师可采用贵州师范大学汪秉彝教授、吕传汉教授提 出的“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联系实际应用”的数学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每个环节 之间既是相互联系,同时各个环节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1.3.1设置数学情境 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离开了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问 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一个好的数学环境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创新意识,教师创设数学情境,重在引 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数学问题一方面来自 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来自数学内部本身,因此,创设数学情境可以涉及现实生活和数学本身这两方面。

1.3.2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是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核心和重点,学生只有大胆猜想和探索,才能更有效地挖掘 出隐藏于数学情境中的内在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 问题。一般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有常规性数学问题和非 常规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 根据已有的数学情境提出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特别是探索 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规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因 为所提出问题的常规性而不闻不问,甚至消极待之。相反, 只有肯定学生提出的常规性问题,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提出探 究性问题。

1.3.3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包括解决现实生活、其它学科中的实际问 题和数学学科自身的问题,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转 换和对问题解决方法与策略的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包 括认识问题、制定设计、执行计划和反思等步骤。

1.3.4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应用,重在引导学生学做、学用,扩大学生知 识应用空间,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数学教育模式 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现有的数学教育成果,而且突出强调了数 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目标。

2.问题教学的原则要求问题教学是一个重过程、重探索、重能力的课堂教学活 动,它具有操作简单,师生交流频繁,课堂自由度大的特点, 因此在组织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问题要清晰。

教师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归结到“关键点”上,即所提 问题“是什么”,并要反映“为什么这样提”。问题的提炼 要充分展示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知识的形成过程及 框架结构。问题提出必须明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 两可。

2.2难易要适中。

对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并不陌 生,但必须通过努力探索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不太难也不 可太易,不能出现使学生思维停止,导致启而不发的现象, 也不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简单乏味,如果缺少了探求兴趣, 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运用。

2.3过程要有序。

在创设问题时,教师将问题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知识与 能力体系,组成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 涉及的知识能力应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水平上,逐步 递进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能力迁移。在进行问题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区别,针对职校学生基础较 差的实际,可以多做些铺垫,把问题分隔得细密一些,采用 “小步走不停步”的方式,使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2.4角度要新颖。教师所创设或提炼的问题角度要力求 开阔、新鲜,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或震撼感,以此激发他们用 创新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丰富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的经 验。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 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 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 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 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R].1995.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S].2012. [3]李文林。数学的进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6. [5]齐建华.现代数学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