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课程评价_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探究与讨论式的问题和策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探究与讨论式的问题和策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探究与讨论式的问题和策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和新 闻、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以“五四” 以来的我国的文学史和作家的作品为教学内容,其中贯穿了 该时期我国文艺思潮的发展和论争等内容。通过对这一时期 我国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还原该时期文 学存在的图景,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 人文思想、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和较强的 写作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 方法时,“探究”是目的,“讨论”是方法。所以,若缺乏 “探究”精神,“讨论”就可能只是聊天。

一、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1.恰当质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讲授某一文学史或作品前给学 生布置供他们思考的习题,以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 资料。针对某一文学现象或某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只能根据 教学大纲选择一到两个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探究 和讨论,不能像采用讲授法那样面面俱到。这是因为,问题 多了,学生的精力会分散,会抓不住重点,最后实质问题会 得不到解决。比如在讲授经典戏剧《雷雨》时,我给学生布 置了这样一道题:谁是《雷雨》的主人公?这看起来只是一 道题,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雷雨》中的人物进 行认真的分析,同时其中还必然兼有对于《雷雨》主题的分析。再如在讲授《游园惊梦》时,我也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
《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的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回答这个问 题,必须先弄懂《游园惊梦》的内容,然后才能知道其中的 对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看似只需 教师在下课前用几分钟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对问题加以展示 即可,实则体现了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十分成熟的理解,教 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游园惊梦》授课中的重点和难 点。

2.阅读解疑 阅读解疑由阅读文本、随机讨论和最后形成文字材料等 环节组成。认真阅读文本是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只这一个 环节就实现了对于以往的讲授法的质的超越。讲授法是一种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学生只要记好笔记并 在考前对之加以背诵就能拿到高分,看不看文本都无关紧要。

这自然激不起学生看书的兴趣。相反,使用探究与讨论式的 教学法,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或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会 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由此阅读作品也自然就成了 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因为教师要的答案并不是文 学史教材已经归纳好的,所以即使学生能认真阅读作品,他 们也未必能得出自己非常确定的结论。此时,随机讨论便自 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了。有时候,针对某个重点问题学生们 会展开热烈的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本身就是一 个或肯定、或质疑、或反驳的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讨论或争论,学生们思 考成熟了,观点明确了,就可以动笔形成文字材料,就可以 用这种材料在课堂上发言。

3.学生释疑 学生释疑即学生在课堂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地阐述自 己的观点。实施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这个环节经常会冷 场,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而不愿发言。这时教 师一定要给学生以鼓励,尤其是要设法让没有准备发言的学 生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当同时,教 师也一定要做好“无人喝彩”的准备,即真的“干启不发” 的状况出现时,自己也不能急躁,不能放弃,要一边讲授相 关内容,一边鼓励学生发言。在通常情况下,冷场是不会持 续很久的,只要教师能循循善诱,僵局总是会被打破的。教 师还应该具备在现场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或总结的能力, 对于正确的观点要加以肯定,并提示其他同学予以记录;
对 于错误的、有分歧观点,则应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在 此环节中,如果学生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教师一定要对之加 以引导,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沿着正确的思路由浅入深 地予以探讨,不能四面出击,否则会劳而无功。比如在讲授 《锻炼锻炼》时,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杨小 四?”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根据杨小四的工作方法和 工作态度进行分析,吃不饱时的狡猾、小腿疼时的蛮横和支 书的“和事佬”作风等都只能作为论证杨小四性格的佐证材料,不能突出加以强调。

4.教师答疑 教师答疑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释疑过程中的错误加以 纠正或解释,其中也包括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也包括 教师对问题的必要的画龙点睛。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 易。“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学生解读 文本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然后形成自己的 认识,同时教师还要设想学生对问题的可能产生的看法,还 要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经过这种较充分的准 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 导。例如在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学生一 般不能从一开始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学生会认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 也为你祝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海 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此时,教师若提示学 生再看一看海子的生平,再进一步了解他仅25年的生命历程, 同时也说明此诗的创作时间是海子自杀前的两个月,那么学 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受到触动,就会对该诗中的一些字眼再进 行玩味,比如进一步玩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愿 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之 后,再经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给出的一个参考性的结论,即 本诗是海子自杀前的宣言,是海子伤心的绝笔。如此之后, 就会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5.深思省疑 深思省疑就是要求学生在课下对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反 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要想使学生对问题 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必须有课下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为此, 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或提出的问题记 录下来,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如果是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就要及时形成论文,以供大家共同赏阅;
如果是自己没有解 决的问题,则更要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以供进一步探讨。

这个“省疑”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次思考的一个总结, 同时也是他的下一次思考的开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学 习的环节。“省疑”过程是学生论文形成的过程。有了这个 收束的过程,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才真正能以“讨论”达到 “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的长处 首先,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符合人本思想,与中国现当代 文学课程的性质也是契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真正的“人 的文学”,它实践着“五四”精神,即“人本思想”。“‘五 四’文学革命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革命,它不仅画出了旧文学 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 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 ‘文’的自觉,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对20世纪中国文学 发展的主要贡献”[2]。因此,学习这样一门课程我们自然 要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要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作为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探索人生的真 谛。只有将这种“五四”精神体现在中国现当文学的讲授中, 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本学科的学科内涵。探究与讨论式教学 能给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运用这 种展示,他们会亲手绘制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地图。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与讨论 式教学法视学生为课堂的核心,尊重学生的意愿,首先重视 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能感受到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环境里,学生不会产 生危机感,不会惧怕受到批评。其次,在这种环境里,教师 和同学的认可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使他们敢于探 索,乐于找到论据来充实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

这也会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效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 后,坚持不懈地采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 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独自阅读和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所得表 达出来,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使学生的 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讨论法通过引发问题激荡人的 思维,把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的才能激发出来,把每一个人 都视为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开发自我,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握 自己的思想,主动地发展自己”[3]。

第三,学生将自己思考成熟的看法形成论文,有助于学 生的就业。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写出论文也就是“收口”。没有最后这个”收口” 的过程,他们以前的思考和所得很快就会被遗忘的;
相反, 如果收好了这个“口”,则会获益无穷。实践证明,写作过 专业论文的学生,他们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就会知道如何构思、 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围绕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在 答考研试卷时会让导师另眼相看。就因为有这一条,所以我 院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三、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得课堂的涵盖量变 得较小,一般只能讨论一个到两个问题。但这个缺憾比较容 易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教师可将探究与讨论式教学与讲授 式教学结合起来。

其二,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 化。善于表达、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从中尝到甜头;
不愿认真 准备的学生,则往往会在课堂上被边缘化。这是运用探究与 讨论式教学法时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是一个不易 解决的问题。

其三,目前学生课业压力较大,有效阅读时间有限,所 以就导致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流于表面。运用探究 与讨论式教学法是需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的,但目前文学 院学生每周都要上30多个学时的课。披星戴月地上课使学生 甚感疲劳,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所以课堂讨论就往往没 有深度,没有内容。每当这个时候,教师便有些进退两难:终止讨论,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任由没有实质内容的讨论 讨论下去,又怕耽误时间。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较为棘手 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金学,张宝歌. 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 教学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2]陈伯海. 自传统至现代(下)——近四百年中国文 学思潮变迁 论[J]. 社会科学战线,1996 (5). [3]梁中贤. 讨论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J]. 中 国高教研究,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