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德育创新契机与本真诉求|慕课

慕课的德育创新契机与本真诉求

慕课的德育创新契机与本真诉求 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新”,其 核心诉求在于实现教育重心由教师向学生及其学习转变,因 而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整个教育系统 产生了颠覆性的革命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 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者应以主动的精神、包容 的胸怀和创新的姿态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之 中。虽然慕课的开创初衷和本质追求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 源的普及共享,知识的掌握与获得自然成为慕课的着力点所 在。但是,正是慕课帮助学校教育快速而有效地完成“知识 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因而为课堂上师生间的深度互动和“隋 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留下了空间。所以,慕课 并不必然会导致德育的失位,相反,如果教育者具有强烈的 德育自觉意识和高超的德育专业化水平,慕课反而会为德育 的创新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

一、慕课为学校德育带来创新契机 从源头上看,慕课与生俱来就肩负着“自愿求公利”的 价值追求和道德使命。如可汗学院从成立之初就一直秉持着 崇高的理想一一“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 一流的免费教育”①。在实施过程中,慕课尊重学生的自主 权,推崇课程的民主化,强调选择的自由性,这都表明慕课 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隐形德育资源。除此之外,慕课还从目 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为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一)慕课的开放性与自主性推动学校德育目标的整合 大规模(Massive)和开放性(Open)是慕课的典型特征, 这一方面使得慕课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 生动活泼的道德案例,但另一方面,开放性也导致信息可及 的门槛降低。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慕课资源,学生的 信息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实际上是 在拷问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目标——我们究竟是为了培 养一个独立思维与自主判断兼备、道德操守与道德智慧并存、 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共容的当代公民,还是灌输固有道德观 念与行为规范从而使学生朝着预期方向模具化发展? 在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和道德情景日益复杂的今天, 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缺乏应境性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已经 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学校德育应该将道 德科学教育与道德价值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其目标定位不仅 要培养“守道德”的人,还要培养“懂道德”的人,①更要 上升到美育高度去培养学会欣赏道德的人。慕课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网络平台。

在这样一个教师控制权式微和话语权薄弱的平台上,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得以充分显现,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道 德判断和道德智慧做出价值选择。为了适应社会变动不居的 发展潮流,提高道德生活质量,学校德育除了将道德规范、 道德条目等陈述性的显性知识作为其基本目标外,更应视道德理性、道德科学、道德智慧为其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 “持经达变、圆融贯通”的能力。一旦学生拥有了道德修养 和道德智慧,他们就能够在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复杂环境 中做出既不违背道德要求也可避免道德悲剧的明智选择。

(二)慕课的免费性与包容性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的类型 从2012年的“慕课元年”算起,慕课的发展经历了五年 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慕课的数量可谓是井喷式增长。而 且,国际上知名的慕课平台,如Coursera,edX和Udacity, 都免费为用户提供资源上传和下载服务,教师和学生通过互 联网就能方便而快捷地接触到多层次、多形态、多类型的学 习资源。就学校德育而言,慕课突破了德育资源局限于书本、 课堂和校园的局限,它不仅可以为教师的道德教学提供来自 世界各地的鲜活的道德案例,将世界上最优秀的德育课堂奉 献给广大学生,而且还可以将许多书本上的道德知识和道德 情景以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赋予德育 内容以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移 情能力和道德敏感性,也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增强。

(三)慕课的个性化与平等性促使学校德育方式的改变 教育在其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内,基本上都是一种小规模 的精英式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性格有的 放矢地进行指导。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适应机 器大生产对大量劳动者培训的迫切需求,教育开始像流水线 那样规模化经营。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和之后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更是从学理上确认了集体式教育的合理 地位和独特优势。受制于习惯,传统德育沿袭着“德目主义” 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德育内容细分为各种品德条目,然后通 过集体授课的方式逐一地传授给所有学生,教师成为讲台上 的“贤能者”,学生则被动地成为待填鸭的匣子。这种“上 对下,,.‘一对多”的德育有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和道德需要,因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 共鸣和价值共振。而且,许多德育规律、学生品德发展规律 以及德育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群体道德发展特点与状况 进行归纳总结基础之上的,因而难以帮助教师对具体学生进 行个性化的教育。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崇高理念和理想追求,它的价值基 础在于充分肯定和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和人之为人的尊 严。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应成为主流,而慕课的普及应用恰好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学生可以利用慕课平台按照自己的步调提前学习课程,遇到 难点问题,学生既可以反复播放视频,也可以即时向教师或 同侪求助。教师可以通过慕课提供的反馈数据分析和把握学 生的学习时间、学习风格和道德困惑,从而为学生提供定制 式的德育服务。教师还可以“透过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 把握学生对应时间段的思维、行为等趋势,从而预防不良行 为的产生”①。总之,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离线相 支持”的德育方式不仅可以改善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深度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 和谐师生关系。

(四)慕课的实时性与反馈性创新学校德育评价的模式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德 育评价模式,主要表现在“四重四轻”:首先,重知识考试 轻品德评估。教师通常采用笔纸测验的道德考试来鉴定学生 的道德水平,更有甚者,直接将学业成绩作为学生品德评价 的标准。但是,这种把学科成绩评分跟道德面貌评价等同起 来的做法,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的结果。②其次,重 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学生品德评价的证据主要源于课堂和 学校中易观察到的言行举止,而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 表现则旁落于评价者的视野之外,这可能诱发学生形成双重 人格和道德机会主义。再次,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甄别和选拔功能成为评价者的主要价值追求,而对评价的调 控、激励与改进功能重视不足,这又直接导致德育评价的“功 利化”和“数字化”倾向,使得数字评分与等级制成为教师 的首选方法。最后,重单一主体评价轻复合主体评价。自评、 互评缺场,教师几乎成为学生品德评价的唯一主体,评价的 真实性会因教师的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干扰而大打 折扣。

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应该是一个兼顾多方面因素的系统 工程,不能仅从某一方面给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在新的历史 时期,慕课的实时性与反馈性特征为全方位、组合式、多主体的德育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全方位的德育评价让 教师不再局限于考查学生的道德知识,而是通过慕课的反馈 功能管窥学生的思想动态、政治立场、价值倾向乃至行为表 现,评价信度因评价范围的扩展而得以提高。组合式的德育 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诊断性、发展性和终结性评价 结合起来,品德评价既是为了诊断和鉴定学生已有的道德水 平,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是将道德纪实、行为观察、评语鉴定等质性评价与操行评 分、等级评价等量化评估结合起来。三是将“合其志功而观 焉”的效果论与动机论结合起来,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外显行 为,还要兼顾学生内心的道德动机,因为“简单的对外部规 则的依附因其缺少了主体的自觉自愿而不能参与真正的道 德评价”③。

二、慕课的本真德育诉求 (二)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实现师生间的深度互 动 慕课可以帮助甚至代替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但这 并不表明教师的德育素养不再重要,也不意味着要消解教师 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独特地位。恰恰相反,当慕课与学校教 育深度融合时,教师的德育责任和专业化水平就显得更为紧 迫。如何让学生有限而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变得更有意义和 价值,就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 教师一要革新思想观念,转变角色定位,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向道德情景的创设者、道德成长的引导者与道德人格的 欣赏者。因为慕课在场的学校德育中,教师的规训与教化功 能式微,而支持和服务功能增强。二要利用慕课平台的反馈 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答疑、主题 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来诊断学生的学情(包括思想动 态、价值倾向、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等),从而增强德 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要实现师生间平等而深入的人际互 动。慕课虽然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的教学时空,使得立 体化交流成为现实,但教师仍需清楚哪些教学目标必须通过 课堂上真实的师生互动来完成。“在教室里,面对面的交流 会让课堂体验变得更为人性化.让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展现出 其独特性。老师能通过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同情、认可及细 致人微的关心;
而学生的面部表情也能够透漏出他们的压力 和疑惑,以及理解知识后的喜悦。”② (三)积极开发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资源 从德育形态的现实维度分析,慕课因其教育意图明显而 应归属于直接德育,但直接德育存在的范围和对学生产生的 实际影响往往小于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因为后者的影响 是潜移默化的,其效果往往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 定性或持久性”③。因此,为了充分实现慕课的教育性价值, 教师在利用慕课辅助教学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发隐形课程意 义上的德育资源,通过“教学流程和组织形式、学校人际交 往方式、教育空间安排等教育途径或形式”④对学生进行隐蔽而有效的德育影响。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呢?其一,在整 个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课堂从一言堂、满 堂灌转向质疑与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合作精 神;
其二,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制度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在 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价值浸润、文化熏陶与人格陶 冶;
其三,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统一人格,更加强调身教 的作用。如果教师言行相悖,纵然三令五申,学生也会心理 抗拒;
倘若教师以身作则,即使没有苦口婆心,其教育影响 也会不胫而走,诚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本文系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 2015年课题(课题编号:15SZSJY2-18)之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