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规划_行政规划

论行政规划

论行政规划 摘 要:行政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手段,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行政规划的法律控制,使其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对行政规划的法律控制主要是程序控制,包括拟定程序和确定程序,而针对行政 规划的确定裁决的救济和针对行政规划变更和中止的信赖保护救济是对行政规 划提起法律救济的两种主要途径。

关键词:行政规划;
行政行为;
程序控制;
法律救济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凡事必须有个规划或计划。个人 如此,行政主体亦是如此。在现代社会,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张、可供使用的资源 和资金的短缺、以及多元社会中不同利益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行政主体采取措施 以统一步调、有的放矢。行政规划正是这样一种重要的行政手段,它不仅可以确 定各行政主体的共同目标,使行政资源作最有效的利用,而且可以在其拟定过程 中广纳各方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有利于现存问题的解决。但目前我国法学界对 行政规划的研究尚十分薄弱,亟待加以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

一、行政规划的界定 对于何为行政规划,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并形成 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规划与行政计划相同,并在借鉴日本学者观点 的基础上对行政规划作了如下界定:“行政规划,也称行政计划,是指行政主体 在实施公共事业及其他活动之前,首先综合地提出有关行政目标,事先制定出规 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为实现该综合性目标所必需的各 种政策性大纲的活动”。[1]( P208) 第二观点重点强调了行政规划的目的,认为行政规划“系指行政机关 为将来一定期限内达成特定之目的或实现一定之构想,事前就达成该目的或实现 该构想有关之方法,步骤或措施等所为之设计与规划”。[2] ( P800) 第三种观点则在考察行政规划过程的基础上,认为“行政规划行为” 是指“为了以最好的方式实现根据现有条件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系统准备和理性设 计的过程,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制度设计而协调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过程。”[3] ( P180) 以上几种界说虽然都有其合理成分,有助于人们认识行政规划的一些 特征,但由于它们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行政规划的本质属性及其相关界限,因而 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我们认为,在对界定行政规划时,需要遵循科学界定的一般 规律,应该考虑这如下几个方面的客观因素:
1.规划作为日常用语的涵义。就日常用语而言,计划与规划是近义词, 人们甚至常常在同等意义上使用它们。计划,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对 未来时期的活动所作的部署和安排,可分为各种类型,如经济计划、军事计划、 各部门计划、地方计划和企业计划等。”[4] ( P1089) 规划,“亦作‘规画",谋 划;
筹划。《宋史亚·张泊传》:”泊捷给善持论,多为準(寇準)规画,準心伏, 乃兄事之,极口淡泊于上",后亦指较全面或长远的计划,如科研规划、十年发 展规划。“ [4] ( P4089) 可见,规划与计划相比,更强调部署与安排的全面性 和长期性。我们在法律术语中应用这两个概念,不能脱离这两个词的基本涵义。

2.专业术语与日常用语之间的区别。作为法律术语的“行政规划”与日 常用语意义上的“计划”或“规划”也可以有所不同,没有必要将日常用语意义上的 全部“计划”或“规划”都纳入“行政规划”的范畴,而可以只选择其中需要法律予以 控制的那一部分作为“行政规划”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行政规划”的范围可以 有其特指的部分,其范围可以小于日常用语中的“计划”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 “行政规划”不应包括那些没有必要通过法律予以规范的“计划”或“规划”。

3.行政规划作为一种规范的法律术语,还应该同其他相关的一些法律 术语区分开来。如在实践中,有些指导性的计划,目的在于起指导作用,仅仅是 规定人们努力的一种方向。虽然在日常用语上是“计划”或“规划”,但实质上是“行 政指导”。因此,我们界定“行政规划”时,有必要将这类“指导性的规划”排除在 行政规划的内涵之外,否则容易导致“行政规划”与“行政指导”这两个概念的部分 重合。还有就是,许多抽象行政行为也是关于“对未来时期的活动所作的部署和 安排”,如某城市为了保证城市的良性发展,规定新建的楼房不得高于18层等。

我们在界定行政规划时,也没有必要将以抽象行政行为方式制定的规划纳入其中, 以免概念的混淆。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行政规划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 政目标,而作出的对行政主体具有约束力、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在未来一定期限内 予以实现的、关于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之事务的部署与安排。按照这个定义,行政规划具有如下几层涵义:第一,行政规划的主体是行政主体。立法机关以立法 的形式所通过的关于某一领域事务的“计划”或“规划”不是行政规划。第二,行政 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如加快城市的公共实施建设、促进当地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等。第三,行政规划对行政主体具有约束力。

任何行政规划一经确定,就对行政主体具有约束力,非因法定理由、非经法定程 序,不得违反和变更。第四,行政规划的对象具有执行性和总体性。行政规划作 为一种部署与安排,不同于一般的计划和安排,它不仅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在未来 一定期限内予以实现即具有执行力,而且还是关于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之事务的 总体规划。

在日常生活中,行政主体可以作出很多种类的规划,但这些规划并非 都有通过法律予以规制的必要。从性质上,行政规划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 是具有外部约束力的行政规划。此类行政规划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 响,具有要求行政相对人必须遵守的效力,且往往是行政主体采取其他行为的依 据和前提条件,如根据城区改造规划而作出对某居民小区予以拆迁的决定等。对 于此类行政规划,从性质上分析,一般并不直接针对行政相对人,而是针对规划 对象作出一种部署与安排,因此,应属于“对物行政行为”的范畴。另一种是不具 有外部约束力的行政规划。这种类型的行政规划主要是各种关于公共设施建设、 公有投资方面的行政规划,如关于三峡工程的行政规划、某市投资开发旅游区的 行政规划等。此类行政规划并不直接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对行政相对 人也没有直接的约束力,但对行政主体还是具有拘束力,此类行政规划一经确定, 就要求行政主体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实施。由于这类行政规划不具有外部约束力, 而是通过行政主体自己实施该行政规划而对行政相对人产生事实上的影响,因此 应属于行政事实行为。

无论是对外具有约束力的行政规划还是对外不具有约束力的行政规 划,事实上都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如果运用不当,则势必对相对人 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行政规划作为现代行政一种重要手段,既可以成为造福 人民的工具,同样也可以成为侵害人民权利的利器。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不受非 法、不合理的行政规划的侵害,有必要对其予以法律控制,使其再法治的轨道上 运行。同时,行政规划必然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利用,合理、科学的行政规划有利 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资源的效用,而不合理的行政规划只能造成公共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因此,通过对行政规划予以法律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科学、 不合理的行政规划的出现,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目的。而对于行政规划 的法律控制,可以有实体控制和程序控制两种方式。但由于行政规划是根据具体情况架构和作为行政目标的发展蓝图,要想事前用法律条文对规划内容加以实体 法上的制约 ,也只不过是提示抽象的方向性或判断要素等,对行政提示裁量准则而已, 所以,对规划制定权加以实体法的制约有一定的限度。[5] ( P564)基于实体 法控制的局限性,在现代各国,一般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定行政规划所必经的 程序来对行政规划予以法律控制。如德国、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在《行政程 序法》中就行政规划应该遵守的程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行政程序在控制权力的 滥用、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方面有着实体控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对行政规划予 以程序控制更具有可行性。

二、行政规划的拟定 对行政规划的程序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行政规划在实施前必 经的程序规则来进行的,即要求行政规划必须严格遵守其拟定程序和确定程序。

行政规划的拟定程序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行政规划目标的确定。行政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作的 一种部署和安排。无目标即无规划,因此,确定目标是行政规划的第一个步骤, 也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在确定行政规划的具体目标时,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 结合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行政规划的目标最终需 要由行政主体来确定,但行政目标的提出却可以有多种途径。在我国,既可以人 大代表提出,也可以由行政主体的内部人员提出,还可由社会公众提出。

2.行政规划方案的草拟。在明确了行政规划的目标以后,即进入行政 规划方案的草拟阶段。草拟方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行政规划最后是否成功。

为了保证行政规划方案的质量,必须对行政规划方案草拟者的素质提出严格的要 求。这除了可以通过提高行政主体内部规划拟定机构的人员素质来实现外,还有 一个途径就是实现行政事务的社会化,通过“课题委托”的方式由非行政机构来拟 定行政规划方案。虽然我国行政机构的人员素质在逐步提高,但很难在短时间内 将行政机构的人员素质提高到相当的高度,很难保证行政规划方案的质量,更妄 谈使其拟定的方案成为最好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行政规划方案的质 量,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而由具备条件的非行政机构来拟定行政规划方 案。对于许多非官方的研究机构以及大专院校而言,与行政主体内部的规划拟定 机构相比,它们人才储备充足、素质较高,并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拟定科学、合 理的行政规划的能力。因此,行政主体通过招标、竞标的方式将行政规划拟定方案的任务交给它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只要明确各 自的权责利关系,完全可以制定出理想的行政规划方案。此外,与行政主体的内 部机构拟定行政规划方案相比,由非行政机构拟定行政规划方案所需的成本更低。

由非行政机构拟定行政规划方案,可以减少行政人员的编制、节约更多的财政资 金。因此,这种作法是值得借鉴与提倡的。而且我国的上海与深圳等地都在不同 程度上采用了这种作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行政规划方案的论证。行政规划是一项重大、复杂的行政事务,因 此,为了使行政规划更科学、更合理,有必要在保留我国现行的“个人负责制” 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集团决策的思想。而充分考虑、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是应 用集团决策思想、增强行政规划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的重要手段。行政规划的论证 可分为两种,一是行政规划方案的非正式论证。作为社会参与管理行政事务的一 种方式,各种非正式论证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种类的论证在集思广益、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赢得公众的支持等方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因 此,作为我国的一种优良传统,应该通过程序法的规定而将其作为一种法律制度 保留下来,以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其中,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和各方面专家的 论证是非正式论证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二是行政规划方案的正式论证,即由独 立的机构进行可行性评估。拟定行政规划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该方案,因此, 可行性应是行政主体在选择行政规划方案时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而保证行政规 划方案可行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对其进行可行性评估。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 总结多年管理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可行性问题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 律制度和措施。[6]( P174)。因此,为了保证行政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笔者认 为,应在我国建立由独立的第三机构进行可行性评估的制度,而评估的内容应包 括行政规划方案是否具备政治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 行政上的可行性、法律上的可行性等。

三、行政规划的确定 行政规划的确定程序是当代各国行政程序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 作用在于“籍程序之参与及进行,使计划能集思广益,考虑更为周详,而使最终 确定之计划内容合理妥善,俾于具体实施计划内容时顺利进行,而达预定之目 标。” [2] ( P805)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程序法都规定了行政规划的确定 程序。我国未来的行政程序法也应当将这一内容纳入其中,并在借鉴西方各国经 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我国的行政规划确定程序。笔者认为,我国的 行政规划确定程序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行政规划确定的申请。行政规划的方案拟定后,需由方案的拟定主 体交给其直接的上级机关,从而启动行政规划的确定程序。为了保证程序的公正 性和所确定的行政规划的合理性,行政规划的确定不应由规划的拟定主体自己进 行,而应由其上级机关来作出确定裁决。若行政规划的拟定涉及其他行政主体职 权的,则拟定方案应交由他们的共同上级机关,由其进行确定裁决。

2.行政规划的公告。公布行政规划方案,是为了让公众在听证会举行 前对行政规划方案有足够的了解,是保证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需要。因此,应该 在听证会举行前的一定时间内将行政规划的初步方案登载于政府公报或其他的 媒介上,并应当允许公众查询,从而保证公众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获悉行政规划 方案的具体内容。如《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1997)第73条第2款规定:“听证 机关可以决定将规划展示于预计受规划影响的乡镇1个月,以供人查阅。如当事 人的范围明确,且在一适当期限内已将规划供其查阅的,可拒绝展示规划。” [7] ( P192)对规划方案的公布,还应同时公布以下内容:第一,需要展示行政规 划方案的,告知展示行政规划方案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告知利益受影响的行政 相对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书面异议,并提交给听证机关。此措施是为了便于行 政听证机关掌握争议的焦点,从而使行政听证能够有的放矢,节约时间与金钱。

第三,告知愿意参加行政规划听证的公众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听证部门进行登记。

但行政听证机关也可依职权主动通知行政相对人参加听证会。

3.行政规划的听证。行政听证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是行政 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重要形式。通过向行政机关陈述意见,并将之体现在行政 决定中,行政相对人能动参与了行政程序,进而参与了影响自己权利义务的决定 的作出,体现了行政的公正和民主。行政规划确定前的听证对于保证行政规划的 合理性、公正性、避免其侵害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行政规划听证应由行政规划的确定主体主持,即其拟定规划主体的直接上级行政 机关主持。从各国的规定来看,行政主持人的选任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美国 的行政法官制,另一种是由行政机关的首长或指定的人员担任,而采用后一种做 法的国家和地区占绝大多数。[8] ( P217)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 国应采用由行政主体的首长或指定的人员担任的做法。但为了使行政相对人在听 证会中的意见能被行政规划的确定主体真正的听取,应对听证主持人的资格作出 一定的限制:第一,主持人必须能够 参与行政规划方案的最终确定,最好是由行政规划确定机关的首长担任。

这样可以使行政相对人的意见能够直接传递给行政规划方案的最终确定者,使行政相对人的意见被充分听取,也更能调动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规划听证的积极性。

第二,行政规划听证的主持人没有参与行政规划方案的拟定。这项限制主要是为 了避免听证主持人“先入为主”、不能充分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从而使行政听 证流于形式。

此外,为了扩大公民对行政程序的参与,行政规划的听证应允许尽可 能多的利害关系人参加,即凡在行政规划影响范围内的个人和组织均应有资格参 加行政规划的听证。当然,由于行政规划涉及的范围较广,符合听证条件的参与 人的人数一般而言也较多,所以,对听证参与人的数目也有必要予以合理的控制。

笔者认为,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对于利益受到行政规划直接影响的人,应尽可 能地优先安排其参加听证。而在因条件所限,确实不能使利益直接受到规划影响 的所有行政相对人参加听证、需要由他人代表时,听证主持人应合理安排代表各 种不同利益、不同意见的代表,避免出现部分行政相对人利益受到直接影响、不 能参加听证而意见又无人代为表达的情况。

4.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是行政规划的确定机关 在进行听证后针对行政规划方案所进行的裁决。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是行政规划 产生法律效果的前提条件,没有经过确定程序的行政规划不具有法律效果,不能 被实施,否则就构成违法。为使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在听证的基础上作出,应规 定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必须遵守“案卷排他性原则”。[9]行政规划方案合法、合理, 且行政规划方案的拟定主体对行政相对人提出的异议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或采取 了相应的措施的,行政规划的确定机关应裁决该行政规划方案合法有效,否则应 裁决不予通过该行政规划方案。

行政规划除必须按以上的程序进行外,其变更、废止等也必须按照相 应的程序进行,以最大限度的从程序上保证行政规划的合法、合理。

四、行政规划的救济 通过程序限制行政规划权的滥用无疑是有效的,但仅仅依靠程序控制 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救济机制。因为行政规划在法律性质上并不能 单纯的归入某一类传统的行政领域,因此,必须根据行政规划的自身特点建立相 应的法律救济机制。笔者认为,对行政规划的法律救济,应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 行:
1.针对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的诉讼救济。行政规划在确定裁决前尚不具有法律效力,并不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行政规划的确定 裁决前不能对其进行法律救济。而在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作出后,可对行政规划 的确定裁决提起诉讼。这是因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法律关系因该确定裁决 而确定,且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一般被认为是由裁决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确定计划裁决在法律性质上为行政机关就特定具体事件(即具体行政计划)所 为之单方行政行为(即核准之决定),其行政相对人为特定人或可得特定之多数 人,且对外直接发生法律之效果,因此,属于一种具有设定法律关系为内容的形 成性质之行政处分。” [2] ( P809)而对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能够提起诉讼也是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因此,我国也应该规定对行政规划的确定裁决可以 提起行政诉讼。

2.针对行政规划的变更或中止而提起的信赖保护救济。行政规划是对 未来的预期行为,虽然行政规划应当尽量避免变更或中止,但是随着社会政治、 经济形式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变更甚至中止某些行政规划是不可避免的。这些 变更或者中止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产生违法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根据 相应的行政规划所提出的内容而行动的私人来说,有时会由于变更、中止造成其 到目前为止的投资都是徒劳的,导致对私人不利的现状。[10] ( P156)根据信 赖保护原则,行政主体中止、变更行政规划的行为导致了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的 损失,因此,行政主体应当承担补偿责任,如果行政主体没有给予相应的补偿, 那么行政相对人可以针对该不予补偿的行为申请法律救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