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的应用研究与探讨论文(共6篇)|论文

文字学的应用研究与探讨论文(共6篇)

文字学的应用研究与探讨论文(共6篇) 第1篇: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的崛起,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场学习汉语的“汉语热”,对外汉 语教学由此兴起。对外汉语教学通常分为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 教学四大部分,其中,汉字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一是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二是由于未能找到好的理论切入点。文字学是专门研究文字的学问,对汉字的演 变源流、构造方式、内涵趣味等有一套专业知识体系和研究思路。因此,若将文 字学的一些理论和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科学有效地识 记汉字,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增强学习汉字的趣味性,促进汉语学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字教学概况 汉字教学一直都是公认的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对于那些以拼音文字为 母语的学生,记忆和书写这些好像不可拆分成出一个个字母的汉字,更是难上加 难。

现在多数对外汉语课堂对于汉字教学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也想 法设法融入了许多趣味性因素,比如图画展示、拆分字形讲解等等,但仍存在不 少问题和不足。

一是涉及范围不够广泛。每个汉字都有自己蕴含的意趣,但目前的对 外汉语汉字教学并没能将每个所教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传授给学生,只是选择了 很少一部分常见的、简单的汉字进行意趣分析,对于大部分其他汉字则不加解释。

可见,文字学知识对于对外汉语文字教学的渗透范围还远远不够。

二是讲解内容不够严谨。文字学是一个还在发展的学科,对于某些历 史遗留问题,学术界可能会众说纷纭,对这种情况,有的对外汉语教师会很主观 性地选择一个研究成果讲给学生而摒弃其他说法,这种做法显得简单粗放、不够 科学。更有甚者,对于文字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学 生。

三是教学框架不够系统。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已有从汉字蕴含意趣角度 教授文字的倾向,特别是对一些常用的象形字,讲解比较多,但也存在讲解分散的问题。汉字的构造意趣不仅局限于象形,还存在会意、指事等造字方法,对于 利用不同的造字方法创造的字,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

二、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将文字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代著名训诂学家 朱骏声说过,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通经,通经然后致用。可见,文字教学作 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势必应引起重视,这不仅对于提高对外汉 语整体教学质量有所帮助,对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大有益处,还对文字 学自身的发展有所裨益。

1、教学意义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学好汉语的基本前提, 如果连中国的文字都学不扎实,其他方面的学习会很成问题。鉴于现在对外汉语 文字教学的不专业、不系统、不到位的状态,若把专门的文字学知识运用到教学 中,将有利于促进汉字教学的总体质量,让外国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汉字发展的历 史源流,了解汉字创造过程中蕴含的丰富意趣,从而懂得欣赏汉字之美,激发对 于汉字的喜爱和探索。打好了文字学习基础,除了可以提升汉字教学板块的教学 质量,还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板块 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字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进一步掌握语音、熟悉语法、 了解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更扎实地前行。

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还很年轻,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尚不完备, 仍处于摸索之中。相较其他三个板块的研究,文字方面的教学探究显得不够深入, 这就需要将专业的文字学知识理论引入其中,摒弃不系统的、粗浅的汉字教学, 带领外国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一系列的文字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集学生的 学习状况和学习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通过这些实践,逐渐摸 索出适合外国学生的汉字教学方法,进一步总结整理出一套有效的对外汉语文字 教学理论。这样,在丰富汉字教学板块的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又为对外汉语教学 理论研究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了可能。

3、学科意义 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在于研究领域的拓展,或者说跨学科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字学知识的实践,一方面开拓了文字学的研究领域,另 一方面打通了文字学和对外汉语这两门学科的界限,将两门原本没关系的学科有 机地联系在一起。大量对外汉语文字教学的实践积累,为文字学在对外汉语研究 方面收集了大量素材,这对于传统以来以研究汉字演变、汉字字形构造、汉字蕴 含意趣等为主的文字学来说,可谓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无疑将对于文字学学科 的框架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有积极意义。

三、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际目标是激发外国学生的学习热 情,并在理解汉字蕴含的意趣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掌握汉字,以为进一步的 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汉字作为一个有机的文字体系,内部的规则性和系统性很显 著,要正确理解每个汉字的含义,就要从它的源头,即创造这个汉字的方法和意 趣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了解这个汉字。而要解析汉字的构造意趣,势必需要 引入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文字学的重要著作《说文解字》提到创造汉字所用的 六种方法“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不过现在普遍认为, 前四种属于造字方法,而后两种则属于用字法。虽然作者许慎对于“六书”的解释 不完全正确,但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可以借鉴“六书”理论指导汉字教学。根据象 形、会意、指事、形声这四种类型,可以将汉字教学有针对性地分为三个部分。

1、图示法 图示法主要针对象形字。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作 为汉字创造的早期方法之一,是先人对日常生活中有形事物的绘画式记录方式, 主要呈现的是所描绘事物的特征或轮廓,充分体现了祖先们的才智和创造。用象 形创造的字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可将其分离出来,从早期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为 切入点,以“实物-图画体(如果有的话)-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现代字体”的思 路,为学生阐释象形字的造字理趣。比如教学生“日”字时,可以依次展示出太阳 的图片、金文形体、甲骨文形体、小篆形体、现代形体“日”,由于甲骨文是古人 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所以线条是曲折的,不像金文那样圆滑。这个字的重 点在于字形里面的小短横的意义,这其实是文字系统里的区别性符号,因为世界 上圆形的东西太多了,加上这个小短横,表示这个圆形事物指的是太阳。

在讲解象形字时,要给学生说清楚在历史流变中,字形“由繁到简、 线条化、平直化”的演变趋势,抓住字形变化的线索给学生分别阐释,力求讲解 到位,但也不要挖掘太深,让学生难以消化。2、讲解法 讲解法用于指事字和会意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 比类合谊,以见指?。指事字是用记号标记出事物某方面特点的字,通常是在象 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性的符号,相比具体事物,抽象意味更浓些。会意字是将 两个或两个以上指事符号拼合在一起形成的字,在指事字的程度上又更抽象了一 些。比如“本”,是个指事字,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幅“一棵树”的形象,然后用笔 在树根处画一道短横,这样“本”的字形就出现了,显然,这个短横作为符号,向 人们指示的就是树的根部。这样,“本”这个字的本义就很明白了,即“树根”。

3、归类法 归类法适用于讲解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由 形符和声符组成,在汉字中所占比例达80%以上,对这类汉字,采用归类法比较 合适。因为形声字的形符表示所属义类,声符表示读音,所以可以先罗列出较常 用的一些形符,如“木、氵、火”等,然后以此为大类,将拥有这些形符的汉字归 到相应的形符中,放在一起进行讲解,这样形成一个个形符系统,便于记忆和掌 握。

如“氵”,可以归到其名目下的字有“沐、汽、注、浓……”,很明显, 这些字的含义都跟“水”等液体有关。通过这样的归纳,大部分的汉字都能囊括其 中,不失为一种便捷经济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将文字学知识融入教学中意义重大。在实际的 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先点明所讲字的造字方法,再解析趣味。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 先揭示所讲汉字是用什么造字方法创造出来的,然后依据这种造字法对应的讲解 方法进行阐释,这样不仅使得授课思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自动将汉字按“六书” 归类,更便于记忆和今后的提取。

二是对有争议的字,要告知学生各种说法,但要以怀疑态度对待。“甲 骨文的考释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已识字中还有一些甲骨文的形体难 晓其造字旨趣,这个问题在会意字的考释中犹为突出,或因会意字的构成部件义尚不明白,或因会意的具体方式难以揭示。”(徐山《古文字考丛》,中国文史 出版社,2003,第205页)所以对于这部分字,要适当跟学生灌输各种解释,让 他们自己去感知,甚至去探索,千万不能妄下定论。比如“化”,甲骨文为,直观 上看是上下颠倒的两个人。有人解释为“一个人翻筋斗”,也有人理解为“生育出 人”等等,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判定哪种主张对,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 讲解时,可以简要地告诉学生。

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讲解。这需要对外汉语从业人员时刻关注文 字学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学的具体内容。比如“美”字, 甲骨文是,有很长时间都解析成“羊大为美”,但现在学术界彻底颠覆了此观点, 认为下面是一个人,上面是繁复的头饰,是原始人头上插的羽毛之类的东西以达 到视觉的美观。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及时纠正以往不妥当的理解,传递给学 生更科学的阐释。

鉴于目前对外汉语界对于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希望本文能在这方面 作出一些贡献,因为毕竟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掌握其文字是关键。

作者:戚悦 第2篇: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汉语文字学是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阶段课程。虽然是门传统的专业课,但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论教师的 “教”还是学生的“受”都有薄弱之处。

古文字距今年代十分久远,字形繁复,不易识记,概念艰涩难懂,是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本科阶段的文字学教学应该做一些适当改革,尝 试把文化、民俗等背景联系在一起进行古文字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材 现在各高校选择的教材有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高明的《中国古 文字学通论》和徐志奇的《汉语文字学概要》等。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选 择的是徐志奇的教材。这本教材较为浅显简单,便于自学。教材中汉字的结构、 形体、形音义的关系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本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总结了千百年来文字学和近代汉字的研究成果。裘锡圭多年来经过潜心研究,在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方面有较深的 心得体会,这本教材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形体演变、汉字基本类 型的划分、表意字、假借字以及文字的分化与合并问题。此书理论严谨,内涵丰 富,内容比较深,不易理解。但对于辅助性教材,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教授书目, 以补充徐版教材的不足,如徐版教材上“三书”说讲得过于粗略,而裘版的“三书” 说除了有细致的讲解,还列出了不能纳入“三书”说的汉字;
徐版在讲会意字和形 声字时有详略不当的地方,但是利用裘版教材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而且,裘版 的形声字归纳细致入微,详略合适。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是以高明先生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讲授古文字 学的《讲义》为基础改写而成的。上编主要是古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汉字 研究的历史梗概,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形、音、义的专题研究,理论性强, 内容丰富,涵盖全面;
下编是古文学专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铜器铭文以 及战国古文字的专题研究。

高明版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的亮点在于对汉字研究的历史概况有 详尽描述,基本上全面介绍了汉字发展的历程,完善了徐版的绪论。在讲解传统 “六书”的问题上比徐版的详尽,比裘版的浅显易懂。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 通论》实用性较强,适合作为教材供初学者学习,书中对古文字学领域状况有比 较全面的介绍。

二、教学教法 1.新式教学方法 文字学的课堂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利 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成为较好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记忆, 识记成效为70%;
通过听觉记忆,识记成效为60%;
通过视听觉结合记忆,识记 成效为86.3%。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系统把接收的图像的、 文字的、声音的信息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发展认知能力且对知识加深印象。

如汉字的起源,讲起来比较单调,比较枯燥,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 情绪,有时甚至会做无用功。无论采用多么著名的教材,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此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汉字起源的纪录片,会有很好的效果,可尝试放某 个短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甲骨文以及其他古文字的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如 下图所示。

这两张图片很直观地告诉学生什么是龟腹甲、龟背甲、钻凿以及刻辞 的分布,省去了传统教学法中老师一遍一遍的手绘和烦琐的讲解。

2.从认知的角度学习古文字 (1)用传统”六书”来认知。“六书”学说是许慎根据篆系文字而确立 的关于汉字造字方式的理论,它涉及汉字的构造、孳乳、运用等一系列重大学术 问题。经许慎发凡六书,古老的汉字从此成为一门独特的科学体系。在中华学术 史上,这一学说一直支配并指导着学者对古今汉字的研究,所以在课堂上重点讲 解传统六书说,也可以纠正从古至今类似王安石在文字学上犯下的很多错误。

《调虐编》有如下记载:“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义,公曰:‘坡者,土之皮。’ 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 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诸如此类的字还有很多,这是王安石把 形声字当成会意字来解释,采用的是拼合偏旁意义的方法,这些后人尤当警觉。

学好这些知识,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 结合古文字的书写来理解,下面列举“六书”中象形、指事的讲解过程。

许慎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字,即是采用比较简约的线条来表现某种客观物像,或象征 性、夸张性地突出某物像的特征。“日”“月”是两个典型的象形字。

例字:車(车) 商周战国《说文》汉 ———— ①②③④⑤ ①合集584/11449/11458;
②大盂鼎/师同鼎/应公簋;
③鄂君启车节/ 包山271;
④小篆;
⑤史晨碑/熹平·诗·崧高 【说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十四车部:“车, 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甲骨文、像车的正面俯视之形;
和为甲金文车字的侧面俯视之形,金文 是截省原字形的局部为字,此为后世“車”(今简作车)字所本。

许慎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或曰“象事”,它在一个表意符号之外加上示意性的笔画而成, 通常表示较为抽象的名物。“上”“下”是两个典型的指事字。

例字:曰 商西周战国《说文》汉 ———— ①②③④⑤ ①合集3374;
②邢侯簋;
③睡虎地简24.27;
④小篆;
⑤孔龢碑/熹平 石经 【说明】《说文》卷五曰部:“曰,词也。”曰字本从口、从一,一为 指事符号,象征口部气流,表示言语。后世上部用横笔或拉长封口,逐渐写作方 整的扁日形。

(2)列专章讲述《说文》。一般教材上不单独讲《说文》,本科期 间也很少列专章讲解。但是我们认为在本科期间有必要学习《说文》,并让学生 能够把《说文》当成一般的工具书使用、查检。

《说文》收录字数共计9353个,有重文1163篇,全书将汉字分别归于 540个部首之下。部首与部首之间的排列采用“据形系联”的办法,每部字的编次, 按照“共理相贯”的原则来编排。

《说文》所收字体以小篆为正,兼收籀文、古文、奇字、或体、俗体。

小篆:秦始皇书同文之后由李斯编撰的标准字体。

籀文:源于《史籀篇》,因结构与小篆有异而录以备考。

古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文字。《说文》的释义偏重以字形为表征本义。《说文》中的释义的方法主 要有四种。

其一,以义同、义近的字为训,即同义相训。如:禄,福也。祉,福 也。祥,福也。这种训释方式常常可以造成互训,是汉代较为流行的解释字义的 方式,也是较为原始的方式。

其二,以意义相通的音同字或音近之双声、叠韵字为训,即同音相训, 又称声训。如:天,颠也。门,闻也。户,护也。此方法属于语言学方法。

其三,在释义过程中指明字义之源,兼明构字之理。如:禛,以真受 福也,从示真声。袛,地祗,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这两个字中的“真、提” 都可以看作是二字的声训,但却暗含于释语之中,释语的特点在于著明字义的来 源,兼明汉字构形的理据。

其四,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汉字所指对象的本质和特征,即标 明义界。如:薇,菜也。松,木也。吏,治人者也。这些字都是用上位的概念解 释下位的字。

注音主要有两种。

其一,用同音字直接注音,说明某“读若某”,或某“读与某同”,如:
珣…读若宣。

其二,引用包含同音字的日常用语,通行经典甚至方言俗语等具体语 言材料来注音。如:,读若楚人名“多”“夥”。

教师应让学生在认知《说文》体例的基础上查阅生字。初学者无法从 根本上掌握文字学意义上的540个部首,在最初阶段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查询, 然后再到《说文》中核实,同时,学生也不能放松对文字学意义上部首的学习, 将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久而久之,逐渐掌握,这样至少在起初学习上不会有太大 困难,也不会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三、文字拓展 文字拓展是为了丰富课堂而特意设置的。这一部分放在一堂大课的最 后15分钟到20分钟之内。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可极大提高学生们认识古文字的积极性。

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可只讲一到两个字。先从字的形体入手,在黑板 上将甲骨文到金文、篆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书写出来,使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

然后根据《说文》解释字的本义以及直接和间接引申义,并且让学生观察要写的 字,说出造字理据。这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一定的锻炼,便会有一 些成效。然后讲解与该字相关的词语、成语、典故,历史、文学、戏曲等诸方面 内容皆可谈,甚至可以与当代实事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何 一脉相承传下来的。

下面列出几个典型的汉字:
熬 “熬”下面的“灬”这个部首在简化的过程中主要是由“火”偏旁转化而 来的,但是有个别的字是象形字简化而来,如:燕(甲骨文)和(篆书)这里的 “燕”并非火烤燕子,而是象形字,燕子的尾巴;
再如“鱼”字,繁体字“魚”,这个 字并不是和“水”有关,而是象形字,可见它和“燕”字隶定的手法一样,都是由象 形字的尾巴的样子隶定为“灬”。有关部首的编排问题要弄清楚。

《说文》中熬的本义为“干煎也”。熬的意思指在火上慢慢地把水煮干, 这个过程就叫作“熬”。如“熬盐”也叫作“熬波”,就是用海水煮盐,宋代文学家欧 阳修就写过“穴灶如蜂房,熬波消海水”。元代画家陈椿还有一幅煮盐的画,叫做 《熬波图》。

“熬”和“煎”是意思相近的词,但有细微的差别。“熬”的重点在于将水 分www.yulu.cc蒸发掉,达到“干”的目的,不是放水,用干锅来烤熟,所以有“煎 饼”的说法。

熬的过程很长,所以就引申为忍耐。如“熬夜”,就是忍受长久不睡觉 的痛苦。《三国演义》中第十六回说道“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熬得痛,走得快。” 这里的“熬”就是忍受疼痛的意思。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民俗活动叫“熬鹰”。这是第一种训练猎鹰的方式。

因鹰习性凶猛,“熬鹰”就是不让鹰睡觉,使之困乏,几天时间,鹰的性情就逐渐 变得温顺。熬鹰不是那么容易的,同时驯服它的主人也要熬夜,中途不能换主人, 否则鹰依旧不受驯服。四、文字学与书法艺术 文字学是学问,而书法则是艺术,但二者天生关系密切。书法应该是 文字学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文字学是不讲书法的,这是文字学的缺失。

语言学的教学在整个中文系的教学中稍处弱势,毕竟语言学是一种很 客观的学问,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动人的情节,不可能满足中文系学生浪漫的想 象。它有的只是严整且一丝不苟的理论体系和千百年来需要继承的客观事实。需 要后辈学士真心沉浸于这种“枯燥”的研究中。但是其中的内涵一旦显露,那些埋 藏千年的学识就会重见天日,令人慨叹。

文字和语言是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文字学可以不依附于语言学系统。

语言学内有自己的成系统的学科,文字学亦然。文字学的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 可以完美地展示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广泛地开拓思维, 结合实践,发散思想,把文字学和我国古典文化结合起来并运用到生活和各领域 当中,推陈出新,加入新的思维,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以借用学校中学习 的内容,走出象牙塔,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人才。

作者:顾姗姗 第3篇:高校书法专业古文字学课程教学探究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 字。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1] 书法与文字有联系又有不同。书法伴随文字的演变而产生,书法的发展又对文字 演变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鉴于书法与文字的这种关系,当下高校书法专业课程中 古文字学自然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课程建设还处于探 索阶段,因为在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方面两者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书法专业的古 文字学课程应当有别于文学、历史学、语言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究书法专 业文字学课程教学工作应围绕以下几点展开,详述如下:
一、在书法专业中开设古文字学课程的必要性 根据现有的古文字资料分析,汉字书法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文字学 上以秦汉之际发生的隶变作为分界,把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和 书法史古文字书法和今文字书法相对应。纵观历史,从商代甲骨文到秦代小篆的古文字书法阶段占据中国书法发展史长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为今文字书法奠定 了雄厚的基础,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可是长久以来,因为古文 字在识读和研究方面的限制,古文字书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艺术实践 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待解决的问题。

古文字学课程是书法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因为如果不开设文 字学课程学生就很难理解文字的演变发展,在书法创作中就难免出现字法错误。

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内容,虽然书法专业文字学课程关注 最多是字形,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字义的基础上关注字形演变,最终应 用汉字的形态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古文字的学习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创作 作品中。换言之,书法创作的前提是要掌握古文字,创作出好的作品的前提是字 法无误。其次,掌握古文字的目的还在于“运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综合知识,当‘本 无其字’时,正确地运用假借字”。[2]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古文字知识,书法创作 也将受到限制,甚至陷入困境之中。

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和清代相比,对先秦书法的研究略显苍白和薄弱, 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先秦书法本体的深入研究。可见书法专 业的古文字课程还涉及到学生能否掌握古文字时期的书法全貌,能否全面总结这 古文字时期的书法成就、规律和对后世的影响。

二、制定教学目标、编写适用教材 前文已经提到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区别于语言学、历 史学专业的古文字学授课。书法专业更多是关注文字学研究中“音”、“形”、“义” 中的“形”,对“形”的关注和以下几种要求有关:第一,古文字的笔形系统和构形 原理法则关乎书写本体字法的准确性。第二,“形”关乎字体的书法风格,对“形” 的关注可以避免取法风格陷入狭隘单调的困境。第三,“形”关乎书写笔法的真实 “还原”程度。从这几点考虑书法专业的古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的重视研究 “形”的特征。教材方面,目前通用的古文字学教材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裘锡圭先 生的《文字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炜湛与唐珏明先生合编的《古文字学纲要》等。这几本 教材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即使作为中文、历史专业的教材也颇具有难度,更不 用说书法专业选用这本教材的难度了。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教材终因“隔靴搔 痒”“浅尝辄止”式的教学和学时限制最终弱化了学生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 事倍功半。所以,目前编写一套适合书法专业适用的古文字学教材是一个亟需解 决的问题。按照书法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书法专业古文字学教材应当充分考虑 书法专业的特点,以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指导学生书法实践为重点。这项工作 目前而言有一定难度,我们要根据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不断地探索进行。

三、加强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训练,增强古文字在书法实践中的应 用能力 从广义的概念上认定,书法是一门艺术性人文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代表符号之一。可是针对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讲,书法更具有实践上技术要 求,所有和实践相关的理论课程都应围绕此开展,因此在强调学习古文字学理论 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活动。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书法专业 的自身特征安排古文字相关授课内容,适当地增加与古文字书法艺术相关的特色 内容。先秦到秦时期的文字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体现中国书法的缤纷多 彩,因此在授课时要格外注意对这些古文字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加以解读。甲骨 文书法,风格瘦劲挺拔,具有契刻感,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用毛笔(软笔)写出 刀刻(硬笔)的效果;
金文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或整饬或浪漫, 风格多样并存;
战国书法极富艺术表现力,如鸟虫书、蝌蚪文等装饰感极强的风 格;
简帛文书或纵横潇洒或秀丽诡秘;
古玺的铸刻或随意或工整。以上这些都应 该是书法专业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也是书法专业课程独具特色的内容。

我们必须将古文字学的内容贯穿到整个书法技能的教学中,让学生在 练习书法技能的同时加强古文字学的基础,使古文字学的学习与书法实践同步进 行。教师可以选取几个艺术性高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字资料为教学案例,在书写技 巧及书写要点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金文编》、《古 文字类编》、《甲骨文编》等工具书,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创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书法专 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重视书法专业古文字学课程的必要性,编撰适用书法专业的 古文字学教材,加强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训练,增强古文字在书法实践中的应 用能力。拙文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学界专家对书法专业古文字学课程的关注,共 同解决这个教学问题,更好的促进书法的发展。

作者:冯猛 第4篇:论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性质及其形成的背景引言:
章太炎在世67个春秋,生活的年代更迭跨越很大。中国在这大半个世 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作为清末民初的学者,先生可以说经历了甲午战争、戊 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救亡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亲眼目睹了政党之间的 斗争,国家之间的碰撞,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章太炎文学上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追根溯源离不开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造诣,同时复杂的社会 形势和时代背景也为他文字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契机。

一、章太炎和他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成就概述 章太炎,原名叫做章炳麟。浙江人氏。是一位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深谙 其道,学有所成的大儒。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章太炎学说理论 非常丰厚,受家庭熏陶,师出朴学。他的主要作品被整理收录在了《章氏丛书》 和《章氏丛书三编》这两本书里,随着后世研究的不断推进,他对于中国语言文 字的贡献引起了人们格外的关注和仰望。汉朝以后,我国学术的鼎盛时期,集中 在了近代的三百多年里。而古音韵的学术盛世又集中到了清代。作为清朝古文古 音的大家和现代文字学的开宗之祖,他的很多著作传承到至今被誉为奠基之作。

他不拘一格,广征博引,在继承训诂学鸿儒段玉裁的音韵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 极探究汉字古音的起源和演变。气象恢弘,在文字的很多分支研究上都有独到的 见解和主张,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大处来分有小学方向的,有经学方向的、还 有史学、哲学方向的。其中《二十三部音准》、《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等是他 古音研究的代表作。还有《文始》、《国故论衡》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在汉语言文 字学方面的卓绝才华[1]。在这些作品里面,蕴含了诸多对后人有影响力的前瞻 理念。例如当代古代汉语的著名研究学者王力在章太炎通过《诗经》脂部分离队 部入声还能用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出了“微部”,创新了自己的韵部学说。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还是上古声系统的构建第一人。他把原本混 杂无章的古音有序的区分成了“五类二十一纽”。并且,章太炎创造性地把传统意 义上的“小学”改了名称,及用“语言文字学”来代替。这也成了我国近代现代语言 文字学概念的滥觞。

二、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性质和理论基础 (一)革命性。如前面所介绍的那样,正因为恢弘的时代背景给了章 氏文学研究的张力和蓬勃生机。他是在革命中发展文学,所以革命思想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是文字语言理论里随处可见。尤其体现在它的“小学”研究里。他十分 注重破旧立新,改革前人的通弊,把学术当做“革命”来看待。这种创新首先表现 他注重文史紧密结合,既要保存中华文化里的灿烂文化成果,又要推崇民族国粹 的弘扬和继承。所以他对国学倾注的心血日月可鉴,至死方休。根据资料显示, 章太炎曾在多地开办国学讲坛,“卒前数日,虽喘甚不食,勉为讲论”,可见他的 不渝心志。其次,他把小学当做进一步钻研国学精华的根本,许慎的《说文解字》 就是他用来打开文字学研究大门的钥匙。他说:“遍览清世大师著撰。以说解正 文比较,疑义冰释。”(《自定年谱》)[2]。

(二)追根性。顾炎武是最早时期章太炎革命思想和学术观念的启发 者,从他取名“太炎”可以看出来。他用毕生为汉学而努力的决心与行动诠释了他 对顾炎武的推崇。从他在《清儒》中对自己学术继承的整理可以综合看出不论是 “学术救国”的思想,还是“求是、立根、创获”的治学方法,都是在顾氏的继承基 础上逐渐形成的[3]。此外,他最专注的语言文字方面常用的用语音来追溯考证 现代汉语的源头方法则是受“乾嘉学派”的影响。所以,博采众长的章太炎把文学 研究的根深深扎在了传统国学大师们的骨子里。

(三)理论基础。章先生的时代,一边是国内新旧裂变得厉害,另一 边是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地叩击国门。特殊的环境和背景造就了一位炯炯独立的灵 魂。尤其是他对革命的鼓吹,似乎这种对革命的情有独钟给了他激流勇进的力量。

世人对章太炎的权威定位是民主革命家。这是一个重要准确的“名头”。然而翻开 章太炎所有著作来看,这一定位似乎太过模糊了。纵观他的一生,几乎都活跃于 革命浪潮之上,鲁迅撰写的章太炎往事回忆类文字里这样写道:“三入牢狱,而 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但革命不是他的底色,在革命中进行 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他最鲜明的笔调。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意识指引了他学术 研究的前进方向。

结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总之,章先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思想鸿儒,凭 着不断地上下求索促进了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兴盛。章太炎的伟大贡献是没办法用 三言两语道的尽的。本文研究只是关乎理论皮毛的只言片语,私把它当做一块砖 头,来引出同门杰出才俊以及后起之秀们的玉石之声和真知灼见。

作者:王娟第5篇:用文字学知识升华大语文情怀 三月十日,笔者校高三学子举办的成人礼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笔 者仅就仪式中涉及到文字学知识的片段做点回顾,对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绽放 更绚烂的花这一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人”,甲骨文“”为垂臂直立的人的侧面形象,篆文“”突出了脸朝黄土 背朝天的劳作之形,突出了人的劳动属性。《说文》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 也。”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优越性。楷书的“人”为一撇一捺,是对一个直立行走 的人的概括,象征着人永远走在路上,表明“奋斗”、“行走”是一个活着的人的不 二宿命。当然,这个一撇一捺也可引发其他的联想:一撇若是理想,一捺便是行 动;
一撇代表过去,一捺就是未来。

《礼记·礼运》云:“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 之秀气也。”“山高人为峰,海阔心为界”,超越自己就是时代赋予你的光荣使命。

“大”,金文“”像脚踏实地、张开两臂的人。造字本义为顶天立地的成 年人。《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字将人与天地对等起来,表 明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天地之间是何等伟大。

所以,我要郑重告诫大家:一个人的伟大或渺小,不仅仅指身体的强 壮或羸弱,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强大或弱小。冯友兰先生根据人对人生意义的觉解 程度,由低到高将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这种人对生命并无觉解或觉解甚少,很少关注生 命的意义或生活的意义,只是懵懂生活。往上是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人觉解到 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其心目中只有他自己,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 机。第三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 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最高为天地境界,也叫哲 学境界。其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能自觉地为宇宙 的利益做事。他与宇宙混同,具有超道德价值,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达到了人 的最高觉解。

可以说,一个人人生境界的高低,会决定这个人能力的大小,其前途 也受精神境界影响。所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己,看到光明。立,甲骨文“”像一个人()站在地上。“”象征地面,表示一个人要脚 踏实地,才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別,在于人 有精神,人有无穷的潜力与价值,而动物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我们不能自我设 限,将自己“囚”禁起来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要做到“君子不器”。而做好 学问,成就事业就是你们的当务之急。

王国维对做学问的境界做了概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乃第一种境界。这是一个励志的艰难过程。“西风凋碧树”言环境的恶 劣,在乱象甚至乱世之中,能独上高楼,拨云见雾,志存高远,这正是一个人智 慧的写照。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理想事业而坚持 不懈,即便憔悴不堪也执着如旧,这要靠一种精神。而你们此时就处于此境之中, 同学们,“哀莫大于心死”,只有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将来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 无怨无悔!”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磨砺过的剑才是最锋利的剑,汗水浇灌过的花才是芳香四溢的花。经过十载 的寒窗苦读,在高考的考场中,你才能够品尝到那一份辛劳后的芬芳。

夫,甲骨文“”是在“大”()的头部加一横线,这一横线正是发簪。古 代男子十五岁束发,告别童年,二十岁加冠,表示成年。既然成年,那么这一横 就象征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人如果缺失了责任,不 敢担当,就不是男子汉,也不能称为大丈夫,充其量只是精神的侏儒。

天,篆文“”为“大”上加一横。表示一个人头顶上是苍穹。该字实质上 是将“夫”的一横上推到了头顶,也是“立”字的“地”升到了“天”。对万物之灵的人 来说,这个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天空,而是一种“天道”的象征。头顶蓝天,我们 做事要顺乎天理,做到“无欺”,即儒家所说的“慎独”,在独处无他人时,也要注 重自己的操守。《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丈夫处事,光明磊 落,胸襟坦白,这是一种修为。

仁,篆文“”表示一个人爱自己,也爱他人,心怀天下,平等博爱。即 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甲骨文“”表示手持斧钺征伐之意。《说文》释为“实现,完成”。无论是保卫国土,还是开疆拓土,成功都来之不易。古人所说的三不朽:“太上 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就是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即使你现在做不 到,但至少不能自暴自弃。有不少同学愤世嫉俗,认为社会不公,从而不思进取, 游戏人生。岂不知待人处事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初识世界,天真无邪,眼见到的便是自然本来面目。随着年 龄渐长,涉世日深,不平之事自然令人愤恨,这便到了第二境界。此时的山水不 再是纯粹的山水,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若在此时看不开,便会走上邪路, 算尽机关,劳苦终身而碌碌无为。面对红尘滚滚,纷繁世事,无须精心处世,只 求专心做自己就够了,这就是第三重境界。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人生境界,至真至善至美而已,而达到这种境界的 不二法门,便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注:课题名称:运用文字学知识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
课题类 别:甘肃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589] (康旭泰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734500) 第6篇:丁山先生的古文字学以及古史学成就研究 丁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古史学家,出生于江淮水陆的和 县南乡,从小就开始接触四书五经等经书典籍,“十二三岁便受业于名儒李郭先 生。这位先生学识渊博,开讲四书五经等经典史籍。丁山深受教益,学业大进, 对古汉语产生浓厚兴趣。这为他以后研究古文字学、古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丁山先生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 (一)化“整”为分 在《说冀》里面,把要考释的字划分成小部分,而且先证明其中的一 部分。比如,先释出“冀”的下半部分为“飞”之省形以及“床”之伪变,后与上面的 “北”字联系,释出为古代一个小国家“冀国”。然后试图找寻它的所在地。

(二)史料例证 以《说文》古文的字形为基础,综合各家的观点与著作,集中分析其对与错,然后加以总结和归纳。其常引的经典文献有:《卜辞》《观礼》《周礼》 《仪礼正义》《论语》《庄子》《山海经》等等,这与他小时候熟记四书五经等 传统经典文献有很大的关系。

(三)音义通转及声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