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档案工作者良好职业素养] 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档案工作者良好职业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档案工作者良好职业素养 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灵魂”。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它所属的文化传统都具有生命的意义。“文化” 就是“生命”,“传统”就是“我们”。分别言之,“传”乃是通过给出文化基因而在时 间上实现延续(复制和再现)而实现的文化整合,“统”则是通过提供文化原型而 在空间上的涵摄(识别和选择)而实现的文化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 容宏富,是一个多面体,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
儒家重修身, 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
佛家主治心,在 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 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 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 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评论孔子的时候说: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的发 现。孔子以后的儒家主要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和“做一个什么 样的人”。什么是人呢?西方比较注重理性,对人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动物。中 国儒家比较重视仁义道德,所以对人的界定是:“人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动物 的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怎么做人呢?首先是自身怎 么做的问题,要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其次,如何 与人相处?如何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至于做一个什 么样的人,也就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忧 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顾炎武 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鞭策人们勤奋上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别对应 于真、善、美,“天人合一”即求真,“知行合一”即致善,“情景合一”即审美。不 同民族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这没有什么不同,但不同的是每个民族到底是用 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真、善、美的追求。中国就是通过这三个“合一”来追求真、 善、美的。《易传》上有两句众所周知的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很恰当、很凝炼地概括了中国文化传统所 蕴含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关系和内在结构。它既是个体人格特征,同时又是 整个传统文化的特征。自强不息表达的是刚健进取的品格,厚德载物则体现著宽容敦厚的品格。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塑造 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 化的选择、吸收、加工者,档案工作者既经过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 受了文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文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者 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档案 工作者。档案工作者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后,能够积极促成一种振作而不是倦 怠的精神状态,促成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于寂寞、勤于奉献的文化模式。

这种模式在档案工作者职业行为中体现得既充分又微妙,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 者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别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并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

我们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看到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到档案工作者少说多做、低调实 干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也可以恰当地解释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高志功低物欲的 思维方式;
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在新形势 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帮助档案工作者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以 便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还可以进一步塑造当代档案 工作者的完美人格,塑造当代档案工作者“道德、表率与和谐”和“敬业、责任与 担当”的良好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是档案工作者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激励档案工作者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卷宗 2017年5期 作者:白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