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在艺术教学中的审美|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在艺术教学中的审美

色彩心理学在艺术教学中的审美 色彩心理学是对于色彩进行研究的科学,将色彩心理学的理论用于高 校艺术教学,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 高校艺术课堂上,色彩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实现美育的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 学生个体的个性和能力,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水平,起到 全面的教育作用。

一、色彩心理学概述 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 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 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 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 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 内容。

色彩心理学是色彩科学的一部分。纯粹色彩科学称为色彩工程学,包 括表色法、测色法、色彩计划设计、色彩调节、色彩管理等。包装色彩学是色彩 工程学在包装色彩设计与色彩复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是自然色彩、社会色彩和 艺术色彩的有机统一。包装色彩学从包装色彩出发,系统地反映色彩形成与表述、 色彩设计与再现的现象与规律,是色彩构成、色度学及印刷色彩学等有关内容的 有机结合,是对包装色彩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二、色彩心理学在高校艺术教学中产生审美和教育作用的依据 1、色彩具有精神的价值 人常常感受到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 用,左右我们的情绪。色彩的心理效应发生在不同层次中,有些属直接的刺激, 有些要通过间接的联想,更高层次则涉及到人的观念与信仰。色彩的直接性心理 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

心理学家曾作过许多实验,心理学教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 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容易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 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这些经验都告诉向我们明确的肯定了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 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此光 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 的感觉。夏日,我们关掉室内的白炽灯光,打开日光灯,就会有一种变凉爽的感 觉。冷色与暖色除去给我们以温度上的不同感觉外,还会带来其它的一些感受。

例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 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两者相比较,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 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退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这些感 觉都是偏向于对物理方面的印象,但却不是物理的真实,而是受我们的心理作用 而产生的主观印象,它属于一种心理错觉。

2、色彩具有情感的表达特点 色彩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精神,还能对于人的情感表达起到一定的作用。

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旭日东升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蓝青 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凡是带红、橙、黄的 色调都带暖感;凡是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感。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

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 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中。

色彩的轻重感一般由明度决定。高明度具有轻感,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 最轻,黑色最重;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重感,高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轻感。色 彩软硬感与明度、纯度有关。凡明度较高的含灰色系具有软感,凡明度较低的含 灰色系具有硬感;纯度越高越具有硬感,纯度越低越具有软感;强对比色调具有硬 感,弱对比色调具有软感。高纯度色有强感,低纯度色有弱感;有彩色系比无彩 色系有强感,有彩色系以红色为最强;对比度大的具有强感,对比度低的有弱感。

即地深图亮则强,地亮图暗也强;地深图不亮和地亮图不暗则有弱感。色 彩明快感与忧郁感与纯度有关,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具有明快感,深暗而混浊的色 彩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明快感;强 对比色调有明快感,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色彩的兴奋感与沉静感与色相、明 度、纯度都有关,其中纯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色相方面,凡是偏红、橙的暖色 系具有兴奋感,凡属蓝、青的冷色系具有沉静感;在明度方面,明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明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 的色具有沉静感。因此,暖色系中明度最高纯度也最高的色兴奋感觉强,冷色系 中明度低而纯度低的色最有沉静感。

三、色彩心理学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在高校艺术专业的色彩学习过程中,有设计色彩、色彩构成、装饰色彩等 等几门专业课。在课堂中,学生认识了色彩的特性,将色彩心理知识融入到对于 自身心理的修养过程中,比如在对于《装饰色彩》这门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 自然色彩取材于自然物象,以描绘对象为媒介,根据创意和对物象的主观感受, 而非客观再现,追求表现艺术的形式美,采取夸张、变化、象征、寓意等抽象的 艺术语言。

在装饰色彩中,经常出现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非现实的色彩景象,这 是装饰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的功能性要求的体现。装饰色彩的这一艺 术特征决定了装饰画教学在诸多环节中都要贯穿着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我们在 教学中,利用一切课堂内外可以运用的资源,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自身修养,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特别是培 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在这些装饰画制作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用国画、油画、版画、 漆画等不同种类的绘画方法和不同材质进行创作。除了用笔作画,还联系用吹、 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镶嵌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综合创作。

学生通过对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再受到操作的偶发性效果的启发,使传统观 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

四、色彩心理学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色彩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色彩能营造气氛引起情感的变 化,人们认识色彩并利用色彩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色彩影响人们的视 觉和心理。在绘画中画家利用色彩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并以颜色感染欣 赏者,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色彩像文字和歌声一样表达着自己独特的语境,对 于绘画而言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绘画中的色彩语言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心灵 感悟。

正如美育的作用是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感染人,色彩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树立理想,间接地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 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寓美于教,塑德于教,大学美术专业的教师可 以利用色彩的心理学、情感学作用,以美育来养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高校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学生应具有 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要想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对高校学生“德”的塑造与培养。当 前在高校学生的性格教育、德育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以美育促进德育, 独辟蹊径,是大学教师,尤其是美术专业教师可以尝试的新的途径。

作者:杨淑云 焦晓杰 方建军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 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