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建设
高等院校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建设 【摘 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是科技创新的 源泉,开展交叉学科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的 未来。本文基于理工科科研项目成熟管理模式和经验,提出 了“双导师拟题+双研究生选题”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与激 励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 模式的改革。【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5)15-0041-03 一 引言 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解决人类 发展面临的重大社会与科学问题,一些复杂的全球性重大难 题,仅靠一门学科不足以有效地解决,惟有借助多学科交叉 互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总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政治、军 事和经济等关键领域部门的重大决策,都需要多个学科的综 合性知识,单纯依靠既有经验和局部知识盲目决策,可能产 生重大失误,后果不堪设想。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为 应对经济全球化、工业信息化和竞争国际化等态势,急需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理论 与知识基础,促进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拥有 众多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因此有基础也有必要开展学科交叉 研究,加强其核心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哈 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 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高校,就陆续建立了“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研究与教学单位。在我国,一流院校也已把交叉学科 教育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 “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和“化学反应的人工控制” 这两个项目建成了“理化科学中心”,营造了能有效开展多 学科交叉研究与合作的氛围和环境。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了 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国际视野、领导素质的通用拔尖创新人 才,给予学生较大的专业选择自由,依托于北大优秀的教学 与科研力量,相继组织建设了“古生物学”、“政治学、经 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科学技术史” 和“生物信息学”等跨学科专业。浙江大学立足学校学科门 类齐全、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重点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体系、学生国际视野与自主管理以及制度与保障体系等 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培 养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思路、新体系和新举措。北京 化工大学实施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在2013年成立了生物制造、超分子科学、可控聚合与大分子工程、高分子 材料先进制造、药物先进制造、能源化工、聚合物多层次结 构与结构调控、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八个学科交叉班,在课 程体系、学分认定方式和师生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我校北京理工大学也十分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立足学校办 学定位和优势特色设立了“徐特立英才班”,为学科交叉奠 定了人才基础。为了进一步促进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探索“理工交叉、国际化培养”的培养模式,北京理工 大学在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率先实施“校内联合交叉培 养博士生项目”,由同时跨学院、跨学科大类(工、理、大 文科)的导师自由组成导师团队,联合招收指导博士研究生。
学科交叉有助于促进高校传统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完善 学科整体结构,加强高校对学科内涵的改造和建设,促进新 兴学科的形成,加速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学科交叉研究 是高校获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多学科的合作、交 流与互补可促进高校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加 强创新性,使得高校教师队伍的智能结构在多学科潜移默化 的作用下趋于优化。学科交叉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拓宽学科领域的知识面,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增强毕业 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复合型 创新人才。因此,系统深入地总结学科交叉研究与教育的理论方法 与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 ——————————————————————— — 式,对于完善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升高校 科研人员的成果质量,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和价值。
二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与激励方案设计 建立交叉学科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首先,交叉 学科办学过程中涉及多个专业的交叉互融,涉及不同院系间 的协同合作,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和学科壁垒;其次,若在 不同的学科聘请导师,实行双导师制,那么对研究生的培养 指导工作,如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及学术活动安排、教研 室工位分配、学位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工作等应当如何合理分 工,特别是研究生在导师团队下取得的学术成果和知识产权 的署名排序和确权难题,也是阻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 大障碍;另外,各专业教师除了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科研项目,如何能够激励教师自愿分出时间和精力投 入交叉学科的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设计相关的激励 制度。
1.不同学科专业的两位教师联合提出学科交叉研究题 目和任务书 跨学科研究题目应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深入交流或者 已有合作研究的基础之上联合提出,必要时可邀请吸收校外 甚至国外专家的参与。导师团队应出具项目任务书,明确指 出该项研究所需的专业知识,参考书目,研究进度月度计划, 经费预算,以及预期成果。通过联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指导教 师,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专业单一性,发挥各个导师的自身 优势,增进创新思想的交流,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知识的综合 型创新人才。为了促进各专业教师的学术交流,为学科交叉 创新思想的迸发创造机会,学校或学院应经常组织跨专业教 师交流茶话会。
2.研究生与“双导师”双向选择组成跨学科研究课题 组 在学校教务处网站上公布各学科交叉研究题目和任务 书,供研究生浏览并根据自身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申报。双导师依据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和创新研究能力 禀赋等对申报其跨学科课题的研究生择优选择,在每位导师 所在学科选出一名研究生,与双导师一起组成四人课题组。
如此选择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不仅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叉 互融,而且有助于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切入对提出的交叉研究 点进行全方位审视,为以各自学科为侧重点产出创新性成果 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跨学科研究中的知识产权 归属难题。
3.学校组织专家评测研究计划的创新性,并审核经费预 算 由学校组织,在学校学科建设专家库中聘请相关领域的 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主持召开项目答辩论证会,就项 目的研究目标、关键问题、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可行性、 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答辩和评审,确定拟资助的项目数量 及额度。对于很有可能产生原创性成果的学科交叉研究计划, 应予以积极支持,特别要重点资助通过学科交叉能使传统学 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项目。对于创新性不明显的研究计 划,可减少研究经费资助或者不资助。在经费总额有限的条 件下,可对每项研究予以小额资助,尽量扩大资助面,后期 可根据每项研究的进度和成果择优追加资助。4.研究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发表科 研成果 课题组在双导师的指导之下,严格按照月度进度计划进 行交叉学科课题的研究。在资助期内,学校应当对获资助项 目实施动态跟踪管理,要求项目组定期提交研究进展报告, 了解、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研 究产生的成果应尽快申请发明专利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并撰写总结报告。在经费资助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双导师和 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与各学科领域国际知名学 者交流跨学科研究成果和经验。
5.对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和学术成果进行考核评估 项目周期结束后,项目组需提供研究报告和经费使用明 细,并进行结题答辩。学校组织专家对课题完成情况、研究 成果的创新性、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经费使 用明细等予以考核评估。对于跨学科创新成果显著的项目, 对双导师和研究生依据成果质量和数量给予一次性奖金奖 励,并保留连续申请后续经费资助的资格。对于研究成果创 新性不高甚至未严格履行研究计划的项目,应审计已发生的 研究经费,部分或全额退回研究经费,同时取消其后续的跨 学科研究经费资助,并追究有关责任人。三 方案实施预期成果 本方案是在理工科高校科研项目的成熟管理模式的基 础上设计提出的,有大量可供参考借鉴的项目管理经验,其 中“导师拟题+学生选题”的模式又可参考本科生毕业设计 的管理经验,因此该方案是可行的。为了体现出跨学科特点 并促进学科互融,该方案引入了不同学科的参与者,不仅包 括身处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也包括学术思维活跃的学生, 通过设置项目启动经费和结题成果奖励能够调动这些参与 者的科研积极性,因此该方案具备合理性和针对性。本方案 的顺利实施,将取得如下几方面的成果:
1.打破学科壁垒,增进学科互融 在该方案的激励下,各学科教师为拟定项目题目和任务 书所进行的前期交流突破了各自学科壁垒,促进了各学科新 思想的融合。申报跨学科项目、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 教师团队的指引之下全身心地投入跨学科科研与学术交流, 使得学科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推动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2.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更明晰学术成果知识产权的合理确权是制约跨学科研究发展 的一大障碍。本方案所设计的“双导师+双研究生”科研团 队在开展科研时是一个整体,而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则可采取 “单导师+单研究生”的分组形式,研究取得的任何跨学科 成果都是不同学科融合的结果,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学术成 果的审视和阐述不仅能更全面地挖掘成果的科研价值,明确 后续跟进研究路径,也能更客观地评价成果的创新性,同时 也解决了学术成果在两个教师或者两个学生之间的确权难 题。
3.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合理分配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还需要在学 科内科研和跨学科科研之间做权衡。通过划拨科研项目经费 和发放研究成果奖金,将显著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 教师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去交流跨学科思想,培养跨学科的 研究生,使学生在教师引路人的指导之下,付出更多的时间 精力投入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获取创新研究成果。
4.有利于硕士研究和博士研究的对接 成功完成该项目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考虑继续在该导师 团队引导下进行博士研究,以所在学科导师为主导师,以另一学科导师为副导师,遵循相应学科的培养计划、课程及学 术活动安排、教研室工位分配、学位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工作 等。针对我校北京理工大学的具体政策,两位导师可以申请 “校内联合交叉培养博士生项目”,将团队内的硕士研究生 招收为博士生,由两位导师继续指导其进行跨学科研究。
四 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但在研究生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 一些不足。特别是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起步较晚,不仅缺乏 理论的储备,实践经验也不足。因此,我国研究生跨学科创 新能力的培养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侯光明、黄莉.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建设[J].北京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9 [3]谈小媊、漆丽萍、卢晓东.专业自主选择与跨学科专 业建构的实践——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 研究,2011(1):54~57[4]周永明、楼程富.注重学科交叉 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J].中国大学教学,2010(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