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 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40例, 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组(联合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Ⅱ组40 例,为巴曲酶治疗组(巴曲酶组),单用巴曲酶不用依达拉奉治疗,以疗程14、21、 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为标准观察疗效。结果:两组病 人疗程14d、21、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依达拉奉;巴曲酶;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是 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近年来,自由基清除剂用于脑梗死急性期 及进展期的治疗,受到广泛关注。药效学研究及动物实验证实[1,2]:依达拉奉是 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 烯酸引起的脑水肿;能防止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过氧化 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起到抗缺血作用。巴曲酶是一种生物合成的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属于糖蛋白, 具有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3]。
为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 80例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共8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并经 头颅CT或MRI确诊,均在发病12 h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仍进行性加重。入 选标准:(1)在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2)经头颅CT或MRI扫描排除出血性卒中;(3) 伴有明确的肢体瘫痪(肌力IV级及以下);(4)年龄在40-70岁之间;(5)血浆纤维蛋白 原2.0g/l;排除标准:(1)合并意识障碍患者;(2)有明显出血倾向或血小板 80×109g/l;(3)Bp180/120mmHg且治疗后持续不降者;(4)严重心、肺、肝、肾功能 障碍者;(5)心房纤颤者;(6)可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7)有出血史、消化道 溃疡或血液系统疾病者;(8)过敏体质者。将符合入选标准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40例,为依达拉奉联合 巴曲酶治疗组(联合组),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0.25±8.64岁,合并高血压 31例,糖尿病10例,发病时间19.03±5.45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2.10±10.11;Ⅱ组 40例,为单用巴曲酶治疗组(巴曲酶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61.15±7.65 岁,合并高血压32例,糖尿病9例,发病时间18.64±5.35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60.65±11.11;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年龄、性别、合并症、发病时间及治疗前神 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Ⅰ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将依达拉 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2次/日,连用10天;巴曲酶首次剂量10U,3、 5d分别再给5U,均以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滴,30分钟内滴完。Ⅱ组患者给予 巴曲酶治疗,剂量同前。其余用药及康复治疗两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治疗15天以 上,并于治疗后21d、90d门诊随访进行疗效评定。
1.3 观察指标:用药前后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肝肾功能、血 尿常规、大便常规。观察出血性事件,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疗程第14d、 21d、90d根据欧洲卒中量表(ESS)标准计分(NDS),以3个月时Barthel指数为标准, 确定生存状态,以增分率判断疗效。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疗程14d、21d、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3个月时 Barthel指数见表2。两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无显 著区别,治疗前后国际标准化比值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见表3。两组患者在治 疗及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表1 治疗前后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表2 两组 患者3个月时Barthel指数表3 治疗前后国际标准化比值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3 讨论 脑梗死的治疗目的是挽救生命、减少残疾、预防复发。治疗主要针对 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溶栓、降纤、抗凝等治疗尽快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根本的治疗措施则是尽早使闭 塞的血管再通,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5]:溶栓疗法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 法,但溶栓治疗应在发病3-6 h内进行;而国内脑梗死病人6 h内就诊率仅为15%左右,多数已失去溶栓机会,加之医疗费用及出血风险等因素则适合患者更少。
在临床工作中更广泛的是应用巴曲酶来减轻血管闭塞,从而改善缺血 部位的血流灌注。巴曲酶是含有231个氨基酸残基、2条糖链的单肽链糖蛋白,相 对分子量为36 000。它能选择性作用于血纤维蛋白原(Fg)Aa键末端的精氨酸、甘 氨酸之间,使Fg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单体聚合成多聚体,多聚体再被巴曲酶进 一步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物,从而起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巴曲酶的主要作用 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溶解血栓,降低血 粘度,使血液流动性增强,血管阻力降低,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 半暗带血液供应,防止梗死范围扩大[6]。不过在应用巴曲酶后,随之可能出现 的问题是缺血再灌注后将伴随有大量氧自由基产生,从而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 酸过氧化和细胞膜的损伤,这是造成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的重要 原因[7]。脑内自由基的迅速增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5min时为最甚,30min时可降 至再灌注前水平。因此,在应用巴曲酶改善脑灌注之后为了降低脑损伤,尤其是 降低再灌注损伤,应当尽早使用神经保护剂来保护缺血脑细胞。神经保护剂能干 预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 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防止细胞死亡。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强效的小分子羟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8]。
能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 化,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阻止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扩大,抑制迟发性 神经细胞的死亡[9],从而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避免进一步损伤,且其分子 量小,血脑屏障的穿透率高(60%),易于到达梗死部位而发挥作用。
本研究显示,联用组对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巴曲酶组,且神 经功能评分的改善出现较早,Barthel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出二者联用 在改善神经功能状况及预后方面的优势。针对上述两药联用可能产生的相互之间 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我们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其它与凝血 功能相关的指标及不良反应均作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对血浆纤维 蛋白原含量几乎没有影响,联用组与巴曲酶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治疗的各 个时期没有显著差别,证实依达拉奉与巴曲酶合用不会明显影响巴曲酶的降纤作 用。另外,我们观察到依达拉奉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良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